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要求,初中學生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三年時間里較好地學習掌握文言文,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探討、改進、完善的一個過程。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供同仁們參考。
一、誦讀——簡單理解階段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要反復誦讀。先讀準字音,讀準停頓到熟悉、熟練習,再讀出語氣、語調。一篇文章,如果誦讀達到基本背誦的程度,學生基本上能了解到文章大意,這就為進一步理解打好了基礎。
二、批注——深入理解階段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注釋,我們要求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利用工具書,對文中難理解的、不易掌握的、使用頻率較多的重點字、詞、句作批注,或以眉批形式,或制成卡片,或作摘要,以便在復習或作練習時加以對照,加深印象。
三、質疑——深層理解階段
學習文言文的第三個過程是師生間相互質疑。學生向老師質疑,可以解決文言文中的疑難;老師向學生質疑,也能有效地彌補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疏漏,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四、反思——總體理解階段
一篇文章學完了,還要教會學生進行反思——自我發問:字、詞、句掌握了嗎?段與段間的關系弄清楚了嗎?能用簡要語言概括文章內容嗎?能獨立完成課后練習嗎?文章能背誦、能默寫嗎?學生通過這樣的提問,能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補救,也能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五、單元歸納——系統理解階段
一個單元的文章學完了,知識點中哪些現象是共同的、普遍的,哪些是個別的、有差異的,哪些需要重點掌握,哪些可以一般了解……通過歸納,對整個單元的知識作系統的梳理,也有助于學生的深入學習。
六、課外活動——延伸拓展階段
學習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形成的,經驗的形成又是不斷增加知識儲量,不斷學習的積累。因此,在課前課后適當地開展一些小活動,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利用板報開辟文言小專欄或成語故事專欄,課前五分鐘講讀一些文言小故事,或以三、五人為一小組開展文言學習比評活動,甚至還可以選擇教材中的淺易文章交給學生講解、分析,效果也很好。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初中生來說,可能有點難度,只要我們訓練有素,長此下去,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