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作為二戰后與世界銀行并行成立的兩大國際金融機構之一,其主要職責是制定成員國間的匯率政策和經常項目的支付以及貨幣兌換性方面的規則并進行監督。
時隔多年,人民幣終于盼來了“關鍵時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方確認,人民幣不再被低估。
IMF對貨幣匯率估值評價最權威
IMF作為二戰后與世界銀行并行成立的兩大國際金融機構之一,其主要職責是制定成員國間的匯率政策和經常項目的支付以及貨幣兌換性方面的規則并進行監督;對發生國際收支困難的成員國在必要時提供緊急資金融通,避免其他國家受其影響;維護國際間的匯率秩序等7項職能。
其中給成員國提供緊急結算資金被稱為“救急”職能以及監察成員國匯率、穩定國際匯率秩序最為重要。因此,IMF對成員國貨幣匯率評估結論最為權威,也是成員國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
人民幣迎來“關鍵時刻”
IMF在2011年對人民幣做出了“嚴重低估”的評估;2012年7月24日公布的一份公告轉變為人民幣“中度低估”;2015年5月26日下午IMF發表聲明稱,當前人民幣幣值不再被低估,且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只是時間問題。這是IMF十多年來首次改變其對人民幣評估。這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國家竟然把責任推到所謂世界經濟嚴重不平衡上,認為中國的過度儲蓄率是導致這種不平衡的主因。其中人民幣幣值被嚴重低估是因素之一。此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要求人民幣加速升值并在此長期糾纏不休。這次人民幣幣值被IMF從低估中摘帽,其原因有內外兩大因素。從內部因素看,人民幣過去10年對一籃子貨幣已升值超過30%。特別是去年以來,中國內地CPI維持在低位,使得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內部因素決定了人民幣匯率不降反升。
從外部看,美元雖然在升值,但是,歐元、日元受本地區、本國量化寬松影響,都在較大幅度的貶值,包括新興市場貨幣以及澳元等,貶值幅度都大于人民幣匯率走勢。相對一籃子貨幣來說,人民幣除了與美元匯率保持穩中略貶以外,都在升值。人民幣不再被低估或者說已經升值到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IMF此時對人民幣給予最新不再被低估的評價正當其時。
對中國經濟的最大利好
IMF對人民幣匯率不再被低估的結論對中國經濟帶來利好。西方國家將不會再在人民幣匯率上做文章,這將有利于中國出口這駕馬車盡快跑起來。人民幣無論名義匯率或者有效匯率走高都對中國內地出口帶來較大影響。
人民幣匯率穩定下來是中國出口企業的最大福音,也是中國經濟的最大利好。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以后,西方國家將不會再在人民幣升值上糾纏不休了,甚至為了逼迫人民幣升值不惜對中國出口動用貿易壁壘工具。
人民幣匯率穩定下來對于促進中國利率、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改革創造了良好環境。
當然,人民幣匯率在有管制的浮動匯率制下,特別是在人民幣尚不能完全自由兌換情況下,匯率出清均衡中管制因素成份較大,尚不是完全由市場要素流動的完全市場機制形成的。這種相對均衡的穩定性較差,管制因素較大。人民幣究竟是否接近均衡價格,只能在要素充分自由流動的市場浮動中發現,目前有管理的匯率體制仍很難發現均衡。
人民幣加入SDR前提是自由兌換流動
至于人民幣加入SDR問題,關鍵在于中國經濟特別是人民幣必須滿足加入SDR的條件要求。
一是在世界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占比上的要求。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二和對外貿易第一的國度已經完全符合條件。二是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問題。唯一出路就是盡快推進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改革,爭取在今年年底完成。同時,一并完成匯率、利率徹底市場化改革。才能使得人民幣順利加入到SDR一籃子貨幣之中。(本文由騰訊·財經觀察提供,作者余豐慧為注冊高級咨詢師,財經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