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北京市副市長張延昆剛剛透露北京擬力爭在2016年出臺《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全國輿論就“炸開了鍋”。支持者有之,聲討者有之,建議另尋他路的“改良派”更多。
從輿情走勢可以發現,北京擬實行“有位購車”的消息一經發布,便迅速引發輿論高度關注。輿情傳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高開——低走”態勢,新聞媒體和自媒體傳播平臺均在消息曝出首日達到輿情監測期峰值,可見此事件與社會各界的利益關聯度極高。
通過城市輿情監測系統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大部分媒體對“有位購車”的可操作性持懷疑態度,建議從市場機制、解決多部門管理、科學規劃城市等角度解決停車難問題。以全國網民為樣本的分析也與媒體態度分析相一致,支持與反對的聲音勢均力敵,建議采取其他措施者比例稍占優勢。
那么,北京為何想要實行“有位購車”制度呢?先看一組數據。截至2014年底,北京機動車停車位約290萬個,而同一時期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59.1萬輛,超過了總規2020年500萬輛機動車的目標,停車位存在巨大缺口。
對此,有媒體認為從公共利益出發,“有位購車”制度很有必要,還可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你沒有泊車車位卻還要去買車,那么買來的車停在哪里呢?勢必要停在公共空間,影響公共出行。”
但與此同時,反對者也擺出了實例,證明此舉不可行。北京在上世紀90年代實施的“有位停車”制度最終廢除,便是最好的反擊。
也有媒體舉出日本的例子說明北京為什么不能學日本。“日本東京能夠通過‘有位購車實現交通治理良性發展,取決于通過法律規制,大量修建停車位,滿足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調動社會人員,嚴格監督執法,糾正規避行為。這兩方面將直接考驗政府執法能力。更重要的是,現有的交管治理并沒有讓人看到足夠信心。”
北京“停車難”頑疾真的無解嗎?
有聲音力推依靠市場機制,建議政府在加強對停車場統一規劃的基礎上,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停車場行業,給予土地、建設和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違章停車的處罰力度,通過疏堵結合的方式,解決停車難題。”
“有位購車”是否可行,還應廣泛征求民意。關于“有位停車”政策,有媒體建議北京市政府“利用好這一年多時間,廣泛征求公眾意見,深入調研,充分論證,力求最終出臺的政策公正平衡、務實可行,避免成為一團理不清、斬不斷的亂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