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源流》雜志以其獨具特色的定位和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可讀性,贏得了老區人民的喜愛。我作為《源流》的一名忠實讀者和業余通訊員,感覺《源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政治性。《源流》始終緊跟中央精神,服務大局,立意高遠,視野開闊,面對老區的發展狀況及對扶持革命老區發展政策保持時刻密切的關注。例如,近兩年中央一號文件剛發布。《源流》就適時推出《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年聚焦“三農”和《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等專題策劃。2014年“兩會”召開后,即以《民生與經濟并重,推動老區跨越式發展》為題,傳遞“兩會”代表積極為廣東發展建言獻策的聲音。《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后,以特稿方式大力宣傳這一利好消息,并在解讀、分析上下工夫。這些專題和特稿備受讀者青睞,也凸顯《源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敏銳性。
二是思想性。《源流》作為現代老區宣傳的主流平臺,堅持“傳承紅色精神,建設嶄新老區”的辦刊宗旨,圍繞怎樣認識老區、怎樣發展老區,如何加大傾斜力度,力爭同步發展等下大力氣報道經驗、報道典型、反映成績、弘揚老區精神,提供輿論支持,為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加油鼓勁,吶喊助威。把對老區的關愛落到實處,形成支持老區發展的強大社會合力,為老區崛起不斷作出新的貢獻,收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是指導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臺有哪些扶持老區建設與發展的政策措施?廣東老區近年來發展如何,主要成績有哪些?今后如何借助實踐經驗加快發展,又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等?這都是讀者較為關注的話題。《源流》通過不同欄目娓娓道來,為全社會和廣大有識之士關心老區、開發老區、建設老區傳遞正能量。特別是像《從區域協調發展角度解決廣東的貧困問題》、《廣東老區十分需要特殊政策扶持》、《抓住機遇扶持老區加快發展》等文章貼緊老區群眾關心的經濟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以確鑿的事實反映老區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象,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使老區人民從中得到啟發,獲得教益,對進一步做好老區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四是可讀性。《源流》通過把握正確辦刊方向,精心設計欄目,搞好選題策劃,刊登重點文章。像“特稿”、“特別關注”、“紅色記憶”等欄目有深度、有力度、有新意,很受讀者歡迎和喜歡。特別是立足老區、用好資源、做足實務類報道,如“隸屬于原中央蘇區”、“現代老區風采”等專題在報道的深度、厚度和力度上下工夫,把權威信息和實用內容通過生動、形象、通俗、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又如“文化大觀園”文字凝練、雋永,意味深長,引人入勝;典型宣傳突出時代性,富有表現力,講求故事化;“健康”欄為讀者提供實用的養生知識等等。從刊物風格而言,能在文章體裁、報道手法、版面設計等方面因時適變,采用調查、人物特寫、通訊、言論、隨筆等文體,提供視角新、語言新、表現手法新的文章, 同時從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合理搭配圖文,美化版面編排,增強視角沖擊力,切實增強可讀性,不斷拉近了刊物與讀者的距離。
(平遠讀者 張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