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鄭德忠
七個轉型破解美麗鄉村創建難題
——仁懷市五馬鎮打造新農村升級版
文丨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鄭德忠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繪就了新時期美麗鄉村的新畫卷。如何實現這一夢想?仁懷市五馬鎮通過“七個轉型”,找到破題答案。
地處美麗赤水河流域的仁懷市五馬鎮,以推動茅臺流域東升農場園區、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博覽園、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為著力點,通過投資轉型、產業轉型、身份轉型、 經營轉型、收入轉型、 治理轉型、環境轉型“七個轉型”,重新激活農村資源,加快全鎮全面小康步伐。
如今,走進生態重鎮五馬,康莊大道穿村入戶,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博覽園、茅臺流域東升農場兩大現代農業園區氣勢磅礴,鱗次櫛比的小樓、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一個個新農村別具一格、格外耀眼。
6年前的五馬鎮,盛產煤礦、釀造好酒、造紙業發達,加之兩家大型水泥廠的支撐,這個擁有3.3萬人口的小鎮一度繁華。
為了守住生態底線,當地政府在調控政策的指導下,關閉了所有造紙廠和70多家煤礦企業。隨之而來,怎樣轉型發展、振興當地經濟,一系列問題擺在五馬鎮黨委、政府的面前。
全省實施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讓五馬鎮看到了發展的希望。2015年初,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建設“美麗鄉村升級版、山水田園小城鎮、現代農業示范園、生態休閑示范村”四大目標,實施五大舉措,助推“七個轉型”。
大思路揮動大手筆,大手筆繪寫大文章。“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富路”,五馬鎮黨委書記羅志權、鎮長趙勝春擲地有聲地說。
投資轉型,變政府為輔企業為主。即以過去政府投入為主,轉變為企業投入為主、政府基礎實施配套為輔、農民土地整體流轉參與的模式。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五馬鎮的決策者們深知,沒有好的投資環境、好的基礎設施,引不來“鳳凰”。
因此,全鎮按照目標定位,明確按照4A級景區標準對五馬河沿線12公里農村進行升級改造,形成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凈的美麗鄉村格局。
在投入上堅持一攬資金搞建設,采取企業主體、政府配套、群眾參與的3P模式,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工程建設,截至目前,全鎮入駐企業已累計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政府投放資金500余萬元。茅臺流域東升農場、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博覽園兩家外資企業在不到一年時間內投入5億元進行主體工程建設、政府投入0.6億元進行配套設施建設,農民流轉土地2600畝參與建設。
同時,立足省級“詩詞之鄉”文化品牌,豐富品牌內涵,以爭創“中華詩詞之鄉”為目標,巧借山水、盤活資源、經營村莊、繁榮文化,把五馬古街、五馬古橋、永安古寺潛在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轉化為農民增收的資產、資本,賦予“富、學、樂、美”新內涵、新元素、新氣象。
五馬鎮黨委書記羅志權(右二)陪同貴州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楊興舉(右一)參觀茅臺流域東升農場圖書室。
產業轉型,變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即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旅游服務業轉型。
茅臺流域東升農場、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博覽園通過現代科技培植特色產業,打造旅游休閑度假區、農事體驗基地發展旅游產業。茅臺流域東升農場6萬平方米的蔬菜大棚鋪天蓋地,辦公樓、培訓樓林立,園內高科技的培植設備讓人耳目一新,蔬菜長勢喜人,300多名工人各司其職,忙著培植、采摘蔬菜。
“沒想到一個鄉鎮能引進如此大體量的項目,這在遵義所有鄉鎮中都罕見。”今年8月,遵義項目現場會組織到茅臺流域東升農場、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博覽園參觀,與會人員現場感受到兩大園區的規模后驚嘆不已。
兩大園區的建設,讓五馬的城鎮空間重新布局,一舉奠定了仁懷市生態農業、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核心地位,發揮了“經濟引擎”,產生了“磁場效應”,一批批產業項目蜂擁而至,旅游、餐飲、運輸等行業應運而生,30余家農家樂、餐館為當地近千人提供就業崗位。
身份轉型,變農民為產業工人。
即由農民轉為產業工人,茅臺流域東升農場、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博覽園兩家外資企業入駐后,通過對當地群眾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讓農民進入園區就業,身份得到改變。
初冬的五馬鎮已有些許涼意,但在位于龍里村的茅臺流域東升農場,村民們依舊忙得熱火朝天。60歲老人崔紅群正和鄰居、親戚一起忙著播種新一季的蔬菜。“過去是‘看天吃飯’,現在不一樣了,高科技搭配本土有機蔬菜,一年四季都能種,我們也從過去的農民變身成為產業工人,除了每年800元每畝的土地補助外,每天工作8小時還有50元的工資,收入穩定了,閑暇時還可以和老伴兒到外地去旅游,過過城市生活。”崔紅群一臉驕傲地對記者說。
“兩大園區的建成,不僅讓傳統農民轉為產業工人,而且從根本上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讓群眾受益。”五馬鎮黨委書記羅志權說。
經營轉型,變分散經營為組團開發。兩大園區建成后,村民由以前各自為陣的分散經營轉為組團開發,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經營。
在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博覽園建設現場,3個大棚內3萬株蘭花競相開放,盤山公路蜿蜒盤旋,奇花異樹生長其間。
據項目經理肖中勛介紹,項目總投資3.4億元,規劃用地1000畝,定位為建成集現代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科研教育、農產品和花卉苗木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項目。
“以前種菜是給自己吃,不掙錢。如今幫別人種菜,收入反而還多了。”龍里村永豐村民組村民黃德付一邊掏錢購買農場里出售的有機蔬菜一邊說,這些蔬菜都遠銷廣東、香港、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過去村子里的人種菜要想賣錢很難,現在雖然是給別人打工,但是收入比原來多了很多倍,還很穩定。
收入轉型,變單一收入為多種收入。即農民由單一的農業收入轉為勞務性、資產性、服務性等多種收入。
五馬鎮農民將自己的土地出租給兩大園區,除每畝每年有800元的租金外,還可以到農場務工,年人均收入合計1.8萬元,按全鎮人口計算,人均增加純收入506元。園區建成開園后,門票收入的30%還將返還村里用于壯大集體經濟,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在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博覽園,務工農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種自己的地,有自己的股份,每天還能掙工資,現在的生活真是沒得說的啦。”村民王德權一臉燦爛。
此外,借助鄉村旅游發展,開辦農家樂、旅社、超市的村民不在少數,實現了收入渠道的多樣化。
治理轉型,變空殼村為富裕村。
即轉型為村民自治+協會管理模式。
在茅臺流域東升農場、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博覽園建設過程中,涉及土地流轉、房屋搬遷、墳墓搬遷等工作都采取政府主導,村民自治+協會管理。村里成立勞務輸出協會,所有土地流轉戶的勞動力編入勞務協會組織,由勞務協會統一面向企業派工,企業向勞務輸出協會支付工作運轉經費,既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解決了空殼村難題。
魚孔村以前是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鎮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的成員組織在外務工返鄉農民工成立桂花園專業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農民”的模式,建成集生態養殖、休閑垂釣、餐飲及水上樂園為一體的旅游觀光點。在整個項目建設中,政府扶持投入資金占整個項目投資額的30%。經鎮黨委研究,其中20%作為扶持合作社用于桂花園發展壯大,另外10%作為村集體經濟投入部分占股10%。
“自今年9月28日桂花園開園以來,每天的營業收入都在一萬元左右。這樣一來,村里有錢辦事,黨支部凝聚力更強,黨群關系更為密切。”魚孔村支部書記鄧開文告訴記者。
環境轉型,變農村為旅游景區。即農民從過去居住在農村,到今后生活在景區的轉型。通過園區建設,帶動周邊基礎設施建設,最終將全鎮打造成4A級旅游精品示范鄉鎮。
從五馬鎮黨政辦曬出的成績單看到,全鎮已建成通組公路220公里,全覆蓋實現率95﹪以上;完成小康房2600余棟,4300戶;實施小康水2村16組,4村列入仁懷市人畜飲水工程全面竣工,建成小水窖80個,5個提灌工程,千億斤糧食增產工程排洪溝、河堤全面完成;完成五馬至云安15公里行道樹綠化、河道綠化,觀光步道建設7公里,新建垃圾池3個、新增垃圾箱20多個、果皮箱30余個,改廁、改圈、改廚達95%以上,建成活動廣場4個;村莊整治率達85%,新安裝路燈4031盞。截至2015年9月,五馬鎮小康“六項行動”已基本實現,并通過省級驗收。(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