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期間,全國各地紛紛開展清明祭掃、緬懷革命先烈等紀念活動,以緬懷烈士的光輝業績,學習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弘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清明三鄉蘇區行
三鄉有小都、黃沙、石樓等三個大村,原是梅縣區一個鎮,后并入雁洋鎮成為一個片區,是土地革命早發地帶著名老蘇區。
清明節前一天,省老促會原顧問曾洪老廳長和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老促會及三鄉分會一大批老同志到三鄉片,與當地民眾一起開展紅色和愛國主義教育,隨同參與該片“詩文社”30周年華誕喜慶及建言推動鄉村發展。老將們披紅霞接地氣采風成稿——“清明三鄉蘇區行”。
拜祭先烈,感念英雄灑熱血
是日清晨7時半,隊伍自梅城乘車經國、省、縣鄉公路40多公里直抵三鄉黃坳村的坪山坑口,眺望山麓,“三鄉革命烈士紀念碑”便映入眼簾。隊伍自山腳凝神靜氣沿著石階拾級而至。站在紀念碑前,但見陣陣蝴蝶翻飛,山野鮮花擁簇,更顯英陵莊嚴肅穆;周邊翠柏相擁,山上青松挺立,英陵蕩漾著凜然浩氣。拜祭人群懷著敬仰之情,為英陵敬獻花環,鞠躬致禮。這座革命烈士紀念碑,代表著當地民眾心愿,寄托著久遠的哀思,是由黃坳行政村委和鄉賢熱心籌資興建的,碑文銘刻著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個歷史時期烈士們為革命而捐軀的光輝史跡。同志們萬分感慨:今天的國強民富,就是烈士們當年的頭顱和鮮血換來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們永遠要牢記他們,傳承他們義薄云天的革命精神。
同憶戰史,再聞槍聲頌先賢
我們來到當年“中和之戰”戰場,聽取戰史介紹。1947年前后,在黨的領導下,舉國上下處于壯大力量不斷開展游擊戰爭時期。那時三鄉是閩粵贛中心縣委所在地,粵東支隊也已建立,隊伍逐步擴大,伺機襲擊敵人。1947年10月27日,當地保安部隊企圖搜剿消滅我支隊主力,派一個中隊60余名保警駐扎中和學校。支隊司令員劉永生聞之,決定組織隊伍痛殲來敵,連三個大村的民兵數十人也投入戰斗。我方先后采取智探、夜襲、包圍、誘降、迷敵、強攻展開:一是以當日派員偽裝叫賣豬肉深入前沿摸清敵情;二是次日3時以20多名突擊隊員以夜色掩護近前施攻,讓敵成了驚弓之鳥。三是再次日斷糧斷水圍困該敵,并誘降喊話亂其軍心;四是又再次日,以退迷敵引蛇出洞,敵人果真上鉤,撤出向后山逃跑。此時圍殲隊伍迎敵,在一陣猛烈密集的槍聲和“繳槍不殺”的呼喊聲中結束戰斗,斃敵4人,傷敵8人,俘敵50多人,創造了當時南方游擊隊成建制殲敵的先例,受到上級表彰。自1929年土地革命“甲坑暴動”至解放戰爭,三鄉類似的大小戰斗累計數十起。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設在小都村的電臺,還為指揮長江以南大片區域的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共慶詩社,盛贊“花”妍推春意
到三鄉共同接受紅色洗禮,老同志們還與一批詩人、攝影愛好者和民眾共慶三鄉“詩文社”建立30年周年華誕。還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4年,當時的三鄉屬地方基層區的建制,一個代表民意的文化站長提議,即得到當時的區委書記等領導大力支持,一個以收集、整理、出版、弘揚本地歷史人文,啟迪來者,推崇優秀傳統,促進地方建設為宗旨的“詩文社”,竟然成立了起來。這既是新時期的先知先覺之舉,亦是歷史的傳承,因為三鄉清朝就有“文祠會”,后又有“詩會”。30年來,一個民眾文化社團,生于當地,一直受到內外鄉親的熱情支持,并創造了一番不俗業績。“詩文社”開頭的幾年間,便艱難收集、編纂了至今全國仍罕見的鄉級自編地方志書,個中還特別編寫了地方革命斗爭史、僑史、文史和詩文匯編十余個專著,為地方和民眾提供了當地的歷史和人文的借鑒。同時創刊了反映濃郁鄉情《山棯花》刊物,現已每期發行至1200多份,讀者遍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鄉親中。“詩文社”和《山棯花》成了當地文化豐碑和內外鄉親的心靈家園,在加強內外交流、推動家鄉建設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深受民眾愛戴。
齊游鄉間,喜見村寨艷陽天
三鄉屬生態發展地帶,更屬國際慢城——雁洋地帶,人們心中牢固銘刻“綠色生態”,村村寨寨森林綠海連片,鄉村道路四處暢通,村寨民居雅觀,衛生環境一流,真是個天藍山綠水碧人旺的世間桃源,清明春暖花開,更帶給人們詩情畫意。講求綠色發展、綠色致富是干部民眾中的職責與向往。旅游產業正在村寨發展,年月久遠的客家古民居吸引著在外游客,一批鄉賢正在興建山寨娛樂園,還涌現不少大小休閑農莊。當地傳統的水稻種植良種高產,不少村民成了“空軍司令”,在認真發展養蜂釀蜜產業,更多的村民則成了果茶種植大戶,在披綠蓄水的山地中掏金掏銀。據干部介紹,去年三鄉片柚果種植已上升至4403畝,總產柚果1490多萬斤,價位高,總產值達3680萬元,不少果農一戶收入超過10萬元。各個大小村寨公益事業大為發展,隨處可見村民的文化娛樂和健身中心,農村民間樂隊及電影下鄉常為民眾送來文藝盛餐,人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與快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