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平 劉琪
核心觀點:呼倫貝爾草原是中國草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美麗的自然生態和絢爛的少數民族文化生態是內蒙古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加強對外傳播呼倫貝爾草原的蒙古族文化以及達斡爾、鄂倫春和鄂溫克“三少民族”優秀民間文化,進一步推動和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貿易產業,不僅對提升呼倫貝爾市的文化軟實力,加速內蒙古對外文化貿易往來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有助于增進中外不同民族之間的理解和團結,塑造良好的城市和國家形象,有助于推進實現“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各地、各國的互利共贏和繁榮發展。
一、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與呼倫貝爾城市形象建設
少數民族的文化多層次性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多元性是在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并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傳承和建構是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基本運行方式,而少數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構不僅僅是為歷史紀念或文化景觀所用,而且還具有凝聚民族集體記憶和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作用:一是由文化傳統延續下來的體現少數民族精神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昭君出塞和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鄂溫克人海蘭察等;二是從重大歷史事件中孕育出來表達少數民族精神的形象體現了中國民族意識的歷史脈絡,如大型歷史壁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壁畫》,通過《蒙古草原的希望》《蒙古民族的英雄》《華夏民族偉人》和《世界歷史巨人》四個篇章,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構思描繪了成吉思汗一生創建元蒙帝國的偉大業績。長達10萬行的蒙古英雄史詩《江格爾》和卷帙浩繁的《蒙古秘史》,早已被世界眾多國家翻譯出版。正是通過這些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構,中華民族意識與傳統文化才能互相促進與更新,并通過集體記憶的不斷豐富來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對中國歷史的認同感。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建設民族文化強市更需要考慮如何借助對外文化傳播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表達自己民族的歷史,塑造本民族形象。只有不斷增強本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國家以及城市的整體形象對世界才越具有吸引力、親和力,國家以及城市的文化軟實力才會越來越強大。
城市的地緣文化與歷史遺存及基于地域的故土情懷不僅是城市的文脈與集體記憶,更是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的根基與基因。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是城市擴大對外交往、吸引投資和海外人才、增強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如何進一步通過“博大、至誠、和美、共贏”的民族性來闡釋和提升城市形象,不僅是呼倫貝爾市在參與打造“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時提升城市競爭力應重點研究的課題,也是對良好的城市形象訴求的應有之意。
二、提升呼倫貝爾市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的策略
地域遼闊、風光優美的呼倫貝爾市位于內蒙古東部,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處,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地級市。這里是成吉思汗的故地,古老的巴爾虎蒙古族在這里長期生活并延續了獨特的民族文化習俗,特別是巴爾虎長調在蒙古族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古代游牧民族歷史搖籃,這里設有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布里亞特蒙古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馴鹿文化生態保護區。呼倫貝爾有172.38公里漫長的邊境線,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有著歷史的、地緣的、文化的、血緣的歷史交流,為呼倫貝爾帶來了俄羅斯、蒙古乃至東歐諸國的文化因子。這使得呼倫貝爾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又一通道,成為了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文明走廊,為呼倫貝爾民族文化的更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要更有效地塑造民族文化強市的良好形象,進一步提升呼倫貝爾市的文化軟實力,就要多層次、多維度地拓展對外文化傳播的渠道,進一步增強對外文化傳播的影響力。
(一)進一步提煉和對外傳播呼倫貝爾市民族文化特性和核心價值觀念。呼倫貝爾草原被譽為“北方游牧民族的搖籃”,生息繁衍著布里亞特蒙古族、巴爾虎蒙古族、額魯特蒙古族、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與傳統物質文化的脆弱性和尷尬處境相比,這些少數民族傳統的精神文化卻顯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再生能力。這些傳統的文化精髓和文明傳統不僅是城市社會良性健康穩步前行的推動力,也是對外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資源。因此,進一步提煉和提升“博大、至誠、和美、共贏”的城市精神內涵,不僅需要認真總結城市悠久的草原文明以及精神文化遺產,還要梳理當代草原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并將這些思想成果整合成新的文化成果。進一步傳承和對外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就是要使外國民眾認識到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深刻歷史感和互動性的歷史文化,是具有長調、馬頭琴、烏力格爾(說唱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藝術性很強的精神文化,是一種包含崇尚自然、關愛生命、敬重祖先、熱愛家鄉等懷有“天下”觀念和博大精深的博愛文化。
(二)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傳播方式擴大呼倫貝爾市對外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一要積極發展面向海外市場的文化產品產業。整體來看,內蒙古的文化產業鏈高端原創不足,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出去”的能力較弱。因此,要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文化制作、經紀、營銷機構的合作,借助各類國際性文化博覽會、文化產品交易會、影視節、出版物展銷活動等平臺,努力向海外文化市場推出更多具有鮮明草原特色的文化產品和品牌,讓海外民眾從文化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當代內蒙古,了解呼倫貝爾。民族紀錄片在塑造民族形象、留存民族印記、啟迪民族心智過程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責任。比如《敖魯古雅的養鹿人》和《過冬》等優秀紀錄片,真實地展示了呼倫貝爾少數民族的美好形象,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過一種恰當的影像形式生動地表達出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形象的對外傳播。中國的民族紀錄片應力求將民族內涵與國際元素完美融合,在草原文化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建立適應國際化傳播的創作規制標準,充分利用當今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在聲畫敘事上追求高質量的藝術表達,從而提升草原文化傳播產業的整體質量。
二要進一步激活草原文化體驗,發展草原文化體驗經濟。體驗經濟就是創造個體難忘的參與性經驗的產業?;趥€性體驗的文體娛樂,既可以是你演我看的“娛人”表演,也可以是參與型的“娛己”體驗。體驗經濟的互動性和烙印性記憶特征同城市形象對外傳播具有正關聯性,也就是說開發、發展文化體驗經濟能夠優化城市形象,而且傳播效能巨大。近幾年來,節慶文化活動已成為呼倫貝爾市展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窗口。其中,草原旅游那達慕在發展好初辦時的騎馬、摔跤、射箭等項目的同時,增加了民族歌舞、民族雜技、民族服飾展示等觀賞性和參與性活動。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和觀光旅游業的發展,城市少數民族的傳統飲食、服飾、手工制品、民間藝術和居住、生產文化也將得到進一步開發。優秀的文化體驗經濟項目將成為增進呼倫貝爾旅游目的地感召力的助推器,有助于整體提升呼倫貝爾的旅游形象,拓深城市形象的文化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