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中國引擎,在國際市場上與巨頭們遲早會有一戰。到那時,才是考驗中國式創新含金量的時候。
虎嗅網最近有一篇題為《從Copy to China 到to China Copy》的文章,列數了一些互聯網發展的現象。文中說到,Facebook最近推出Hello功能對國內軟件搜狗號碼通進行了不少的模仿。作者羅列了包括蘋果、谷歌在內的多家公司,在一些小細節和小應用上,都有“借鑒”中國企業之處。于是,作者想到了“to China Copy”(到中國復制)這個詞匯,并不無樂觀地預計,未來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有可能從過去不斷復制嫁接海外(尤其是美國)的創新,發展成為被世界所借鑒的創新樂土。
通篇查看這篇文章,作者的觀點并不絕對,尤其是在結尾處也直言討論C2C和2CC是沒有意義的,關鍵在于是能做得更好。但只看標題的一些人,卻已理解成中國是世界創新的中心了。
從當前創業者的熱情和排在前列的企業估值來看,我們的成績單的確是值得驕傲的。但從中國式創新的發展實際來看,卻是另外一種感覺。例如,中國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雖然在內地市場擊敗了谷歌,但其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是節節敗退的。4月底,百度日本證實,該公司已經關閉了搜索引擎,退出日本搜索市場。這意味著,擁有4.5億用戶的百度,在日本市場徹底敗給了雅虎和谷歌。例如,新興的智能終端制造者小米,在國內非常的成功,但它在世界的創新中心美國,時下還只是賣一些微末的手機配件,因為擔心遭到愛立信這些先行者的專利訴訟,目前只能在印度這樣的市場銷售小米手機。
中國互聯網業的發展,有著先天的掣肘。一方面,我們明星企業的市場價值都是聚焦于內,用戶群體來源也頗為單一(幾乎都是內地)。另一方面,他們的創新都是從copy開始。雖不值得炫耀,卻又不得不承認是中國互聯網業興起的路徑。
客觀來說,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源自于“人口紅利”,人口基數決定了網民基數,最終為一個又一個的資本故事背書。伴隨著中國人均收入、消費能力的提高,這些我們眼中引以為傲的創新企業,也能夠獲得不錯的增長,并想象一個更好的空間。但擺在這些創新者眼前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曾經我們模仿的硅谷式創新,所面向的都是全世界。而我們“拿來主義”之后,卻只是服務了我們自己。在供應鏈和產業鏈上,中國占據的也是利潤最微薄的制造環節。這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不用太過悲觀。時下中國創客文化的崛起,根植于本土市場和文化的“互聯網+”,都是我們的后發優勢。談論一些悲觀的事情,總比盲目樂觀要好。我們的創新者與硅谷掰手腕的時候還遠遠未到。
真正的創新,能夠帶來產業的整體崛起,能夠帶來我們一直所向往的高附加值。這正是我們常提到的蘋果、微軟和谷歌這些企業發展的要義。當有一天我們的消費者能夠心甘情愿地選擇本土企業所制造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而不是因為“便宜”和“高性價比”這樣的原因時,我們再來談2CC的問題也不遲。
我們也可以樂觀地暢想一下,當前的中國創新引擎,在國際市場上與巨頭們遲早會有一戰。到那時,才是考驗中國式創新含金量的時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