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醫生治病,先要找準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進而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形勢下,能否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利器,那就要看我們的領導干部是否有敢于將“手術刀”對準病根的覺悟和勇氣,就要看我們的領導干部是否有敢于刮骨療傷、見筋見骨的膽識和追求。
毋庸諱言,在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中,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把“利器”已變成了“鈍器”,銹跡斑斑,鐵蝕層層,既刮不了“骨”、療不了“傷”,更觸及不到靈魂、解決不了問題。這實際上是用形式主義糾治形式主義,使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金箍棒”成了不痛不癢的“繡花針”。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黨的“傳家寶”。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明確提出:“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斗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由于缺乏批評監督,黨內一些領導干部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胡長清、李真等腐敗分子事發后都曾感嘆:假如當初得到一些人的批評,就不會弄到掉腦袋的地步。
心中無雜念,批評就不難。批評與自我批評要“見筋見骨”,就需要從內心深處真正把黨和人民的事業當作“命根子”,自覺強化黨性和道德修養。不愿批評、不敢批評、不真批評,歸根結底是黨性原則不強,是私心雜念在作怪。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能夠聽到別人給自己講實話,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彎路,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這實在是福氣和造化。”作為黨的干部,更應具有這樣的思想境界和胸襟氣度。面對批評,我們要像陳毅元帥那樣,“一喜有錯誤,痛改便光明;一喜得幫助,周圍是友情”。時至今日,老一輩革命家踐履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一言一行仍令人敬仰,發人深省。
“苦言藥也,甘言疾也。”正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嚴肅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尖銳性和求實性的統一。只有真批評,才能沖破問題背后的人情壁壘;只有真紅臉,才能面對問題不踢皮球;只有真出汗,才能把亟待解決的問題盡快解決。真正的批評,既要有刮骨療毒的勇氣,更要有釜底抽薪的決心,還要有根治沉疴的信心,敢唱“黑臉”、敢闖“雷區”、敢揭“傷疤”,不一葉障目、不姑息遷就、不繞道躲避,勇于自我剖析,敢于揭短碰硬,敢于刀口向內,“去皮刮骨”挖病根才能使人有痛感。批評帶點辣味,雖然當時可能會刺激得涕淚橫流,但過后舒經通絡,全身暢快。
批評與自我批評要“見筋見骨”,強調的是不能走過場,要實打實、硬碰硬,在靈魂深處鬧革命。黨員干部只要出以公心、與人為善,就一定能共享批評與自我批評帶來的“紅利”,實現掏心見膽的真批評、同心合力的真團結、奮發有為的真干勁。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