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堅

近段時間,“南京虐童案”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引發了依法還是依情的社會紛爭。可以說,“打孩子”打出了許多法律問題。
體罰的方式教育孩子可取嗎?想必社會大眾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可一旦情況出現,難免聽到一些“情有可原”的聲音。長期以來,一些帶有歷史遺存的社會觀念乃至行為模式,無時不在影響我們,比如“清官難斷家務事”,“棍棒之下出孝子”。這些傳統的舊思維,就像幽靈一樣,讓我們蒙蔽雙眼、喪失理性,經常漠視或忽視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特別是將體罰未成年人與虐待傷害區別對待,進而“網開一面”。
但是,如果想到未成年人在這些侵害中身心所受到的傷害、摧殘,乃至可能伴隨一生的性格扭曲和陰影,那么,體罰、虐待未成年人的“情有可原”還能立足嗎?更何況,濫情之外,又如何循法?
2015年4月19日下午,南京市檢察院官方微博“南京檢察”發布《關于李征琴故意傷害案的幾點不捕理由》指出,逮捕是刑事強制措施的一種,并不等同于刑事處罰,目前無逮捕必要。這種基于法律和事實的判斷值得尊重。不過,其后列舉的犯罪嫌疑人非屬故意虐待,不批準逮捕符合各方當事人意愿,似乎又回到了“情有可原”的邏輯。
刑事訴訟法對于逮捕的適用是非常嚴格的,將“社會危害性”細化規定為5種情形,簡單的說要存在逃亡、串供、重罪、自殘以及再犯可能等情形。但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檢察機關對逮捕條件掌握過松,導致對一些罪行較輕或者社會危險性很小的犯罪嫌疑人也適用逮捕措施,以致法院經常出現應該判處的刑期短于羈押期限,最終導致“關多久判多久”的尷尬情形。
應該說,在目前輿論一面倒要求“關”李征琴的氛圍下,南京檢方依法獨立判斷,作出不批捕的決定,難能可貴。我們不應忘記,在關注未成年人人權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加害人的司法人權,防止輿論綁架司法,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最終等待李征琴的是法院的審判,她必須為故意傷害的不法行為付出代價,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值得慶幸的是,人們從最初只關注這個案件的處理結果,逐漸聚焦到未成年人保護上。
實際上,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不久前出臺了《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以及《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但面對個案的復雜性,仍顯得較為粗放。一方面是缺乏體系化的配套制度來支持意見的落實,另一方面對未成年人施暴的行為在罪名的選擇上容易混淆。
譬如,在收養的過程中,應當建立“收養人適格”評估制度,除了審查是否符合收養法的原則性條件外,還應當對收養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環境、經濟條件、生活經歷等方面,進行專門的綜合評估來確定收養人是否有能力履行撫養義務,作為收養的必備要件,而且還應當長期跟蹤監測。
又如,許多規范性文件中使用了“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這一名稱,但在具體的層面,它到底指向的是哪一個具體的機構?用老百姓的話說,有問題找誰?所以,亟需建立像美國兒童局一樣的專門機構來負責關涉未成年人系列權益保護的專業機構,防止政出多門導致的保護機制碎片化和無序化。
公眾對“南京虐童案”的關注,既彰顯出全社會人文環境的提升,也衡量法治文明的深度。我們必須傳遞一個清晰的聲音:法所不容,情無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