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軍
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
2006年,我做了街景地圖,就是城市吧,之后把街景跟房產結合起來,做了看房的平臺,后來又在這個城市吧的基礎上跟虛擬世界結合起來,又做了一個產品。前面幾個項目是用我自己原來賺的錢,投資了幾千萬元,第三個項目拿了風投2000萬元人民幣。三個項目,6年時間,我付出了所有的時間和精力。
突然我意識到自己是個笨蛋,為什么?我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從大學畢業我就一直在做全景領域,我一直在考慮我的出發點是什么,我有什么優勢,而不是用戶需求,因此走進了一個怪圈。所以,方向錯了,其他都是白搭。一旦方向正確,資源都會向你聚集,而不是一個人很累地拖著整個公司往前走。
因此,我有兩點反思:第一,關于“我有什么”和“用戶更需要什么”。創業者應該去找未來5年未被滿足的剛需,也就是雷軍所謂的風口,一切從剛需出發。第二,怎樣形成對需求判斷的尺度。我們最近反復揣摩需求的三個要素:強度、廣度和頻度。強度說的是任何一個需求,你自己看來都會覺得是非常偉大的事情,但是你如果跳到一個普通受眾來看,這是他的剛需還是非剛需,或者是可有可無的;廣度是說這是一個小眾的需求還是大眾的需求;頻度是說是高頻還是低頻,通常來說,高頻的容易成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