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志英
以色列堪稱神奇的國度。它人口少,國土面積狹小,卻培育出了數位諾貝爾獎得主;它土地貧瘠,卻有著令人驚嘆的農業生產力;它處在充滿爭議的國際環境中,卻闖出了屬于自己的高精尖的生存空間。以色列極其推崇創新精神,那么,以色列的學校是如何培養創新精神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對此次以色列之行滿懷興奮和期待。
門衛室就是校長室
在以色列,我們參觀訪問第二所學校時,看到校門,所有人都吃了一驚:這是校門嗎?兩扇鐵柵欄,簡單刷了層綠漆,打開后橫向勉強能讓三個成年人并肩走入,柵欄上面豎了一塊牌子,寫著幾行字,大概就是校名了。校長見我們來了,熱情地走出來,親手開門迎接,讓我們感覺不像走入了一所校園,而更像是一所宅院。更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他將我們引到了緊鄰校門的一處屋子,介紹說他就在這里辦公。換句話說,門衛室就是校長室。
這徹底顛覆我們的認識。在中國,我自認為參觀訪問各地的學校不算少,雖然各有各的特色,但校長室一般都設在學校的辦公樓,樓層較高,環境安靜。而緊鄰校門區域的位置,一定是門衛室,怎么這所以色列學校會把校長室放在這里?我們帶著驚詫和好奇,隨校長參觀了他的辦公室。
跨進校長室門前的走廊,迎面是一個小型“榮譽墻”,嵌入外墻的整個大架子上,整整齊齊地放滿了各類獎杯,大大小小的獎杯向來賓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這所學校辦學成績斐然,所獲榮譽頗豐。校長室門旁的另一面小墻上,掛著一幅孩子的人體簡圖,我們看不懂圖上的文字,猜測大概是用來教學生識別人體部位的。校長室非常樸素簡單,但這樣的布局讓校長室去除了高高在上的冷峻,平添了幾分親切。推開門,我們終于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核心機構”:面積不大,以藍黑為主色調,給人一種沉穩和安靜的感覺,鵝黃的辦公桌給這一方空間融入了一絲暖意,電視、櫥柜、書架、辦公設施一應俱全,且擺放得恰到好處,把不大的空間利用得相當充分。校長介紹說,這所學校規模不大,把校長室設在這個位置,一方面是因為校長室全天候開放,可以兼任門衛室的功能,另一個重要考慮就是這里緊靠師生進出的大門,只要他們愿意,校長室隨時歡迎師生來這里交流,提出建議。聽罷介紹,我恍然大悟,同時對這位校長的務實精神生出了由衷的敬佩:這位戴著眼鏡、面容和善、胖墩墩的校長,雖然其貌不揚,履歷卻堪稱深厚。在走廊里,我們看見貼著一張皺巴巴的中文介紹,得知這位校長不僅是教育管理博士,還曾擔任過陸軍上校、外國關系部指揮官、聯合國高級代理和大學講師。
“多功能教室”
從校長室出來,我們被引入了一間像極了會議接待室的房間,圍桌而坐,聆聽校長介紹該校的情況。這時候我們才知道,這間并不是我們原先概念中專門用來開會和接待來賓的會客室,而是學生的電腦房,這又令大家吃了一驚。環顧四周,只見這里四面墻壁刷成了深藍色,光線柔和,坐在其中,眼睛覺得非常舒適;四面墻壁上都有投影,無論坐在哪一面,都能聽清楚中間教師的講解,看見教師的演示;乳白色的條形桌圍成橢圓形,便于讓學生舒適地圍坐,既能給每個學生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在需要討論交流的時候,也可以做到全方位展示。我非常喜歡這樣的設計,不由得拿它與國內學校的電腦房比較起來。國內學校的電腦房硬件設施不比這里遜色,但在設計方面明顯不同。國內學校的電腦房里座位整齊排列,更方便教師的傳授和檢查,卻不便于學生的提問和探討,這其中多少能反映出兩國教育理念上的差異。猶太民族的教育傳統是以開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方式,把知識輸送給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所以他們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倡導和引導孩子們主動提問,這在電腦房的設計上可見一斑。
隨著訪問的深入,我們發現在以色列的學校中,一室多用的情況絕非孤立,而是相當普及,比如我們訪問的第三所學校。這所學校據說是以色列最好的學校之一,考試成績在以色列名列前茅。學校占地1 500多畝,從幼兒園到高中一體,有2 000多名師生。它自帶農場、奶牛養殖場、菜園等,進入校園就仿佛進入了一片廣袤的農場,隨處可見悠閑踱步的山羊和飛禽。然而令我們頗感意外的是,招待我們的“接待室”竟然就是校長辦公室。校長室不大,除了放置校長的辦公桌椅之外,只夠放一張圓桌,我們一行十多人坐下去,簡直擁擠不堪,導游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只能站著。在交流間歇,我看見墻壁上布滿了資料夾,里面分門別類放滿了各種資料,這更令本來就不大的校長室顯得擁擠局促。然而,在這位對自己辦公室如此“苛刻小氣”的校長帶領下的校園,卻有著寬廣的活動區域,孩子們可以在這里自由地探索、實踐,看上去幸福極了。
相形之下,我們訪問的第一所學校把招待室設在圖書室,已經見怪不怪了。該校圖書室空間比較大,學校干脆把學生迎賓節目的舞臺也搬了過來,于是,我們在圖書室里欣賞了以色列孩子的才藝表演。
以色列學校布局設計上的創新、不拘一格,似乎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但非常務實。就地域和人口比例而言,它并不是一個寸土寸金的國家,在外面,我們隨處可以看見大片空曠的沙礫地,只要他們愿意,建造高樓大廈,保證每所學校有個寬大的校長專用辦公室和現代化專用接待室并不是難題。然而他們卻更愿意竭盡全力“擠壓”校長室空間,不遺余力開發專用區域的功能,表面看似不夠大氣,但若從出發點探究就能發現,他們在保證能滿足最基本的學習、工作、生活之需后,所有的考慮都指向創造更好的校園生活,這種創新相當可貴。比如:校長室和門衛室的功能融合,可以便于校長與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便于提供貼心的服務;校長室和接待室的功能融合,可以節省出更多的空間用以開辟一個實驗室,一塊學生實踐的菜園,甚至是一片賞心悅目的花園……以色列人的創新如此務實,摒棄了一切氣派和面子的追求,只求讓校園生活變得更和諧、美好,只求讓孩子生活更幸福。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對已有硬件的使用,更體現了以色列的務實精神。硬件是有限的,創新卻能無限延展。這些創新之舉可謂不拘一格,但都是為實實在在的目標而服務。例如:讓我們誤以為是會議室的學生電腦房,藍色的整體色調能保護視力,圍桌型的布局便于討論,這些創新舉措,都是將已有的硬件設施、設備創造性使用,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有效;把圖書館開辟成臨時的招待室和舞臺,也是充分利用了暫時閑置的空間。
參觀結束后,我們所有人的感受都是一致的,就硬件而言,國內的許多學校不亞于甚至優于以色列,但是,如何創造性地用好它們,還有更多值得思考的空間。以色列給我們的啟示是:務實,是創新的催化劑;教育,因務實的創新而更美好。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育英實驗小學校長。摘自《中國教師》總第229期,有刪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編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