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劍丹
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載體。當前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文化館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排頭兵,在新的歷史時期有著新的使命,也必然要探索新的發展路子。
溫州,一座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活躍,文化多元,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口多。溫州市文化館在這樣一座城市中該發揮怎樣一種作用,在溫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將以怎樣一種姿態出現來面對新形勢、新環境、新變化,溫州市文化館著力于“適應文化新常態,滿足群眾新需求”,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轉變理念 確立服務新意識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的持續推進和不斷規范,文化館和文化館人的理念和形象也要隨之發生變化,要明確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文化館人是公共文化的服務者。溫州市文化館在服務的理念、對象、方式、內容等方面做了探索,并得到改變和提升。在理念上,樹立“服務”意識,改變以往大多數文化館人以“專業干部自居”的作風,放低姿態、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做到真正為百姓著想,為基層著想。在服務對象上,從原來為“小眾”群體(部分藝術愛好者)服務轉向為 “大眾”群體服務,活動面不斷拓展,針對少年兒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年齡段的群體以及新溫州人等特殊群體,設置了不同載體的活動。在服務方式上,除了原有的廣場活動和陣地活動之外,增加了延伸服務,同時充分運用現代科技信息開通微信、網上展廳、網上課堂等服務。在服務內容上,持續推進節慶活動,認真組織三年一屆的藝術節、每年一屆的市民文化節。不斷充實陣地服務,相繼推出全年公益培訓、視覺藝術展。創新服務載體,開展每兩周一期“話劇藝術沙龍”,每周一期“城市藝術講堂”,每月一期“民星戲苑”。
按需供給 做出活動新效應
當前文化館做活動不應該停留在原來那種“唱唱跳跳、做做熱鬧”的程度上,而應該注重人民的實際需求,注重社會效益,著眼于社會風尚的引領。
如溫州市文化館開展的每年一屆的“市民文化節”,為了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更加系統有序地開展群文活動,在2014年舉辦的第二屆市民文化節中“四季歌”貫穿全年——整個文化節分為視覺季、音樂季、舞蹈季、戲曲季,整個市民文化節演出87場,展覽34場,很受群眾歡迎。在群眾路線教育宣傳中,溫州市文化館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了50場群眾路線教育宣教演出,節目新穎風趣,真正達到寓教于樂,唱響了黨風廉政的“正氣歌”。在活動中,始終將對特殊群體的服務擺在重要位置,每年在新溫州人聚集區、火車站廣場和監獄等場所,開展富有情感的文藝演出,為這些特殊群體送去了溫暖人心的“幸福歌”。每年春節前后,溫州市文化館都組織文藝團隊、文化志愿者開展“歡樂基層行,文化過大年”活動,活動包括文藝演出、寫春聯、拍全家福、現場煮湯圓餃子,為那些留在溫州過年的新溫州人送去新春的問候和第二故鄉的溫暖。
有的放矢 推出文藝新作品
文藝創作是文化館一項重要的業務工作,把握好創作方向、培養創作隊伍、推出優秀作品都是文化館在創作業務工作中最基本的職責。不管是為比賽而創作還是為宣傳演出而創作,都應該做到有的放矢,創作接地氣的、人民大眾喜歡的文藝作品。近些年來,文藝界打造出了大量所謂的“藝術精品”,這些藝術精品花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只是為了國家級的一次比賽,比賽之后就放入“倉庫”。沒有再次演出,老百姓欣賞不到,幾乎毫無社會效應。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也不符合當前文藝創作的方針和要求,更不符合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創作文藝作品必須要心里裝著人民大眾,創作之前就應該想到百姓喜歡什么,創作這樣的作品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是否會有生命力。與此同時,創作文藝作品也還要懂得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融合,賦予作品更深的文化內涵,找出地方特色,找準百姓欣賞的視角。溫州市每年的藝術作品創作成績在浙江省都名列前茅,連續數屆獲得全國“群星獎”,創作的作品接地氣、百姓喜歡,如獲得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的《粗茶淡飯》反映的就是百姓的生活,如《對鳥新唱》《竹兒青,妹兒紅》《爺爺教我唱鼓詞》等精品都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具備較高的藝術水準,老百姓看了又覺得很親切。
善于宣傳 發揮媒體新效用
當前是全媒體時代,文化館做群文工作要善于抓住新媒體時代的特點,要善于利用當前的媒介做好宣傳。除了當地紙媒、電視臺等傳統方式之外,更要用好網絡、微信平臺等宣傳媒介;除了對活動開展本身做宣傳外,更要宣傳好活動之前的策劃、創意以及活動的后續效應;甚至可以直接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做針對性的宣傳。文化館做宣傳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提高文化館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在宣傳中增加城市文化氛圍,通過宣傳讓更多的百姓感受文化、享受文化,達到全民動員、全城聯動,使文化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城市、滋潤百姓心田。經過實踐證明,宣傳能很好地推進文化館工作的開展,增強文化館的親和力,讓更多的市民關注、親近文化館,從中也受益于文化館。溫州市文化館在做公益培訓中通過前期宣傳、培訓中對教師和學員宣傳和培訓后學員學習成果展等方式,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每年公益培訓開設三期,每期50到55個班級,報名人數達到數千人,通過搖號錄取800到1000人不等,每期結束之后都舉辦學員成果展示。此外,開設公益講座、展覽,以及各項活動的舉辦,同樣離不開宣傳,宣傳會使文化工作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溫州市文化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