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峰(山東省利津縣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山東利津 257400)
利津經濟開發區城市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
張學峰
(山東省利津縣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山東利津257400)
黃藍兩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給利津經濟開發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形勢下如何立足經濟開發區現狀優勢,著力打造以“新城區、新園區、新景區”為全新理念的新型經濟開發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是從該經濟開發區的城市管理現狀進行分析,找出當前經濟開發區規劃實施、基礎建設等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路徑和對策,供管理者借鑒。
開發區 規劃城市管理對策
利津經濟開發區成立于2002年6月,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控制面積35平方公里。利津經濟開發區已經經歷了規劃起步、快速發展階段,逐漸向優化發展階段轉型,目前已建成工業區約15平方公里,劃分為西部綜合新區、東部新城區、西部綜合工業園區、北部化工工業園區和南部綜合商貿物流區五大功能區,其中工業區布局為石油化工區、紡織工業區、精細化工區、鹽化工區、高技術產業區、機械加工區和食品加工區七大產業區。區內基礎設施投入超過12億元,搭建起了“六縱十二橫”的道路框架,集中供熱、供氣、供排水、污水處理廠及高壓變電站等設施齊全,為每個入區項目提供“七通一平”的直接入住條件,已經成為利津縣工業項目的重要集聚中心、利津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1)規劃調整跟進速度慢。利津經濟開發區在規劃理論、方法、技術等方面缺少適應性調整,缺少分期實施引導和適應不同發展條件的應變方案,對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態勢下以土地使用規劃為核心的各類發展規劃的研究和調整工作也明顯不足。規劃要么被無序調整、更改、突破,要么停留在原始規劃控制面積以內,在開發效益和產業布局上,不能夠在地塊、項目等方面完全滿足發展的需求,制約了經濟開發區的健康快速發展。
(2)特色產業、園區缺乏中長期發展規劃。利津經濟開發區還處于加速發展的起步階段。盡管工業區布局為石油化工區、紡織工業區、精細化工區、鹽化工區、高技術產業區、機械加工區和食品加工區七大產業區,但目前除去石油化工產業形成高端多產品產業鏈條外,其他產業大部分仍然處于單體企業發展階段,還沒有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和產業集聚能力。沒有形成單獨的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各功能區分區不夠明晰,項目布局相對散亂,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艱巨。
(3)規劃管理職能落實不到位。利津經濟開發區還沒有完全實現縣一級的管理職能,影響了區內各類規劃的有效實施,造成管委會綜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滯后于經濟發展。即,與經濟投資建設規模相比,管理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跟不上區域擴張速度,扁平化行政管理體制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母城或周邊區域銜接不夠,行政管理體制活力不夠,鄉鎮(街道)部門之間的行政管理缺乏必要的協調機構和利益協調機制。
(1)落實并強化開發區規劃建設管理職能。在機構設置上重審開發區“封閉管理區域”范圍界限,實行封閉式管理。依據新的縣城總體規劃對園區分區規劃進行修編,對開發區《高效生態經濟發展規劃》進行修訂完善,實現經濟發展與區域空間的和諧布局。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通過法律、經濟、行政以及教育等多種手段的綜合利用,從宏觀上對開發區城市發展方向、文化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與區域布局、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引導和調控,使它們的發展符合開發區發展的長遠目標。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作用,把城市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領域和行業,發揮出更大社會價值。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在執行開發區規劃上也要接受廣大市民基于法制軌道上的監督,提高規劃的有效性和社會效益。也可按照建立省規劃委員會的原則,成立規劃委員會,其專家學者要多于公務人員,并盡可能邀請省里的專家參加,以增強規劃的調控作用,而不成為政府決策的附庸。
(2)切實加強和創新體制建設。進一步優化組織結構,發揮管委會與街道辦合署辦公“人區物”的“三權合一”的職能優勢,協調縣直各職能部門委托或授權,提升開發區內設部門或派出機構的自主決策權,提高執行力。建立健全績效評估制度,推行行政問責制,使區內環評、安評、能評審批及外商投資項目核準、工業技改項目備案、項目登記備案等縣級審批等職能得到充分發揮,著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推行政務公開,打造開放式公共決策支持平臺,對原則體系進行整體把握,形成公眾參與決策的整體智慧,達成管委會、社區與企業協會之間的積極合作,最終形成經濟開發區良好的分工體系,實現區域優勢的共創和共贏。
(3)立足長遠,處理好開發區發展與環境、空間、群眾利益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把好項目準入關,督促、幫助現有企業加快改造升級,加強水氣污染綜合治理,逐步淘汰“三高一低”類產業,逐步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積極推進用工企業、技能培訓機構、勞動者間加強合作,千方百計幫助農民特別是失地農民實現當地就業,不斷增加群眾收入,增加在文教衛生、弱勢群體救助、“三農”工作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改善群眾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的和諧。加強社會監督,建立社會監督體系。利用好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等監督手段,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務機構體系,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依法建立健全行政問責制和績效考評制,不斷提高公共管理的公信力、執行力。
[1]米景峰.試論開發區規劃管理的幾個問題[J].赤峰學院學報,2008(4):42-43.
[2]閆飛.我國經濟開發區管理模式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2:34-41.
[3]張麗.現代城市長效管理的制度完善與模式優化[J].城管天地,2012(5):63-66.
[4]劉祥貴,孔令權.縣域經濟開發區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黑龍江金融,2013(10):29-30.
[5]石建新.對于城市管理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