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經濟 一手抓法治
如果我們把經濟比喻成是一個國家的血肉,那么可以把法治比喻成國家的骨架和脊梁。經濟秩序的穩定發展,最終要靠法治。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系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
以中國香港為例,這個彈丸之地能夠廣泛吸納各方面的資金人才,長期穩居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榜首。經濟學家威拉德·阿·夏普曾經分析了香港成功的十大因素,并將香港具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列為因素之一。其實香港社會之所以能夠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推行的是法治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好的法治是香港成功的關鍵因素,沒有一套運行良好的法治的保障,其是無法獲得成功的。
香港的成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我們在抓經濟的同時,不能忽視法治,必須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法治,這兩手是不可分開的。我們說發展是硬道理,因此在許多領導干部看來,只要經濟發展了,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此,不少地方黨政領導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抓項目、搞招商、廣引資上,主要精力圍繞經濟建設展開,有的地方領導認為,法治就是一個社會治安問題,由公安機關去抓就可以了,法治和經濟沒有必然聯系。這種看法令人感到擔憂。
從香港的經驗來看,地方政府注重維護社會秩序、打擊黑惡勢力、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是必要的,維護社會治安始終是法治的重要內容,但法治還有更為豐富的內容。如何構建良好的法治環境,才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這就需要推進依法行政。樹立司法的權威,使司法真正成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嚴格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從而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然是解決我過所有問題的關鍵,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世界銀行預測中國經濟規模在2030年超過美國,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6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但是經濟規模僅反映了社會的一個方面,僅僅是GDP的提升并不等于社會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民富國強、經濟秩序穩定發展、人民生活幸福、社會安定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治社會的構建,通過制度的有效運行來實現社會治理目標,化解各種矛盾和沖突,使社會保持穩定、和諧。如果我們把經濟比喻成是一個國家的血肉,那么可以把法治比喻成國家的骨架和脊梁。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并不必然帶來社會的公平和有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社會矛盾凸顯,只有通過法治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和秩序。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也并不必然意味著社會的全面發展,各種社會矛盾能夠完全消除。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通過法治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經濟發展并不能當然解決所有社會問題,與此相反,隨著發展的加快,社會治理中社會矛盾凸顯、群體性事件頻發,仇官仇富現象嚴重。這些問題雖然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但也與我們只抓經濟、不抓法治有關,同時也從一個層面反映了發展經濟并不能當然解決社會矛盾。
從市場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法治是構建市場經濟秩序的基本保障。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與計劃經濟時代不同,市場經濟對資源的配置是通過競爭機制實現的,這就必須依循一套完善的市場經濟法律規則,以將“看不見的手”對經濟的調控規范化。法治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一是法治構建了交易正常進行的法律基礎。二是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三是維護市場的合理預期。四是保護交易當事人人身的安全和財產的安全。五是有效防治市場發展所帶來的“外部化效應”。六是可以提供有效的、可信服的糾紛解決機制。
美國人經常夸耀其所謂的“美國夢”,其所強調的是將世界上最優秀的人吸引到美國,人盡其才,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力。這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今天我們要實現中國夢,其關鍵也在于通過法治確立有效的制度框架,人盡其才,最大限度地鼓勵和激發人們的創造力。世界銀行等重要的國際性組織經常會發布一些關于各國法治建設的報告。例如,在中國加入WTO十年之后,出現了一系列關于中國法治進程的研究報告。大多數在總體上贊賞我國在這十年中的法治發展成就。毫無疑問的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這些報告客觀上起到了鼓勵世界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積極作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逐步建立,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經濟改革的順利推進,推動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在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法治發揮的作用很小,這種看法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回顧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如果沒有一套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我們根本不可能實現如此卓越的發展。經濟秩序的穩定發展,最終要靠法治。(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