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蔡 湘
依托“互聯網+” 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文丨蔡 湘
貴州省農村信用社積極依托“互聯網+”,拓展金融服務的功能與層次,為農民提供便捷、周到、貼心的金融服務,不斷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和便利指數。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這必將對農信社這樣的傳統銀行模式帶來挑戰,同時也為推進金融服務的發展與轉型帶來重大契機。
作為服務地方“三農”事業的金融主力軍,貴州省農村信用社堅持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供量豐、質優、普惠的金融服務,緊跟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態勢,牽手科技力量,加快轉型發展步伐,積極依托“互聯網+”,不斷提高當地農民生活質量和便利指數,拓展金融服務的功能與層次,為農民提供便捷、周到、貼心的金融服務。

作者(前排左二)在農信社貸款幫扶企業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內調研(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供圖)
互聯網金融深入農村市場,實現金融服務多樣化。一方面農村市場已被互聯網企業鎖定,阿里巴巴已經進駐貴州,擬構建農村電商,為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夯實基礎。另一方面部分銀行已開始了農村電商項目,中國郵政與TOM集團共同開展的“郵樂購”項目已在貴州部分地區啟動,為進一步拓展金融服務提供支撐。
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村居民持續向城鎮居民轉化。截至2013年末,貴州省城鎮化率已從本世紀初的23.9%上升至37.8%,按照總體規劃目標,2017年這一比率將達到46%。這意味著農民群體正在經歷自身社會角色的轉變,金融需求的內容與形式也將發生實質性改變。
新農村建設引領,為農村地區全面發展帶來機遇。當前,貴州持續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新農村。農信社作為緊密聯系“三農”的金融機構,肩負著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光榮使命,農信社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則為農村建設進一步提供形式豐富、運作高效的融資、服務方式。
農業發展提速,帶來經營主體和生產方式的全新升級。在國家和地方政策鼓勵下,貴州本地專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發展迅速。為適應經營主體和生產方式的變化,農信社將加速升級金融服務、準確定制和有力推廣,實現農信社與地區農業的共同成長。
在新常態中搶抓機遇、謀求跨越,意味著適應新常態、開拓新思路、踐行新方法。結合當前互聯網技術日臻成熟,手機、計算機、移動終端等設備在農村加速普及的大環境,貴州省農信社只有充分融入“互聯網+”理念的金融服務,才能更科學、高效、精準地滿足農村地區、涉農主體的金融新需求,更切實地將普惠金融深入引向貴州“三農”發展事業。
貴州農信社自2003年邁出深化改革步伐,歷經十二年風雨兼程,在地處西部、服務三農、二級架構等特有背景下,日益體現出后發趕超優勢。在大力探索“互聯網+”金融服務過程中,有著發展“互聯網+農信社”得天獨厚的優勢。
體制優勢。近年來,貴州農信大力打造“小銀行+大平臺”發展戰略。省聯社引導各行社始終以“三農”、小微、社區為市場定位,努力使各行社發展成為現代化精品小銀行。省聯社自身以加速提升信息科技的支撐服務水平為第一驅動,促進系統資源整合,進一步豐富面向各行社的資金、業務、風控、協調等服務功能,持續提升“大平臺”的綜合支撐能力。
平臺優勢。一是依托云上貴州大數據和云計算平臺,更好地為“三農”精準服務提供基礎設施保障。貴州農信依托大數據,在金融服務、扶貧幫扶等方面為“三農”健康發展提供更科學、高效、精準的服務。二是依托信用工程建設,搭建農村信用平臺。自2003年以來,貴州農信持續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并取得突出成績,截至2015年6月末,全省已創建農村金融信用縣13個、信用鄉鎮622個、信用村9599個,信用組77613個。三是依托信息科技建設,業務平臺持續升級。貴州農信先后實施新一代核心業務及中間業務等業務系統換代升級,不斷增強科技風險防控能力。
產品優勢。一是網絡支付不斷推廣。截至2015年4月,依靠加強宣傳力度和業務人員上門推廣,貴州農信社擁有網上銀行客戶49.76萬戶,手機銀行客戶42.60萬戶,同時在發行金融IC 卡的前提下,積極籌備推出移動金融產品。二是農村金融互聯不斷提升。截至2015年4月,全省農信社共布放24795臺銀聯POS機,機具數量位居全省銀行機構首位,同時布放19366臺“信合村村通”POS機,實現全省行政村全覆蓋。據統計,僅今年1至4月,全省“村村通”服務終端就為群眾節約超過1.6億元交易成本,直接節省勞務時間超過37萬人/天。
營銷優勢。一是本地化服務強。貴州農信充分發揮二級法人靈活、快捷等特點,在營銷手段上充分實現了多樣化和本地化,尤其是工作人員熟悉當地優勢,在產品營銷中具有良好的人脈資源。二是縱橫合作產品不斷推廣。2015年省聯社與貴州省人社廳、衛計委聯合推出社保卡、居民健康卡,將使農信社客戶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奠定了良好的客戶資源和營銷基礎。
基于貴州農信現狀,結合“互聯網+”發展思路,針對貴州農村市場新常態和金融新需求,貴州農信積極探索精準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
“搭平臺”。一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依托云上貴州大數據,建設貴州“三農”服務云平臺,開展“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為服務貴州“三農”提供一站式平臺。另一方面重點研究如何以貴州農信各類業務系統建設為契機,充分實現客戶服務精準化、內部管理精細化的科技支撐體系,完成信息科技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全面實現“互聯網+農村金融”發展模式的“硬件”基礎。
“創產品”。 農信社作為傳統金融機構,要適應“互聯網+”發展模式,需要以客戶為中心,做到了解客戶、為客戶提供整合的服務渠道、提供有針對性的營銷服務和創新金融服務。全面開發符合客戶需求,個性化的線上/線下金融產品。
“抓營銷”。農信社重點研究如何基于電子渠道,變革獲客模式和服務方式,將廣大金融消費者、潛在消費者引導至貴州農信搭建的“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平臺,促進農信社各類金融產品的廣泛使用和服務的深度開發。在互聯網平臺之上,實現農信社戰略連接農村市場的“軟件”手段。
“防風險”。在“互聯網+”時代,金融企業要從技術、業務操作、法律法規等方面做好風險防控工作。針對“互聯網+”模式下的農村金融服務工作,農信社重點研究如何有效防范金融企業的信息科技風險及其延伸風險,確保金融機構運行穩健、風險可控、發展持續。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調整轉型升級期,貴州農信社要積極探索經濟運行脈搏、市場主體需求,主動對接“互聯網+”,將互聯網戰略思維應用于平臺建設、產品開發、營銷策略、風險防控等工作領域;同時扎實做好信息科技建設、產品渠道鋪設等基礎工作,牢固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保持健康持續發展,為促進貴州“三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作者系
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副書記、副理事長、主任 責任編輯/李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