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蒯海豐:聚焦山區孩子的“草根拍客”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蒯海豐說,從事“拍客”,一開始是把興趣當成事業。如今,事業已經成為一種責任。
10月14日早上6時許,“拍客”蒯海豐從畢節市納雍縣城出發,驅車近3個小時后,終于到達曙光鄉岔河小學,教室內傳來朗朗的讀書聲。
岔河小學的前身是曾被媒體廣泛關注的陳家寨小學。幾年前,陳家寨小學只有幾間破爛的小木屋。
2011年4月,蒯海豐在此拍攝了《山區老師艱難支撐辦陳家寨小學》的記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引起外界關注。
兩年后,在各方資助下,一座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
“原來拍客不僅能謀生,也可以幫助到人。”站在新教學樓前,蒯海豐感慨萬千,他覺得自己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蒯海豐說,作為“拍客”,他能做的就是用攝像機把山區孩子的夢想拍下來發到網上,讓有能力的人幫助他們。(受訪者供圖)
這次回到納雍縣,蒯海豐是要拍攝一些地方農特產品,想通過自己現在的影響力,把家鄉的產品宣傳推介出去。
拍攝前,他特意去了趟陳家寨小學,因為這里對他的拍客生涯有著特殊的意義。“對我而言,陳家寨小學的改變,某種意義上在牽引著我的改變。”蒯海豐說。
今年8月,他正是憑借《山區老師艱難支撐辦陳家寨小學》《飛索求學路》等幾個關于山區孩子的作品,在浙江衛視第九季《中國夢想秀》節目中讓“夢想照亮了現實”,獲得5萬元資助。
用這5萬元更新了設備,重新踏上家鄉的路,蒯海豐興奮之余,更多的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家鄉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社會關注,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蒯海豐說。
蒯海豐出生于納雍縣中嶺鎮的一個農村家庭。上小學時,他每天要徒步三四個小時才能到達學校。“每天走到學校已經很累,忍不住要打瞌睡,當時還是借錢交學費,感覺前途很迷茫。”
2005年,初中還未畢業,16歲的蒯海豐便踏上了浙江余姚的打工之路。一開始進的一家組裝手電筒的工廠,老板覺得他手腳不麻利,干了一個星期后就被辭退了。
他又做起了臨時工,游走在電子玩具廠、紐扣廠、鞋廠等小加工店之間,艱難地生存下來。
打工期間,蒯海豐每天下班后,唯一讓自己覺得愉悅的事情,就是去網吧上網。但他不會玩游戲,大多時候都是看一些熱門視頻,以獲取精神上的撫慰。
“印象深刻的是一個關于山區孩子上學的視頻,評論中有很多網友問怎么捐款捐物,當時很受觸動。”蒯海豐覺得,這些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很普通的場景,居然能引起那么大的反響。
他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拍攝一組家鄉孩子的上學視頻,引起外界關注。因此從那時起,一有空閑時間,他就在網上下載拍攝和剪輯的教程進行自學。
后來,他用2000多塊錢買了一臺二手電腦和一臺二手DV機,開始嘗試拍東西。“起初我只是拍一些工友的生活點滴,他們看后覺得挺有意思,這讓我對此越來越有興趣。”
廠里的老板見他勤奮好學,準備讓他去參加技術培訓,學習本領后回來當管理人員。但蒯海豐拒絕了,他指著身上的DV機說:“我要辭職,當一名職業‘拍客’。”
做職業“拍客”,意味著要靠拍視頻謀生存。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放棄了打工,專心當拍客,蒯海豐很快就感受到壓力,網絡上成千上萬的對手無形地將他包圍,要爭得一席之地,談何容易。
2009年,蒯海豐帶著身上不多的積蓄,只身來到杭州,開始在大街小巷拍攝視頻,并為自己起了一個聽起來較為響亮的網名“跨云星”,意思是跨過云層和星星,抵達夢想。
但他的第一步走得頗為坎坷。在杭州第一個月拍攝的30多條視頻,都沒有網站愿意花錢購買,這讓他有些抓狂。做職業拍客讓他感受到了自由平等,但隨之而來的是窮困潦倒。
網絡有網絡的規則,點擊量就是“王道”。而點擊率高的視頻,要么感人、要么新奇、要么搞笑。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的蒯海豐不知去哪里找選題。
“神馬”這個詞當時很流行,蒯海豐發現,杭州附近有個神馬村,神馬村還有個神馬島,這應該是網友非常關注的題材,于是他前往拍攝,果然靠這條視頻,他賺了200元。
每天走在大街小巷,蒯海豐認識了不少在外打工的老鄉,他開始把視角聚焦到身邊這些農民工群體身上。
那年的春運期間,蒯海豐在火車站拍攝了《農民工排隊三天三夜買票難》的作品,吸引上百萬網友點擊瀏覽。也就是那個月,他拿到了第一筆比打工月薪高的稿費——3400元。這無疑給他吃了顆“定心丸”。
2010年,蒯海豐回到了貴陽,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貴陽離家鄉近些,關注家鄉是我做拍客最初的想法。”
剛好此時的網絡視頻已經逐漸轉向,從娛樂效應轉移到社會話題上。“原創”精神成為拍客獨特的視頻語言,而“熱點”話題則成為拍客們最喜歡的表現題材。
因此來到貴陽后,蒯海豐把重點放在社會問題上。一段時間后,他和媒體記者搭上了線。在很多大街小巷發生的新聞現場,總會看到他的身影。
但閉門羹也吃了不少。某天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求助消息后,他覺得這家人很可憐,準備拍攝成視頻放在網上,讓更多的人來幫助他們。到了這家屋里后,當事人了解到蒯海豐并非記者后,很快就把他轟出了門。
這樣的事情經歷多了,蒯海豐也就坦然了。他明白,自己從打工仔變身為“拍客”,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回到貴州后,蒯海豐把視角聚焦到公益上。
2011年4月的一天,在網上看到一篇關于陳家寨小學辦學難的帖子后,蒯海豐決定前去拍攝。
“從找到村里學生到跟他們走完上學路,整整花了3天,當時天氣很差,路很滑。”蒯海豐回憶說,因為自己小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蒯海豐的視頻中也多了些一般人注意不到的細節。
《山區老師艱難支撐辦陳家寨小學》的視頻上網后,獲得幾百萬的點擊量,上千網友咨詢怎樣才能幫到山里的孩子。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媒體隨后對陳家寨小學進行了報道。
2012年6月,一個大學生志愿者團隊為陳家寨小學募捐到了100萬元,當地政府出資100萬元,陳家寨小學新的教學樓得以開工建設,已于2013年底完工。
靠這條視頻在網絡上走紅后,蒯海豐把目光放在更多山區孩子上學難的拍攝上。接著,他在六盤水市水城縣營盤鄉拍攝了《飛索求學路》,講述當地孩子靠“溜索”求學的故事。后來,當地政府撥款修建了大橋和公路,2013年初即已通車。
做職業“拍客”以來,蒯海豐的成名作幾乎都與農村孩子有關,從《山區老師艱難支撐辦陳家寨小學》到《飛索求學路》,從《飼料袋做書包艱苦求學》到《大山司機彭文軍免費接送學生12年》等,他通過鏡頭圓了很多山區孩子的上學夢。
如今,他每天會接到土豆、優酷、央視網等視頻網站編輯布置的拍攝任務。除了自己拍攝和剪輯,他還不斷練習普通話,很多作品他都自己完成配音。
憑借作品播放量、社會影響力、媒體關注度等,蒯海豐已躋身為全國知名拍客的行列。2013年5月,他受邀到韓國拍攝旅游紀錄片;在2013年中國·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上,他被評為2013年度“網絡十大拍客”稱號。
對話蒯海豐:
記 者:“拍客”生涯中,遇到什么危險?
蒯海豐:拍攝《飛索求學路》時,險象環生。那懸崖太深,而索道的安全措施又太差。我坐索道過去時,一直死死地攥住攝像機,閉著眼,中途忍不住睜眼往下看了看,又尖叫著把眼睛閉上了。后來看視頻成片,我仍然心有余悸。
記 者:未來有何計劃?
蒯海豐:不斷學習和努力,爭取拍攝更有深度性和藝術性的紀錄片甚至電影,幫助更多山區孩子。
(責任編輯/王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