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雨華
詩歌是屬于少年的。雖然很早就這么認為,“少年情懷”——現代詩歌單元中的一節原創詩歌網絡互動課,還是令我終身難忘的,它感動了所有參與這節課的每一個人。
原本現代詩單元的教學歷來不很重視,基本以朗誦為主,穿插了一些詩歌鑒賞的簡單方法。我不經意地布置了一道作業:創作一首現代詩歌,字數不限。第二天上課,大家將創作好的詩歌首先發到學校的BBS上,自己的詩發完后,就開始瀏覽其他幾十位同學的詩作,并附上簡要的短評。這節課的流程非常清楚,主要就是以上這兩個步驟。
本來以為初二的詩歌作品一定很幼稚,所以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結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可以說很多學生的詩作激揚文字,意氣風發,少年豪情,銳不可當。不夸張地說,他們確實震撼了作為成年人的我,作為他們語文老師的我不得不承認對自己的學生并不了解。他們用詩歌向所有人展示著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感情的詮釋,對未來的憧憬。而網絡進一步加深了相互的溝通。一節課上完,大家意猶未盡,熱情高漲。見此情景,我又在下一節課組織了原創配樂朗誦比賽,更將這一單元的學習推向了一個高潮。
本單元的學習給我啟示良多:
一、激發創作熱情
一直以來總覺得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不大,尤其寫作方面,都是為寫作而寫作。而為宣泄情感的詩歌創作則讓學生體驗了一次寫作真正的意義,是為自己而寫作,為情感而創作,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所有的詩作都能借助在校園網上發表,使學生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
二、改變評價對象
網絡改變了學生作品單一的評價對象。網絡上詩作的發表和交流給了每位創作者很大的鼓勵。歷來學生的作文讀者只有一人,即語文老師。評判的依據基本來自于老師個人的喜好。而將詩作在網絡上發表,其實詩的讀者就成了所有能上互聯網的人,何止成千上萬。至少班級、年級、學校的師生,少說幾千人吧。并且很多人會在讀完之后或多或少地留下自己的看法,或褒揚,或建議,對作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三、拓展課堂外延
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將這節課結束在45分鐘之內。很多學生課后依然根據網上一些同學的建議在修改自己的作品;還有一些學生一節課中未看完幾十首詩,或者說是意猶未盡,課后在家登陸BBS,仍然仔細地一首一首品味。很多留言的時間都是在課后,甚至是深夜。所以,網絡打破了課堂的時空限制,將一節課的內容無限延伸,跨越了時空的限制。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