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改蓮
作為創新性最強的學科之一,音樂在人的發展和個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最大優勢就是培養人的創新精神。音樂學科的實踐性特征,教學內容所具有的體驗性和操作性特征,決定了音樂創造性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獨特多樣的。
一、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培養創新意識
兒童是與音樂最親近的人群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兒童天生都應該是一個音樂家,每個兒童都喜歡在音樂中游弋。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灌輸式”為主要特征,以傳授音樂知識、訓練音樂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域內,壓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反而失去了“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的創造特質,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因此對音樂教學模式進行“變革更新”已成為必須,依據新課標理念,我嘗試建立一種突出學生發展,以“主體性、創新性”為特征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開放性音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營造自主、創新的教與學的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學習,搭建讓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設計開放的音樂課堂活動,培養自信心和表現能力
“課前三分鐘”緣于一次偶然的嘗試。我自工作以來,每每在上課前總要提前到達音樂教室,并在教室內將錄音機打開,播放一些優美的樂曲或歌曲,使學生能夠在音樂聲中走進教室,既放松了神經,又為上課營造了愉快的氛圍。這天,我無意中拿了一盤青少年歌曲伴奏帶,于是一首首學生熟悉的“陽光”歌曲便在教室中快樂地蕩漾開來。當學生差不多坐定的時候,錄音機中傳出了《小背簍》這首歌的前奏,我靈機一動,何不請一個學生上來演唱這首歌呢?于是我問學生是否有人會唱這首歌。哪想到舉手的一大片,而且個個都將身子探了出來,表現出迫不及待的樣子,因為離上課還有三分鐘,一個男生竟未經我的允許,便自己走上講臺,給大家鞠了一躬,落落大方地給自己報了幕,并向我示意,“可以開始了”。我連忙按下播放鍵,伴著優美動聽的樂曲,他自信地演唱了歌曲《小背簍》。表演完畢,全班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也就在這時,上課鈴響了。我驚奇地發現,剛才還是一派喧鬧的場景,竟然不需要我組織教學,就迅速地安靜下來,接下來的課程也進展得很順利。這是為什么呢?
經過琢磨,我發現經過課前三分鐘的表演,學生的興奮中心都被集中到一個制高點,在大腦的高度興奮下,注意力和自律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從那以后,我們的音樂課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幾乎節節課都有優秀的音樂節目上演,教室里也常常地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掌聲是對表演者的尊重,更是對表演者心靈的愛護。但是我逐漸發現一些表演過的孩子不停地舉手,而一些性格內向平時不愛表現的學生始終不肯舉一次手,為此我決定改變一下方式,采取“背點式”,即老師轉過身去,然后點“第某排第某位”的方式。我表面裝著不知道是哪個學生,而且故意放慢了語速,其實那個無意中被點中的學生,恰恰是我在課前有意數好的。這樣,在學生的歡呼聲中,這個學生就不得不去準備節目,并努力去做好。我們知道,幾乎每個人在音樂能力的自信心方面,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與支持,都需要得到別人的愛護和幫助,這些羞于舉手的學生正是由于沒有得到別人的肯定和支持,因而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只要他(她)們在一次小小的活動中獲得一點點的成功,就會逐漸自信起來。
三、建立開放的音樂教學評價體系,激發自信創新
在以往的課堂音樂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采用讓學生唱一首課本上的歌曲來給學生評分,有的教師甚至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對學生大體的印象給學生打分,殊不知這樣做是不科學也是不全面的。(1)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誤印象,認為音樂課就是唱幾首歌,不必學其他知識。(2)教師不能得到正確的教學效果反饋,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好壞不能正確評估,從而對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3)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讓那些平時上課表現欠佳,老師印象中的學困生產生不滿,認為是老師偏心眼,不公正,以致于喪失學習興趣。音樂評價手段的不正確,可能會扼殺學生的音樂學習欲望和興趣,會把音樂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說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
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構建開放的音樂評價方法,積極探索過程性、主體性、展示性評價方式。主要內容有:平時積累評價法、合作表演評價法、特長展示評價法。平時積累評價法是把學生平時在課堂中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態度作為重要成績給予記載。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首歌曲、器樂曲或一個舞蹈進行合作表演。
實踐表明: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成功的喜悅和樂趣,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而開放評價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不斷品嘗到學習音樂和獲得創新的成功樂趣。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