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婦聯
命運對他很不公,天生就是一個殘疾人;上蒼對他很眷顧,讓他娶了一位端莊大方、賢良能干的好妻子。十多年來,他身殘志堅,用愛心和智慧經營起一個小康之家;十多年來,她不離不棄,用真情和汗水描畫出一個最美家庭。他叫張之忠,她叫唐玉玲,2014年,他們一家被評為“甘肅省最美家庭”。
義無反顧愛上他
張之忠小時候家里條件差,磕磕絆絆上完初中就輟學回家了,由于先天性小兒麻痹導致小腿萎縮,走路只能依靠拐杖,因此,他無法和別的小伙子一樣,在莊稼地里揮灑青春;也無法像別人那樣,走出家門,在工地上播種希望。“力氣活干不了,就用腦子來生活。”這是張之忠悄悄為自己定下的座右銘。20世紀90年代末,經過一番考察,他瞄準了張掖的餐飲業,籌措了一部分資金后,大膽地在民樂城里開了一家小飯館。
由于資金少、底子薄,他決定打“家常菜、精品小吃”的招牌。他不怕吃苦,自己既當老板又當大廚,每一道菜都付出了自己真心的努力。為了讓小店生意興隆,他專門買來菜譜學習新菜品,還結合當地人的飲食習慣不斷創新。就這樣,一道道樸素卻飽含“家”的味道的小菜,招來了四面八方的食客,他那真誠熱情的笑容,打動了一位姑娘的芳心。
一開始,唐玉玲是別人眼中的“傻姑娘”,大家都勸她不要嫁個歲數大的殘疾人拖累自己。可唐玉玲卻覺得,張之忠有頭腦、人實在、心眼好,和他過一輩子踏實、放心。結婚后,勤勞能干的她幫著丈夫悉心照料飯館的生意,讓原本就經營得不錯的小飯館越來越紅火,兩個人的日子也日益富裕起來,人人都夸贊她是溫柔賢良又能干的“女漢子”。
2001年,由于張之忠的弟弟一家要外出打工,家里老人無人照料,兒子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兩口子懷著萬分不舍的心情,將小飯館盤給了別人,回到老家開始新生活。
一嫁,就是一輩子的陪伴與付出
回到老家,就意味著開始勞累辛苦的耕種生活,而唐玉玲從沒有抱怨過一句,心甘情愿地承包了所有的農活,犁地、播種、澆水、除草、收割、打場,沒有一樣能難得住她。農閑的時候,她還跟村里的姐妹們一起外出打工,摘棉花、傳花粉,甚至修渠壘壩。看著妻子如此辛勞,張之忠既感激又心疼,為了不讓唐玉玲一個人為錢而累,頭腦活絡的他通過熟人,聯系上了民樂一中的后勤負責人,拿出積蓄購買了一輛垃圾清運車,將清理垃圾的活承包了下來,每年能掙得幾千元的收入。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根據市場行情,搞化肥、種子等銷售,也能有不錯的進賬。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家蓋起了新房,存下了余錢,各種日用家電一應俱全,殷實的小日子在村上屈指可數。
風雨同舟十多年,張之忠對唐玉玲呵護有加,唐玉玲對張之忠關愛體貼,兩人對雙方父母更是孝順備至。尤其是公公去世后,唐玉玲不管多忙,都要把婆婆的生活安排好,一有空閑,夫妻倆就陪老人說話聊天,常常逗得老人開懷大笑。從小就懂事、孝順的兒子一放學回家,也總要先去陪陪奶奶,是奶奶的小“開心果”。
熱心讓他們更幸福
自家的日子過好了,他們還不忘為鄉親們做好事。
張之忠主動擔任了村里的殘疾人專職委員,經常跑前跑后,幫村里的殘疾人、貧困戶申辦低保、殘疾證等,殘聯有什么好政策,他第一時間向村里的殘疾人傳達,只要符合條件的,他都義務給幫忙辦理。
唐玉玲也是一個熱心腸,誰家有難處、有矛盾了,她都愛多管“閑事”,拿別人的事當自家的事來辦。有時候,丈夫打趣她說:“你真是個‘閑不住的苦命身’。”她總是呵呵一笑,嗔怪道:“還說我呢,你不也一樣,沒事不在家里享福,天天跑到城里給別人家辦好事,大晚上回來,還得我給你做好吃的。”張之忠則看著她,認真地說:“嘿嘿,我知道,你樂意!”
是啊,為了他,不論多累多晚,她都樂意為他親手做羹湯;不論多苦多難,她都樂意陪你一輩子。“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唐玉玲輕輕地拉著張之忠的手說,臉上的笑容像花兒一樣綻放。
(責編 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