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
盡管陳建成早已是知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但寫這篇介紹他的文字時,我首先想到的還是他讀大學時寫人物通訊用過的一個標題。他寫的具體內容早已淡忘,但“跳進水里才能學會游泳”這十個字一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用此來概括他已經走過的道路,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1982年,我大學畢業留校,他入校學習。我做校報編輯,他當學生記者。前面提到的那次采訪就是他學生時代的杰作。在將近30年的歲月里,他講課,搞科研,寫論文,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再后來當了學院黨委書記、挑起了北京林業大學最大的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的擔子。雖然比他年長又早畢業了幾年,但從他的身上我看到的、學到的、領悟到的更多。
因為彼此很熟,他從不主動提及在學術上、管理上取得的成績。我大都是從別人的嘴里知道的。前不久他剛剛躋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行列,成為全校6位成員之一。他領導的農林業經營管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成為同領域首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于是我動了寫寫他的念頭。
在各種場合遇到時,他總是精神矍鑠、充滿活力。但我知道他特別忙,除了教學、科研、管理,還身兼多個學術職務: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林業經濟學會林業技術經濟研究會主任……
他的建樹主要體現在綠色經濟與管理、綠色行政、林業市場化、林業經濟預警、創匯林業、林業教育和都市農業等領域,已經發表200多篇學術論文,主編、編著、副主編的教材、專著30多部,主持和參加30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0余項。
名師出高徒,他教出的學生也多有成就。他指導的博士畢業論文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一名博士后成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有兩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容不得一切都準備好了再做。他敢為人先,大膽嘗試。跳進水里學游泳,是他在專業上探索的寫照。
早在14年前,他就發表了有關現代林業管理中的林業經濟監測預警問題,還公開發表了《我國林業經濟監測預警系統初探》論文,參編的有關專著獲得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
等獎。
他把足跡留在了綠色發展理論探索的道路上,填補了一些空白。他帶領團隊編撰出版了《綠色行政》、《綠色管理》、《綠色戰略》等系列專著,以及《低碳經濟與林業發展》、《綠色發展與管理創新》等文集,還為學生開設了《綠色經濟與管理》專業課程。
他系統探討了森林資源市場化理論,撰寫出版的《中國森林資源管理變革趨向:市場化研究》專著,獲得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主持的部級課題《中國森林資源投入產出及納入市場運作體系的研究》,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這些研究成果切中了制約我國林業發展要害,呈現出理論研究的前瞻性,在同類研究中較系統全面并有創新。
中國政策性森林保險也是他關注的問題之一。他積極構建和完善我國政策性森林保險經營模式,帶領博士生完成的《中國政策性森林保險發展研究》一書,獲山西省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我讀過他撰著的《綠色行政》一書。這是首部系統介紹和研究綠色行政的著作,系統地構建了綠色行政的基本理論框架,內容涉及環境行政、生態行政、綠色政府等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古代樸素的生態文明、綠色行政思想等研究內容,還研究了氣候變化、生態危機、綠色經濟等相關內容,聚焦綠色行政管理體系構建及來自國內外的綠色行政實踐的應用研究內容,體現了新角度、新視野和新思路。
他積極研究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撰寫了《生態文明與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等多篇論文,為地方林業干部和在校本科生做了多場學術報告,組織召開了海峽兩岸生態文明研討會。他積極向有關決策機構建言獻策,多次參與國務院和有關部委政策咨詢會,提出的“提倡零碳,保持低碳,走向活碳”的觀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學院的管理上,他不但頗有章法,更講求人情味。前不久,他主持起草學院治理方案時,力主將“治理”改為“成長”。“沒有哪個人愿意被治理,而大家都希望能成長。”果然方案一出,得到了全院的響應。
他的成績還突出體現在創辦綠色MBA教育上。他注意發揮學校的學科優勢,以綠色管理為特色,著力打造中國綠色MBA教育品牌。與此同時,他創建了MBA國學教育中心,倡導用國學的思想啟迪現代管理的藝術。他說,“學習國學不是簡單地傳承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豐富管理經驗。”短短幾年時間里,他領導的MBA教育項目,在全國237所MBA院 校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中國十佳MBA商學院”稱號,他也被評為十大MBA/EMBA名師。
在課堂上,他不以權威自居,而是參與者、引路人,與同學一起進行分析,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合格的老師要講師德、道德、品德、公德。厚德載物、立德樹人,學生們自然會為你點贊。”
年輕時,他面相成熟,步入中年之后越發顯得年輕。每天一大早,他都會發些正能量的微信。或是國學經典,或是人生感悟,或是思考心得,或是書法新作,眾多粉絲點贊、轉發,微信圈里熱鬧得很。他愛聽地方戲曲,最愛是蒲劇,高興時還會哼上幾句。講話時,他愛用時髦詞、排比句,聲洪如鐘,抑揚頓挫,極具感召力,很受學生們的歡迎。
敲著這篇文字的時候,滿腦子都是他的過去和現在。恰在此時,收到了他用微信轉來的文章:“習近平的鄉愁”。我會心地笑了。他知道我最近在關注“鄉愁”。這就是他的風格。把別人的事兒放在心上,盡己所能,幫人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