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屏
對科學真理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千千萬萬科學家的共同精神。秉承這種精神,人類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科學革命,從而促進科學飛速發展。關于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位物理學家,沒有官方的排名,也不可能作出這樣的排名,各種資料所顯示的名單也不盡相同。英國的物理網(physicsweb.org)喜歡各種有趣的評選活動,他們曾經搞過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的投票,評選結果依次為: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伽利略、狄拉克、玻爾、普朗克、費曼、法拉第、薛定諤。下面,對他們的生平經歷及主要貢獻分別作一簡單介紹。
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奠基人
牛頓,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
1643年1月4日,牛頓出生于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少年時的牛頓并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讀物,并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折疊式提燈等等。
1661年,19歲的牛頓進入劍橋大學圣三一學院。在這里,他開始接觸到大量自然科學著作,經常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類講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牛頓的第一任教授巴羅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牛頓在回憶時說道:“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于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1664年,牛頓被選為巴羅的助手,第二年獲文學士學位。正當牛頓準備留校繼續深造時,嚴重的鼠疫席卷英國,劍橋大學因此而關閉,牛頓離校返鄉。家鄉安靜的環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飛翔,以整個宇宙作為其藩籬。這短暫的時光成為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就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可以說此時的牛頓已經開始著手描繪他一生大多數科學創造的藍圖。1667年,牛頓回劍橋后當選為圣三一學院院委,次年獲碩士學位。1669年,26歲的牛頓晉升為盧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牛頓任皇家造幣廠監督,并移居倫敦。1703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
牛頓從容不迫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出了科學史上一個個重要的發現。他對于科學研究專心到癡迷的地步。據說有一次牛頓煮雞蛋,他一邊看書一邊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塊懷表扔進了鍋里,等水煮開后,揭蓋一看,才知道錯把懷表當雞蛋煮了。還有一次,牛頓請朋友吃飯,準備好飯菜后,自己卻鉆進了研究室,朋友見狀吃完后便不辭而別了,牛頓出來時發現桌上只剩下殘羹冷飯,以為自己已經吃過了,就回去繼續進行研究實驗。牛頓用心之專注被傳為佳話。
牛頓是經典力學理論理所當然的開創者。他系統地總結了伽利略、開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三定律。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他在自然科學中最輝煌的成就。那是在假期里,牛頓常常來到母親的家中,在花園里小坐片刻。有一次,像以往屢次發生的那樣,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一個蘋果的偶然落地,卻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轉折點,它使那個坐在花園里的人的頭腦開了竅,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體都受到差不多總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頓思索著。終于,他發現了對人類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萬有引力。他認為太陽吸引行星、行星吸引行星、以及吸引地面上一切物體的力都是具有相同性質的力,還用微積分證明了開普勒定律中太陽對行星的作用力是吸引力,證明了任何一曲線運動的質點,若是半徑指向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點,且繞此點掃過與時間成正比的面積,則此質點必受指向該點的向心力的作用,如果環繞的周期之平方與半徑的立方成正比,則向心力與半徑的平方成反比。牛頓還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任何兩物體之間都存在著吸引力,總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還用萬有引力原理說明潮汐的各種現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關,而且同太陽的方位有關。牛頓預言地球不是正球體。歲差就是由于太陽對赤道突出部分的攝動造成的。
牛頓運動三定律是構成經典力學的理論基礎,這些定律是在大量實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是解決機械運動問題的基本理論依據。1687年,牛頓出版了代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是一部力學的經典著作。牛頓在這部書中,從力學的基本概念(質量、動量、慣性、力)和基本定律(運動三定律)出發,運用他所發明的微積分這一銳利的數學工具,建立了經典力學的完整而嚴密的體系,把天體力學和地面上的物體力學統一起來,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大的綜合。
在光學方面,牛頓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他利用三棱鏡試驗了白光分解為有顏色的光,最早發現了白光的組成。他對各色光的折射率進行了精確分析,說明了色散現象的本質。他指出,由于對不同顏色的光的折射率和反射率不同,才造成物體顏色的差別,從而揭開了顏色之謎,牛頓還提出了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線運動路徑。他的“微粒說”與后來惠更斯的“波動說”構成了關于光的兩大基本理論。此外,他還制作了牛頓色盤和反射式望遠鏡等多種光學儀器.牛頓曾把一個磨得很精、曲率半徑較大的凸透鏡的凸面,壓在一個十分光潔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觸點是一個暗點,周圍則是明暗相間的同心圓圈,后人把這一現象稱為“牛頓環”。1704年,他出版了《光學》一書,系統闡述他在光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熱學方面,他研究過計溫學,觀測水沸騰或凝固時的固定溫度,研究熱物體的冷卻定律,即當物體表面與周圍有溫差時,單位時間內從單位面積上散失的熱量與這一溫差成正比。
除了在物理學方面的杰出貢獻外,牛頓在數學研究中也成績卓越.牛頓與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并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1727年3月20日,牛頓在倫敦病逝。他的墓碑上鐫刻著:“讓人們歡呼這樣一位多么偉大的人類榮耀曾經在世界上存在。”
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進行了一場“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牛頓被認為比愛因斯坦更具影響力.牛頓有一句傳世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表現出一位杰出科學家的謙遜品質。
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
愛因斯坦,德裔美國科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生于德國的烏爾姆。在孩童時,愛因斯坦很沉靜,他常常獨自一人來消磨時間。他語言表達遲緩,在閱讀方面也有困難,但是,他對事物的原理卻特別感興趣,并經常提出許多問題。在愛因斯坦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他一個羅盤。他驚異地發現羅盤的指針總是指向北方,他非常好奇,于是問父親和叔叔是什么原因使指針轉動的。然而,他們關于磁性和引力的回答對孩子來說確實太難了,但是,愛因斯坦還是花了很多的時間來思考這一問題。小小的羅盤,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規律轉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人瑞士國籍,后來在瑞士政府的專利局里就職。專利局的工作很輕松,他把好多時間用在了創立自己的學說上.其中有一些就是關于相對論的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雖然只有35頁,但卻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之一.這就是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洛侖茲和龐加萊等人的工作基礎上,從光速不變原理出發,建立了新的時空觀,對牛頓時空觀進行了拓展和修正。愛因斯坦提出了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并且給出了能夠衡量物質能量的表達式,即著名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大的能量,從而解釋了為什么太陽可以數百萬年地發光發熱,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恒星能源來源的難題,還導致了原子能的發現.近年來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些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
愛因斯坦白1909年開始在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擔任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并當選為普魯士皇家科學院院士。
在他發表了有關狹義相對論的論文10年后,愛因斯坦又發表了另外一篇論文——廣義相對論,提出了有關引力、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關系的新論點。廣義相對論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并推斷出后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后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白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并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愛因斯坦于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獲獎并不是由于相對論,而是因為他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第一個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金屬表面在光輻照作用下發射電子的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做光電子。愛因斯坦的這一發現推動了現代電子學的發展,其中包括廣播和電視。
1933年愛因斯坦在英國期間,被格拉斯哥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人美國國籍。愛因斯坦把他的一生中最后的25年用在了“統一場論”的研究中。他希望找到一個通用的數學公式,把所有的物理學領域聯系到一起。這件工作愛因斯坦一直沒有完成。
愛因斯坦一生淡泊名利。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愛因斯坦則在報上發表聲明,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于美國普林斯頓,享年76歲。愛因斯坦生前不要虛榮,死后更不要哀榮。他留下遺囑,要求不發訃告,不舉行葬禮。他把自己的大腦供給醫學研究,身體火葬焚化,骨灰秘密地撒在不讓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墳墓也不想立碑。1999年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2009年被諾貝爾基金會評選為諾貝爾獎百余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
一個美國記者曾經問過愛因斯坦關于他成功的秘訣。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是一樣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