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仁英
富陽元書紙是指采用產自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境內的當年生嫩毛竹并利用富春江南岸山區特有的山泉水,按照傳統工藝,經特殊工藝配方,在精湛的技術監控下精制而成的。元書紙是富陽竹紙中的頂級精品,現已發展成為宜書宜畫,適合印刷、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級文化用紙。
關于元書紙名稱的由來,頗為悠久。據傳,北宋真宗年間(998—1022),每年的“元祭”日要選用一種紙來書寫祭文。大臣們找到了富陽竹紙,把它當作“御用文書紙”。因皇帝元祭(廟祭)時用以書寫祭文,故稱為“元書紙”。元書紙自古至今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它呈淡米黃色,紙質細膩柔韌,紙面略顯毛茸,有明顯簾紋,略帶竹子的自然清香,易著墨且不滲,久藏不蛀且不易變色,這些特性使得元書紙成為書畫界的紙中上品。“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道出了元書紙的另一個重要用途,即古代學子書寫用紙。一件元書紙為5000張(約長0.46m、寬0.48m),“十件元書”極言寫文章之多,用完十件元書,書生才有底氣去考進士。
元書紙的制作區域主要以富陽地區為核心,大約清中期輻射到周邊的臨安、安吉等地。
富陽元書紙,貴在工藝精湛。元書紙的取料配比、制作方法及工具設備等,都有一套世代相傳的精湛工藝,蘊含著極其寶貴的科學價值。
元書紙是以當年生的嫩毛竹為原料,每年小滿前后漫山遍野的毛筍開始脫殼放枝長成嫩竹,紙農就組織大批幫工上山砍竹。這是元書紙原料采集的關鍵期。從砍竹到成紙,元書紙制作全過程約60天。具體如下:
原料加工階段。將砍下的嫩竹截成每段長約2米,竹皮削下。竹皮(青皮)和竹肉(白筒)分別處理,竹皮作佛教紙原料、竹肉作文化紙原料。將白筒在大石板上甩打,碎成竹片,再用鐵錘將竹節擊碎,竹片敲裂,然后成捆放入清水塘中浸水(俗稱落塘)。浸水10天左右,等水充分滲透竹片后,取出竹片,進行斷料,每段截成5小段,長約40厘米,扎成小捆。整個階段,包括斫竹、砍青、削竹、拷白、落塘、斷料6道工序。
原料纖化階段。制作竹紙的原料是竹纖維。如何把竹纖維分離出來,富陽紙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個過程富陽民間稱之為“辦料”。將成捆竹片放入石灰液中浸泡,后把竹料放在灰池邊堆置1至2天,再裝入皮鑊內,加水浸沒竹片,進行加熱煮料,出鑊后放在溪水中連續翻洗5至6次,竹料洗清后進行重新縛料。將成捆竹料放入人尿桶內淋尿(人尿用量為竹料的6%),然后將竹料橫放堆疊,周圍用干草遮蓋。堆置發酵時間視氣候寒暖而定,熱天6至7天,冷天15天,堆置后的竹料再搬入料塘直立堆疊,引入清水浸泡10至15天(進行中和),水色轉紅變黑,漿料即成熟。以上辦料階段,包括漿料、入鑊、燒鑊、出鑊、翻灘漂洗、縛料、挑料、淋尿、堆蓬、落塘10道工序。
制作成紙階段。將發酵好的竹料用木榨榨出污水,掰料后放入臼中,舊時用人工腳碓或水碓把料舂細,現在借助電力用大石碾碾碎竹料。操紙前先把紙漿和水放入紙槽內,用木耙攪拌均勻,再用木耙撈去粗筋,即可用紙簾操成紙張。每日操紙完畢,將濕紙榨出水分,送入焙弄間分張烘焙。每一紙槽每天制造元書紙1件左右。以上制作成紙階段由榨水、掰料、漿料入槽、木耙攪拌、撈去粗筋、入簾抄提、壓榨去水、牽紙、曬紙9道工序組成。
產品包裝階段。把曬干的紙整理成件,用木榨壓之平實,按每刀100張,每52刀為一件,用鋸板把四面刨平,然后再用砂石磨磚磨光,使其平整美觀。把磨好的紙上下墊以箬殼,用嫩竹篾捆扎起來。在紙件的四面敲蓋上紅色或藍色的大印,表明某地某人制造。現在大尺寸的元書紙以刀論價,包裝形式趨于多樣化。以上產品包裝階段由榨紙、刨紙、磨紙、捆紙、蓋印5道工序組成。
以上四個階段的主要工序環環相扣,每一環節出點差錯,都會影響紙張的理化指標。元書紙生產紙槽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間、深山幽塢里,浸漂原料、抄造紙張都使用潔凈無污染的“頭把”山泉水,而且往往是火山巖水系。辦料必須在小滿前,削竹、斷料、入塘腌制一氣呵成。在翻灘、腌料、蒸煮、淋尿、漂洗、舂搗等制漿工藝上,把握每個生產環節,提高漿料的凈度和精細度。抄紙和烘紙等技術要求較高的工藝則嚴格把關,一絲不茍。
元書紙的制作技藝,蘊含著諸多科學道理。比如,利用了杠桿原理以及動滑輪、定滑輪相結合的原理,發明了專用濕紙壓榨水分的木制設備。又比如,利用古建筑學的穹頂環壓原理,將竹料放入皮鑊中的高效裝卸工藝。再比如,利用植物汁水增加水質稠粘度的原理,在操紙過程中能有效控制纖維滯留的量和時間,防止纖維結絮,提高紙張的均勻度。元書紙制漿工藝是最為繁復的。富陽紙農憑著代代相傳的經驗,將竹料在清水中浸泡、石灰液腌漬、皮鑊中蒸煮、尿液中淋浸、堆蓬中發酵、漾塘中浸漂等方式加速竹料纖維的分解,從竹料中提取竹纖維。其中,人尿發酵法是富陽紙農對造紙術原料纖化工藝的創新。在清水中充分浸泡,使水分充分滲透至竹料各個角落,這為石灰液進入竹料內部組織作好了準備;同時,在浸泡的過程中把竹料中的果膠分離出一部分。高濃度的石灰漿腌漬,又用高溫長時間蒸煮,加速了竹料的腐敗,從而分解由果膠形成的次生壁,達到分散纖維的效果,然后通過多次翻灘清洗,使竹纖維的PH值下降到弱堿性狀態,再用尿液浸透竹料,加以堆蓬發酵。尿液中的代謝物尿素、尿酸、尿蛋白、鹽等滲透在纖維中,通過立方體的堆蓬發酵加熱,促使微生物快速繁殖,而尿酸與尿素平衡了纖維的PH值,尿蛋白和纖維中的多戊糧成了微生物繁殖所需的養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一種滑膩而且稠粘的液體殘留在竹纖維中,操成紙后會散發出一種竹紙獨特的芳香。
2006年,富陽竹紙制作技藝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竹紙,顧名思義,就是用竹子作原料制成的紙。作為竹紙中的精品——元書紙工藝保護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富陽傳統手工竹紙生產紙槽約365廠,產值約1.1億元。其中元書紙生產份額占1/2。隨著工業化、全球化、城市化的發展,富陽竹紙生產面臨著市場萎縮、環境污染、工藝繁復、人才匱乏等問題,竹紙制作技藝保護迫在眉睫。
近年來,杭州市富陽區采取多種措施,促進竹紙制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提升富陽竹紙的影響力,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設立7個傳統造紙文化村。制訂《富陽市傳統造紙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加大投入力度,以傳統造紙文化村建設為載體,對境內的造紙藝人、造紙民俗文化、造紙歷史文化遺存實施全方位、原生態保護,實行重點區域建設。
加強對竹紙從業人員的保護與培訓。開展竹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表彰一批竹紙制作杰出人才,選派專業人員到大專院校進修深造。對仍在從事竹紙生產的知名老藝人發放津貼,鼓勵其積極帶徒學藝。定期舉辦傳統造紙藝人培訓班,逐步解決傳統造紙工藝的傳承難題。
注重原材料保護與市場開發。鼓勵村民積極保護竹料資源,認真培育竹林基地,能確保紙原材料充沛、優質。擴大竹紙的市場銷售份額,在富陽本地設置傳統造紙專業市場。擴大竹紙的用途,向包裝用紙、旅游紀念品方向拓展。
發展紙鄉游。繼續發揮華寶齋傳統造紙印刷文化村的作用,宣傳展示富陽竹紙生產。依托傳統造紙文化村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資源,積極發展傳統造紙觀光游、體驗游、休閑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擴大竹紙生產的產業鏈。
加強傳統造紙遺址保護。加快推進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泗洲宋代造紙遺址建設,加快富陽造紙博物館建設。對杭州市境內遺存的放竹古道、陶鑊、泥制烘焙房、水礁、灰塘等造紙遺跡進行登記,設立標幟,加以保護。對造紙的相關器具和設施進行收集。
成立紙業協會。成立富陽竹紙文化保護與傳承發展促進會,加強行業自律,加強紙品研發,推動竹紙生產從業人員抱團發展。
|作者系浙江省富陽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