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清
赤峰市元寶山區委宣傳部開展的“一元錢敬老”活動,在喜獲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之后,近日又得到中宣部的肯定,入選了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案例文集》。這是內蒙古唯一入選的案例。
“現在,一元錢能干什么?”這曾是網上熱議的話題。買一份報紙,買一瓶純凈水,坐一趟公交車……答案雖不一而足,但概言之,一元錢在大多數人眼里僅能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同樣是一元錢,在元寶山區能做的事兒可不止這些。在這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均可以只花一元錢來享受拍照、打車、理發、買藥、體檢等服務。這便是在元寶山區開展的“一元錢敬老”活動。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每每談及這一活動都會無比自豪:“這愛心敬老活動溫暖了我們整個元寶山區!”
“一元錢敬老”源于個人善舉
今年29歲的王辛是土生土長的元寶山人,2006年大學畢業后返回家鄉,自主經營起了一家婚紗影樓。憑借就業局提供的大學生初始創業人員貸款擔保和政府提供的貼息以及社會上熱心人的支持和幫助。短短兩三年時間,她的影樓從起初的2名員工發展到近20人。生意紅火了,王辛的心里總惦記著為家鄉人民做點實事以回饋社會。王辛首先在自己的婚紗影樓里推出了一系列為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免費拍照的活動,之后她又和影樓的全體員工進社區、入鄉村,為弱勢群體免費拍照。
除此之外,王辛和她的員工們還在護士節為當地1000多名護士發放免費照相卡,為她們拍攝風采照;在兒童節發放10000張免費照相卡,為小學生拍攝藝術照;在教師節為教師們免費拍攝園丁照;在敬老日為敬老院的老年人免費拍攝夕陽歡樂照。王辛還與元寶山區殘聯聯系,組織員工走街進村入戶,上門為全區的殘疾人拍攝各種急需的證件照。除了義務拍照,王辛還帶領員工參加各種慈善活動,捐資救助貧困家庭。
2012年2月29日上午,冒著嚴寒,王辛在美麗河鎮前村第六村民組組長的帶領下,推開79歲的滕文英老人的家門。“大娘,我們來給您照相了。”看見王辛,坐在輪椅上的滕文英老人非常感動,費力地用手轉動著輪椅的輪子并坐到王辛身邊。滕文英的老伴去世多年,她又身患腦血栓,行動非常不便。這次上門免費攝影活動令老人感激不盡,照完相后非得付款。
像滕文英這樣拒絕免費的老人,王辛遇到過不止一次。怎樣才能既保證活動的初衷,又照顧到老人的尊嚴和面子呢?王辛當時靈機一動:“那就收一元錢吧!”果然,滕文英老人欣然地接受了。改變也由此開始。雖然“免費敬老攝影”從此變成了“一元錢敬老攝影”,但是老人們參與照相的積極性更高了。
為了把愛心敬老做到底,王辛親自制訂了一份《“一元錢敬老”系列活動計劃》:春節過后,在全區偏遠貧困村鎮開展“一元錢敬老攝影”活動;重陽節,面向城區近萬名70歲以上老人開展“一元錢敬老攝影”活動;籌建元寶山區如意慈善攝影基地,免費招收熱心于公益的學員,并向每名學員每年提供3600元生活費……
“一元錢敬老”引發聯動效應
2012年3月初,元寶山區委宣傳部主要領導深入美麗河前村調研工作,在與基層干部群眾的交談中意外獲悉了王辛開展“一元錢敬老攝影”的故事,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這不就是我們要尋找的當代雷鋒精神嗎?這樣的善行義舉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
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一場頗有聲勢的宣傳在元寶山區迅速鋪開。《元寶山專刊》以題為《王辛:愛心暖了一座城》的頭條新聞詳細報道了王辛“一元錢敬老攝影”的事跡。《赤峰日報》以《女大學生王辛:在大愛中綻放的青春之花》為題發表了長篇通訊……一個普通而平凡的80后女孩尊老敬老的愛心故事就這樣被傳開。
隨之,元寶山區的一些企業、商鋪相繼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一元錢敬老”項目:人川大藥房平莊連鎖店設立6個敬老項目,推出了“凡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憑身份證僅需一元錢便可購買多類老年人常用藥”的“一元錢買藥”活動;平莊藝都發屋推出了“凡是60歲以上老人理發只收一元錢”的活動;開修鞋店的張顯鵬,盡管自己是拄著雙拐的殘疾人,但也積極推出了“60歲以上老年人到店消費5元以內只收一元錢”的愛心敬老服務……一場民間自發開展的“一元錢敬老”獻愛心風潮迅速席卷整個元寶山區。
涓涓細流,溫暖人心。
為進一步擴大王辛“一元錢敬老攝影”的影響,挖掘更深層、更豐富的精神力量,呼喚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元寶山區委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公民道德建設的亮點,決定以宣傳王辛開展“一元錢敬老攝影”活動為切入點,全力打造“一元錢敬老”活動品牌,并在全區積極培育、全面推廣。
隨著《關于在元寶山區開展“一元錢敬老”活動的實施方案》的出臺,“一元錢敬老”活動進入了新階段。活動本著“自覺自愿、量力而行、就近就便、運行規范”的原則,由元寶山區委宣傳部統一組織協調,由區直有關職能部門負責具體工作的引導實施。
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元寶山區各地各部門應積極落實相關措施。區屬各局、各相關行業協會分別制定本行業“一元錢敬老”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標準,審核報名資質,確定參與主體。各部門同時負責指導基層單位收集各轄區參與活動的信息,為服務對象享受服務提供更多便利。比如,元寶山區民政局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分別對60歲、8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登記、辦證,對愛心服務對象進行審核;在服務系統中錄入100多家參與“一元錢敬老”活動商家的電話、地址、圖片等信息,使敬老服務更加公開、便利、快捷。
一張“一元錢敬老”服務網就這樣在元寶山區全面鋪開……
“一元錢敬老”凝聚愛心力量
元寶山區委宣傳部在全區大力倡導“一元錢敬老”活動的同時,還持續開展先進典型宣傳,營造出愛心敬老的濃厚氛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內蒙古電視臺、內蒙古日報、赤峰電視臺、赤峰日報等100多家國家、自治區、赤峰市級媒體也對元寶山區倡導的“一元錢敬老”活動進行了深入報道。
在這股強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來自官方和民間的各種愛心慈善力量自發地結合在一起,城市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得到有效推動,“一元錢敬老”的影響力不斷被放大:
——西露天街道辦事處籌資30萬元建立愛心超市,為60位8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愛心卡”,他們可憑愛心卡定期到愛心超市領取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西露天街道辦事處成立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招收大學生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愛心志愿服務,努力解決全社區400多位65歲以上老年人的生活不便、無人照看、孤獨寂寞等問題;
——星海社區陽光之家志愿者協會用50多輛車組成了“一元錢敬老”愛心車隊,統一制作服務標志,凡60歲以上的老人在城區內均可一元錢乘車;
——民間自發注冊成立的“赤峰市愛心家園志愿者協會”組建成立愛心車隊、愛心超市、愛心助老等專業志愿組織,為全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提供一元打車、一元理發、一元就餐、一元照相、一元體檢等多項關愛行動;
……
“一元錢敬老”活動發展至今,服務對象進一步拓寬,從老年人拓展到生活困難的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殘疾人及其他需要特別關懷和幫助的對象。團區委、教育局在全區中小學校開展“交一元特殊隊費、團費”活動,所募經費主要用于為生活困難的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提供幫助。元寶山區團委、殘聯、紅十字會與愛心家園志愿者協會共同舉辦的“一元錢敬老助殘”大型公益活動,進一步拓展愛心服務項目和范圍,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及殘障人士提供更多體貼入微的愛心服務。更多的群體、更多的人因公益事業而享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關愛。
如今,元寶山區參與“一元錢”愛心活動登記在冊的志愿者隊伍達到600多支,志愿者達到30000余人,活動涵蓋的范圍也拓展至出租車、家政、藥店、便利店等幾十個行業。在元寶山區,“一元錢敬老”活動讓人性的體貼關懷與城市的和諧美好又一次融匯流淌,掀起了愛心涌動的春潮。
“一元錢敬老”活動的啟示與思考
元寶山區委宣傳部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工作的切入點,創造性地開展了“一元錢敬老”活動,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并先后被多家媒體報道、轉載,各級領導也對其給予了很高評價。這一做法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思考和啟示。
小善亦真善,要善于發現。一個人有沒有慈善之心與他的財富多少沒有必然的聯系。一個窮人貢獻一個銅板和一個富人捐出百萬千萬同樣值得尊敬。“一元錢敬老”活動是一種向弱勢的老年人群體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又讓他們在受助中不失尊嚴的行為,體現了一種心理與精神的關愛。“一元錢敬老”由個人的善舉演變為若干群體的善舉,最終成為元寶山區的善舉,雖然是個小舉動,但體現的是一份大愛心。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應當更多地關注基層,善于發現和把握在群眾中閃現的小善之舉,通過建立長效的運作機制,使之成為長久的善舉。
微善變大善,要善于推廣。“一元錢敬老”活動的重要價值還在于推廣了民間的善舉。這些普通人之間的行為,也許只是一種“微善”,沒有“慈善家”那么搶眼,卻同樣可以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形成連鎖反應。由于它是微小的、民間的、自覺的、根植于心的,因此更能引起群眾的共鳴。怎樣將一個來自民間的微善之舉變為全社會積極倡導的公益活動,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抓住時機、選樹典型、積極推廣、擴大宣傳,有效整合相關社會力量,使之成為一個社會愛心傳遞的平臺和通道,使各方資源的投入更具影響和效率。
偶善到恒善,要善于引導。愛與被愛都是人生而具有的基本需求,但如何給愛心主體以激勵和支持,保障“一元錢敬老”活動持續有效開展下去,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為更好地調動愛心群體特別是愛心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除了通過公共財政的獎勵和資助外,還需要在稅收、貸款等方面“量身定制”,給愛心企業一定程度的優惠扶持政策;同時也應當考慮邀請第三方機構對參與活動的企業組織所提供的服務進行全程評估,以此更好地了解弱勢群體的重點需求,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更加精細化的公益服務。有關部門要扮演好政策倡導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齊抓共管,積極參與,抓好監督考核,使獻出愛心的企業和個人更加愿意創新公益服務形式,并通過這些多樣化、特色化的服務來滿足社會不同個體的差異化需求。
(作者單位:赤峰市元寶山區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田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