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珍(黃山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安徽黃山 245001)
徽州古建筑修繕原則與技術研究
胡玉珍
(黃山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安徽黃山245001)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保護古建筑正是為了延續中華民族文化。而徽州古建筑這一主要分布在古徽州地域,類型多樣,數量較多的一個廣泛的建筑概念,是保護的重點。本文針對這些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建筑,在實地收集它們實際數據的基礎上,研究他們的工藝流程與北方大木作及石作的不同做法,探索徽州古建筑木作的維修原則與方法,徽州古建筑石料及石作的用料規格及修補的方法。
徽州古建筑修繕研究
1.1徽州古建筑的概念
古時候的徽州就是指從宋代后相對穩定的行政地區劃分,每朝每代有點變化。但人們都知道的古代徽州有休寧、黟縣、績溪、歙縣、祁門、婺源等一府六縣,跟現在的區分是不同的。這篇文章指的古徽州是史中的一府六縣,是記載上一個被人們熟知的觀點。
1.2徽州古建筑的分布
在古徽州這一區域至今仍遺存了數量眾多的明清時期古建筑。這些古建筑包括民居、祠堂、塔、石橋、戲臺、水口、水渠、涼亭、牌坊等,尤其以民居和祠堂分布廣泛。這些古建筑部分保存較完整,大多分布在黯縣的西遞、關麓、宏村,敦縣的唐模、呈坎、許村,績溪縣的龍川、伏嶺,婺源的江村,以及現今在黃山市的屯溪老街一帶。
徽州古建筑屬于磚木結構,木結構骨架,磚石外維護結構,雷同于現代建筑中框架結構。
2.1徽州古建筑的用料和規格
(1)在木作用料以及規則方面進行考慮,相比于皇家做法,南方的皖南的古建筑的木作具有明顯的自身特點,其主要可以看作為穿斗式、抬梁式的有效結合[1]。(2)石作的用料和規格徽州古建筑石作的用料有磚、石、土,一般保留較好的明代建筑基本上是用磚,磚的尺寸明代為38x16mm,清代為33x11mm,紅磚少見,大多是青磚[2]。石料一般用黯青石和河卵石,石作都以小青石為多。(3)五金、裝修用的材料和規定五金指門把、釘等物品,大部分使用金屬件,質量高一點的是用貴重金屬裝扮的。裝飾分為雕件、金銀粉、油畫等。
2.2徽州古建筑工藝流程
在古代,徽州幫工的工匠是五類,即石匠、木匠、鐵匠、磚匠及窯匠。他們明確分工,鐵匠、窯匠通常是造房,提供建材;磚、石、木等三類工匠專門進行施工建設。具有代表性的工匠如下:
石匠的施工程序為挖腳—采石—砌石基—安裝細料等;木匠的施工程序為出料—起工架馬—畫墨線—排料—豎屋清梁—理柱;磚匠的施工程序一般為辦制灰泥—砌筑—抹灰—地面施工—屋面鋪磚—蓋石。
挖腳則是進行房屋建造的第一步,通過有效的放線挖土方,能夠保證房屋的堅固,這要在下基礎前完成,一般來說,應該挖到老土層,考慮到徽州地區的復雜地質情況,在古代的時候,通常采用打臺木樁的方式,用梅花形來進行布樁。其次是采石。采石一般是因地取材,先取細石料后取面石料。再次是砌石基,砌帶形石基或獨立蹲基,做陽溝,安設群石。最后是砌石門框,大門用青石砌成,由門檻底、門檻、門前、石柱門巖頭、襯臺階、垂帶、上馬石、鼓石、坤師石鼓抱等組成。
建造房屋的木工工序是:出山料,選料號樹,砍樹;起工架馬,干燥;還要選擇吉日,磚、木、石等工種配合豎屋架、結梁,東家一般為圖吉利還要舉行結梁儀式;理柱,在砌筑前,構架柱按中心線墨掛成,分別矯正理柱,外檐柱有側腳。
磚工的工序為首先選擇墻垣種類,常見的有單磚斗(濕斗、干斗)砌,一扁一站稱“官盒”。還有鴛鴦砌式,頂部排列三道在頂磚,上部覆勾滴瓦背,兩端設置“卯斗式”和雀屋式”,也有獸吻。其次為砌筑,有“砌墻到頂”和“粉灰落地”的說法。其次是粉灰漿,包括水刷面和抹光面兩個類型。最后程序是處理地面,運用三合土鋪平地面,主要用在大廳,再用方磚饅鋪在地上,用桐油灰填補縫隙,臥室用木地板。
3.1安全原則
現在的徽州遺留下來的古建筑大多都是有百年歷史的,即便是石活構件也是有一定程度的風化或損壞。所以在普查定案時主體結構是不是安全應作為主要的安全考慮。
3.2風格統一原則
徽州古建筑經修繕以后應保持原有色彩、形貌。
3.3修舊如舊的原則
徽州古建筑經修繕時應采用原用或相近材料。將原有物件任意改換新件,雖然會很“美觀”,但可能使文物變成了假古董。
3.4采用傳統技術及方法的原則
傳統技術與方法本來為徽州古老建筑價值之一方面。傳統技術的繼承亦是徽州古老建筑保存完整的重點內容。
3.5以預防性修繕為主的原則,非有必要不得解體
徽州的古建筑修理不能治標不治本,所以,在普查定案時該詳細分析并找出根源。
目前,應該根據徽州古建筑原有的模型以及保存的數據進行古建筑的修復工作,應該盡最大努力根據原始數據進行修葺。對于要更換的構件,須用原樹種的木料并按原尺寸進行替換,并應標出替換的年代和時間。
對于那些特大的圓木或者梁柱必須進行加固,當木柱變形裂口時裂口的深度沒有超過其直徑的三分之一時,適宜按照這樣的原則進行處理,裂口的寬度在三厘米以下,就用膩子勾摸嚴實,當裂縫寬度在三厘米以上時,就先用木條輔以耐水膠補嚴,粘牢,再在柱子的裂口處架設鐵箍箍緊,使鐵箍鑲嵌柱內,使鐵箍表面與柱外皮相平。
當外皮的腐蝕較為嚴重該剝去腐蝕部位,且計算出力學性能,如滿足需求則在剝離后使用新干木料填平,并用粘劑把它粘牢固,也可使用鐵箍加牢做為防腐處理。
粱枋在和柱的接口位置需要尤其檢測其力學特征,假如不符合強度需要就使用鐵件式箍栓等進行固定,用來避免脫樺;加入里面是空的就需要清除里面的廢物,通過粘結劑灌滿樹脂,每次灌注量應該不大于6斤,兩次間隔周期不大于半個小時,如果梁柱需要拼接,拼接長度需要大于或者等于柱徑式梁寬,同時增加兩個鐵箍圈進行固定;如果裝飾件的修飾不需要重染色,就最多的保留它原來的樣子,不可以涂改。
徽州古建筑馬頭墻、屋脊上所立的密集立瓦就是邊于屋面瓦局部破損時隨時抽取立瓦替代破損瓦片進行維修。
[1]周立,李明,毛晨佳等.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古建筑修繕測繪中的應用[J].上海建設科技,2011,(8):84-89.
[2]楊南廣,石建和.徽州古建筑維修工程的類型策略研究[J].建筑與環境,201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