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敦巴雅爾
隨著我區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非公企業數量和職工人數不斷增多,企業勞動關系仍存在一些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措施妥善解決。
一、非公企業勞動關系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關系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企業所有制形式、勞動組織形式、勞動者就業及工資分配形式、企業與職工間的關系呈現多樣化趨勢。新生代農牧民工已經成為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勞動力主體,他們與改革開放初期的農牧民工相比,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他們要求體面勞動,融入城市有尊嚴地生活。而現實情況是,農牧民工在教育、醫療、居住等問題上面臨許多困難。目前,我區企業超“三性”(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規定使用勞務派遣工成為普遍現象,并出現了無序發展的趨勢,侵犯勞務派遣工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突出表現在勞務派遣用工方面同工不同酬,同崗不同酬,績效工資存在差別,勞務派遣工與合同制員工在補貼、津貼等方面存在差異,工資增長難。勞務派遣工工作和生活壓力大,缺乏對企業的歸屬感,易造成職工隊伍的分化和對立,引發勞資糾紛和突發性事件。另外,由于以往企業改制的階段性和政策的局限性,歷史遺留問題和新階段產生的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大大增加了勞動關系的復雜性。
(二)勞動法律政策落實不到位,協調勞動關系機制需探索創新。一部分中小企業經營者法律意識淡漠,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不為職工參保繳費,同工不同酬、加班加點超時勞動、拖欠工資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這類企業一旦倒閉,遺留下的工資拖欠、社會保險等“欠賬”將無人買單。
(三)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收入差距較大。近年來,我區經濟發展迅速,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卻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我區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681 元。2010年,西部地區(呼和浩特市以西六個盟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 40620元,東部地區(呼和浩特市以東六個盟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1163.5元,西部地區比東部地區多9456.5元;2003年職工年平均工資最高的鄂爾多斯市與最低的興安盟相比差距為5261元,到2010年差距擴大到 27814元。19個行業中農林牧漁業、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8個行業低于全區企業職工年平均工資。從企業內部看,高管工資與一線職工工資差距較大。
(四)對勞動關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推進力度還需要加大。一些地方和部門,一些非公有制企業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認識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存在措施虛、方法粗、落實差等問題。特別是目前勞動監察力量薄弱,無法適應勞動關系矛盾易發多發形勢的需要;相關部門合力推進工作力度不夠,基層企業代表組織不健全或是缺乏履行職責的主動性。
二、構建非公企業和諧勞動關系
(一)進一步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一是建立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會議制度。二是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推動三方機制向鄉鎮、街道、社區、工業園區和行業延伸,將轄區內的小微企業與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關系納入協調范圍。三是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能力建設。健全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推動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完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制度。加強各級仲裁院建設,增加專業人才,做到仲裁力量與仲裁任務相適應,不斷提高仲裁效能。四是健全勞動關系矛盾預警機制。各地應加強勞動關系輿情研判,建立勞動關系矛盾預測、預報、預防機制和分析評估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制度。
(二)監督勞動法律政策的貫徹落實。一是各級人大、政府、政協要加大對勞動法律法規貫徹落實情況的執法監督檢查,確保勞動法律法規的履行落到實處。二是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應當切實加強勞動監察組織建設,探索建立勞動監察協管員隊伍,把專業人員充實到隊伍中,提高隊伍素質,提高勞動法律監督水平。三是各級政府要認真履行勞動保障行政監督檢查權。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實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制度。建立健全違法行為預警防控機制,建立監察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等多部門綜合治理機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勞動關系群體性事件報告制度和應急聯動處置機制,協調社會各方力量,監督企業依法履行義務,使勞動法律法規得到真正貫徹落實。
(三)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內蒙古自治區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于 2012 年 10 月 1 日正式實施,各級黨政部門應高度重視,積極推動《條例》的貫徹落實,積極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著力解決職工工資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縮小職工收入差距,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四)強化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引導企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樹立尊重職工、依靠職工、關心職工、促進職工發展的管理理念。探索和建立多種形式的溝通平臺,關注職工特別是農牧民工和勞務派遣工的精神需求,增強他們的歸屬感。樹立用人單位與職工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推動企業和職工共同培育富有特色的企業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五)充分發揮各關聯方在協調勞動關系中的作用。一是政府應當在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中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立法干預和宏觀調控,加大勞動執法力度,把全社會勞動秩序和勞動行為納入剛性規范軌道。加快勞動標準體系建設,切實加強勞動定額標準管理;要繼續落實并完善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 行業人工成本信息指導制度;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引導企業合理進行工資分配。二是企業作為勞動關系的主體之一,在勞動關系的協調中占據主導地位,應當主動承擔責任。企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人本管理;要依法落實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制度,完善以職代會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和分享權;要樹立遵紀守法的自律意識和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意識;樹立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經濟的新理念,樹立和諧勞動關系也是生產力的新理念,逐步形成自覺建設和諧勞動關系的企業氛圍。工商聯要大力加強區域性行業性組織建設,在教育引導督促企業執行法律法規、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主動作為。三是工會作為勞動關系的主體之一,應當承擔重要責任。工會組織必須緊緊抓住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勞動安全衛生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加強源頭維護。指導督促企業依法規范勞動合同的訂立、覆行、變更、解除和終止行為。努力培養企業協商文化,依法開展工資集體協商,著力解決好部分職工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一線職工工資偏低、增長偏慢的問題,確保實現職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職工群眾,從根本上減少和化解社會關系矛盾,維護職工隊伍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安定。
(作者系自治區政協十一屆常委,自治區總工會巡視員)
責任編輯:劉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