文丨陳偉濤 龍帥杰
取經“農高會” 促沿江生態產業園發展
文丨陳偉濤 龍帥杰
興義市沿江生態產業園區建成后,將形成發展合力,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推動沿江鄉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農業是國之根本,但傳統農業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創新發展新農業迫在眉睫。為此,興義市建設沿江生態產業園區,規劃范圍擬包括泥凼、倉更、南盤江、三江口、滄江、洛萬四鎮二鄉,總面積700.09平方公里。
為促進興義市沿江生態產業園區加快發展,11月5日至9日,興義市組織部分領導干部到第二十二屆中國楊凌農業高科技成果博覽會(以下簡稱“農高會”)參觀學習,借鑒經驗。
“一帶一路”特色聯通內外。“一帶一路”成為本屆“農高會”最鮮明的創新特色,除展示農業領域的多項最新科技成果外,本屆“農高會”和多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領導人、科學家、企業家共同探討農業發展重大問題,舉辦洽談會,雙方達成合作。
“互聯網+”戰略打造網絡農高會。互聯網讓農業以數據加實體的方式展示出來,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方向。本屆“農高會”積極響應國家“互聯網+”戰略,把網絡與農業連接起來,打造“網上永不閉館的農高會”,點擊量達17萬人次。同時,與阿里巴巴合作舉辦的“聚變農高會”銷售額突破2100萬元,實現農業與網絡雙豐收。
貼近“三農”實際。連續舉辦了22屆的“農高會”都是從“三農”實際出發,扎根田地,服務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增收和農技推廣,期間舉辦的農業實用技術講座、專家咨詢服務等活動都深受農民群眾的喜愛。
依托“農高會”,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
依托“院校”帶產業。位于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內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利用農業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劉成德領頭建設畝產萬斤桃的示范基地,通過參加“農高會”推廣技術,推銷苗木及管理模式。
依托“會展”帶產業。每年一度的“農高會”直接為當地群眾提供新技術、新品種及農業機械、農產品產供銷等服務,參會的人像趕集一樣擠滿各個會展中心及農業博覽園,其中既有各級政府組織的代表團,也有各類農業組織團體和農民個人,極大地刺激了當地的消費,促進產業發展。
依托“政策”帶產業。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是目前全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一方面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巨大,另一方面產業扶持力度很大。示范區享受省級經濟管理職能,與19家部委發生直接聯系,每年可以爭取到很多政策優惠,其中就有國家財政部支農資金的傾斜,示范區內有很多國家財政資金支持的項目。
依托“產業”帶產業。“農高會”延伸了農業產業發展鏈條,依托農業產業帶動當地旅游業、城市餐飲服務業發展。
依托“城市”帶產業。城市聚集的各類優秀人才、公共資金、外部信息和農產品消費人群,都具有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
2015年8月24日,興義市沿江生態產業園區正式成立。園區內鄉鎮地域相連,生態環境好,土地資源、氣候條件、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等方面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沿江生態產業園區建成后,將形成發展合力,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推動沿江鄉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成立沿江生態產業園區,以養殖引領種植方式的轉變,以深加工業引領種養殖方式的轉變,著力研究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培育屬于自己的品種、品質、品牌,推動高效農業發展,是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必然選擇,是穩定增長和推進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區域經濟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的迫切需要。結合對“農高會”參觀學習,對如何促進興義市沿江生態產業園區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找載體,為園區發展探索創新路子。以精準扶貧為載體,圍繞引項目、激資源、盤資產、做產業、建制度,探索一條帶動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發展村級經濟的新路子,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逐步達到同步小康。如滄江鄉坪堡村大膽探索,把精準扶貧和消除“空殼村”相結合,將扶貧項目資金在紀委備案,召開群眾大會,由貧困戶簽字統一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和運作,實現全村貧困戶都是合作社的社員,社員根據入股資金的比例參與分紅,做到“鄉有策劃、村有謀化、戶有計劃”,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對象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方式精準,使“空殼村”不再空。目前,全鄉四個貧困村都在按照這一模式發展種養殖項目。

滄江鄉早熟蔬菜種植基地面積不斷擴大,設施不斷完善。(龍帥杰/攝))
推模式,激活 園區土地與小型合作社的利益關系。為充分利用園區土地,帶動中小合作社發展,協調土地與企業的利益關系,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沿江生態產業園區在土地流轉與企業的應作當中,推行“三種模式”:
農民成為“股東”。所謂土地合作社,就是在保持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礎上,農民自愿將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經營土地,比如出租或者自營。形象地說,就是“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有地不種地,收益靠分紅”。
土地“托兒所”。即土地托管,沒有精力和時間經營農業生產的農戶,可通過加入合作社,享受到合作社高效低廉的生產服務,比如耕地、播種、施肥、打藥、澆水、收割等。
“生產在家,服務在社”。這類合作社是普遍意義上的,同類農產品的生產者,比如種板栗、種芭蕉、種早熟蔬菜的農戶,數量比較多,而且每戶種植的面積也相差不大,大家都是自己親自參與農業生產,都有著基本相同的服務需求。
抓工程,為園區發展夯實基礎。實施一個工程,即 “十、百、千”工程,即在園區六鄉鎮重點扶持10個龍頭企業;借助黔西南職業技術學院、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及相關培育機構等培育100個專業技術人才;根據喀斯特德地貌的特點,以1000畝土地為單位成立小微企業,“精、準、實”的進行幫扶,逐步壯大園區經濟實力,為園區經濟發展夯實基礎。
用智慧,把園區打造為山地高效農業示范基地。所謂智慧農業,就是依托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高科技人才、以高新技術促進山地高效農業發展。就目前而言,沿江生態產業園區必須依托“院校”帶產業,聯合黔西南州職業技術學院、州農科所、州科協等部門,將其科研項目、科研經費投入園區,把園區作為實驗基地,并將實驗結果加以應用和不斷推廣,帶動產業經濟發展,打造山地高效農業示范基地。
創品牌,以山地旅游為契機打造園區觀光農業。以山地旅游為契機打造品牌觀光農業,一是以水產養殖為平臺,為游客提供集垂釣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為一體的休閑娛樂中心;二是以科技創新為依托,打造純“天然氧吧”觀光農業,培育有機天然農產品,以“種植+旅游+飲食+產品銷售”為一體的觀光農業,帶動沿江經濟發展。
搭平臺,采用“互聯網+農業”推動“黔貨出山”。堅持把電商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做大做活大數據產業,讓電商企業和電商產業快速增加、快速發展、快速做大。
為園區農產品找銷路,首先要培育農村市場,全力推進電商農村示范建設。加快園區涵蓋的六鄉鎮服務站、村級服務點的農村電商體系建設,打造農村電商物流體系,大力培育本地品牌,做好農特產品上行相關工作,推動“黔貨出山”;其次是加快聚集發展,著力推進電商產業園區建設,加快電商孵化園區及農村電商孵化基地建設;再次是打造特有的電商發展模式。按照“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要求,通過電商進農村體系建設,把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資源發展要素引進農村,支持“淘手游興義合伙人創業計劃”及“布苗鄉返鄉大學生合伙人創業計劃”,打造園區特有的電商發展模式。
(作者單位:興義市滄江鄉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