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芳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國家把端午節也定為一個全民節假日。這是國家重視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端午節有許多圖騰式的紀念。兩千多年過去了,這些活動并沒有因為時間的遠去而被人們淡忘。我故鄉的端午節就很有些名堂很有些講究。
扎艾狗
鄉民們在端午節都有扎艾狗的習俗。
人們之所以在端午節要插艾和扎艾狗,據傳和燕王掃北有關。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的四太子是蘇娘娘生的,蘇娘娘原先是陳友諒的妃子。朱元璋對她生的兒子很嫌棄,就封他為燕王,派他到幽州鎮守邊疆。燕王來到幽州,就建造了北京城,又招兵買馬,勢力越來越大。朱元璋死時,就讓大兒子(已死)的兒子做了皇帝,當叔叔的燕王很不服氣。年輕又無能的小皇帝很怕叔叔來奪位,就派人去監督控制燕王。燕王把兵馬和糧草都準備好了,這一年就向南京發了兵,一直殺到南京。打進皇宮卻找不到皇帝侄子,就登基坐了殿。可他總感到侄子還在哪里藏著,后患未除就說京城要向北挪,要不江山不穩。接著就收拾收拾,大隊人馬向北開。燕王懷疑侄子向北跑了,一出城就殺人,寧錯殺一千不放走一個,直殺得血流成河。這天燕王殺到一個村邊,老百姓們聽信兒就跑。一個婦女身上背著一個孩子,用手拉著一個孩子,怎么也跑不動,被燕王截住了。燕王看她背著一個大孩子,領著一個小孩子,與平常人背小領大的習慣相反,就覺得她一定不是好人,便唰一下子抽出寶劍,惡聲惡氣地問:“你是干什么的?為什么背著大的扯著小的?”這個女人估計難逃一死,便大著膽子說:“我身上背的兒子,是我丈夫前妻生的,他沒了娘,我當后娘的不能虧了他。今天逃難就背上,讓我親生的兒子地下跑著。請饒命吧!”燕王一聽原來如此,這是一個賢慧的義婦,現在世界上好人不多了,一定要保護她,于是用寶劍在路邊砍了幾根艾草,親自遞到女人手里說:“你插到你家門上,就不會有人去殺你們了。”又轉身命令兵將們,“今后凡是門上插艾的人家,都是好人,一律不準傷害!”這個女人回去就把艾插到大門上,又讓幾個沒跑的老人也在門上插了艾。官兵們殺到村里看到插艾的,都連門也沒進就走了。第二年端午節時,人們想到艾能保護一家平安,就又去野地里采艾插上,漸漸形成風俗。
春天一到,荒野里的艾草就發芽抽莖了,分甜艾和苦艾兩種。甜艾是一種香草,只要一碰到它就可以聞見四溢的香氣。端午節這一天,鄉民們一大早就把艾草采回來,再去采一些菖蒲草。兩種草混在一起扎把,扎成一只狗的形狀,有頭有尾,四肢齊全,還在胯下吊上大蒜和一片肉,據說可以鎮災避邪,守護一家平平安安。艾狗吊干以后又是一味中藥,叫陳艾,中藥房里開出的藥劑,許多都需要陳艾這一味藥。陳艾還是民間的一味針灸藥物。
我國第一位大詩人屈原的詩中隨處可見香草美人的形象,我想艾草就是他詩中香草里的一種了。艾和愛同音,后人為了紀念他,在他的祭日采香草扎艾狗以示紀念,表達一份深深的敬愛之意。
之所以扎成狗兒的形狀,也是表達人們對狗的報答。當然不單單是報答它守家護院有功,更重要的是報答它給人們帶來米糧。據傳說當初稻谷就是狗藏在尾巴里從大海那邊泅過來的。鄉間老翁們還用“豬可鳬過三江,狗能夠鳬過四海”來佐證狗這種動物的確很能鳧水。
大街小巷,一到端午節就有許多鄉民背著新鮮的艾草和菖蒲來銷售,街坊上的市民們懶得費神費力下鄉到山野里去采摘,就爭相購買回去扎艾狗或是沐浴潔身。
百草藥
據說是當初屈原投汨羅江以后,楚懷王很是悔恨,覺得這個五月可惡,就把五月叫做“惡月”,并封賞每年端午這一天百草都是藥。一到端午節這天,老百姓都把野外的百草當作藥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下來。
用現在的眼光看,應該是農歷五月的天氣已經較為酷熱,五毒應時而生,人們容易得病,便要想法子抵御各種疾病。于是民間便在端午節這一天廣采百草,一并放在鍋里煎煮,用藥水沐浴凈身,也可以服食某些藥物,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用這種辦法對付“惡月”很有功效的,也是我們民族流傳下來的經驗吧,我想絕非空穴來風。屈原詩中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佳句,就肯定是這一種習俗的寫照了,因而“蘭湯沐浴”是從遠古就傳承下來的習俗。唐代之時就以端午節為中心,稱五月為“浴蘭之月”,足見煎蘭湯沐浴用以除病驅瘟的習俗就已經很盛行。
鄉間郎中也選擇在這天進山大量采藥,背回家曬干儲備,認為這一天采的藥藥力最好。
端陽場這一天街市熱鬧非凡,與臘月場相比毫不遜色。許多鄉民們背篼里裝著艾草、菖蒲、蒿芝、野芹菜、光棍草、五加皮葉子、灰灰菜、箐雞尾、柴胡、野油菜、石芝麻、龍膽草、朱砂根、丹參、車前草、滿天星、半夏、五味子、葛藤等等的山野間百草,擺在街市里賣。不用呼喊也不打招牌,自有街坊們選擇購買,拿回去是扎艾狗或是制作食品還是煎汁沐浴自有安排。
我們一家在小縣城里定居多年,每年端陽這一應習俗都沒丟,也不能丟,優秀的傳統習俗嘛。愛人這天最愛買的就是香艾、菖蒲、大蒜,這是扎艾狗的必備之物,還有一味吃的,那就是野油菜。這道食品她很拿手,洗凈切細,打幾個雞蛋拌勻加入鹽巴,鐵鍋煎豬油,拿準火色,下鍋,幾翻幾鏟,摻入開水放入佐料,一道野油菜雞蛋湯就宣告完成,治療頭痛頭暈有特異功效。
雄黃酒
在農村,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老老少少都得喝上幾口雄黃酒,說是辟邪防病。
端陽節街上賣雄黃的特別多,買回一包或是兩包雄黃細末放在碗里,在碗中倒上一定量白酒,雄黃酒就這樣簡單制成了,一家男女老少都來喝一些。有的甚至用雄黃酒浴身,喝也好浴也好,都可以鎮邪氣避瘟疫保人健康益壽。不過現代科學已經驗明,雄黃是有毒的,食用對身體有害,不提倡喝雄黃酒。
據傳說屈原投江以后,家鄉的百姓為了保護他,大家就紛紛把粽子、咸蛋投進江中,不讓蛟龍吃屈原。有個老醫生從家里抱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藥暈魚龍保護屈原。少頃,水面果真有條蛟龍浮起來。人們弄死了蛟龍,并用雄黃酒抹七竅用以免受蟲蛇傷害。
說到雄黃能鎮邪袪祟,就不得不以白蛇白娘子為例。你看白娘子和許仙情深意切,但是人妖殊途,喝了雄黃酒就現了原形。這雄黃藥性至陽,酒也是大陽之物,雄黃酒是陽上加陽為重陽,任你白娘子是修煉了千年的大妖精,但你蛇的本質是改變不掉的嘛,雄黃酒下肚終究破解了你化形的法術,雄黃酒,這功力,霸道!
鄉民們在屋子周圍種上指甲花可以驅退毒蛇,驅逐毒蛇更為厲害的據說是雄黃酒。只要端午節這天在房子周圍遍灑雄黃酒,就可以保管一年四季毒蛇都不敢越雷池一步。防止和治療蚊蟲叮咬也特別霸道,把雄黃酒涂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蛇蟲就會退避三舍;一旦被蚊蟲叮咬,在患處抹上雄黃酒,傷口不會腫脹和疼痛。我家里就終年都留有一礦泉水瓶子盛裝的雄黃酒,時間一久瓶底沉淀著雄黃,上面的酒似乎已經清澈,搖勻就變黃了。浸泡雄黃酒是愛人每年端午都落不下的功課,有蚊蟲叮咬或是皮膚燥癢,抹上搖勻的雄黃酒袪痛癢,立效。
粽子粑
九月九,糍粑吼;端陽節,粽粑會。這后一句諺語點悟人們:端午節一到就是吃粽子粑的時候到了。
當初,是汨羅江畔的鄉民們怕江里的魚吃了投江的詩人屈原,用粽子粑來喂魚,希望吃飽后別去傷害我們的愛國大詩人。遠離那條江的百姓們也非常愛國,跟著做粽子粑以示紀念,祭過后總得把粽子粑吃了吧!吃粽粑這一傳統習俗就約定俗成似的傳承了下來。
端午節前后一兩個月,街市上都有粽子粑賣,人們百吃不厭。鄉民們特別愛在端午節這天上街趕場,似乎是把一月兩月的場擠在一起趕那樣,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最為歡喜也是街中人數最多的的要數少年兒童們,端午節日子又和六一兒童節挨得很近,所以這天孩子們穿戴一新,來趕端陽場。那股高興勁兒簡直不亞于過年,鄉場上擁擠著的大半是花枝招展的少年兒童們。家長們也樂得其所大開綠燈,讓他們玩高興暢快,玩得自己也不愿玩了才盡興。也就是因為這種場景,端陽場也就讓人們叫做娃娃場了。
鄉民們把從山上采來的新鮮的粽葉仔細洗涮干凈,糯米已經事先浸泡好了。屆時用筲箕把水濾干,準備好堿(蘇打),就可以包粽粑了。特別是自家水田多的那些巧媳婦們,訓練有素,包粽子更是拿手好戲。縣里舉辦的包粽子比賽中,往往是她們最為風光的時候。手巧的婦女們包出來的粽粑大小勻凈,棱角分明。各類形狀出自她們的巧手,什么正三角形、斜三角形、螺角形、還有鏟頭形、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應有盡有。那些粽子粑用濃綠的棕葉子或者白絲線扎得緊緊的,講究的還得有長線聯成一串串的,像葡萄一般,等待下水煮熟。
據說先前的時代里,用蠶豆灰、麥秸灰兌水浸泡糯米包的粽子粑特別香,因為灰里有天然的堿,環保原生態,不過可惜我無緣嘗試,不知真假。
粽子粑要用猛火,還要持久,火軟了可能煮不熟,也不利爽。煮好后放在冷水里冷卻、浸泡。剝開放在碗里,蘸上備好的糖水吃著軟、甜、香。
粽子粑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成為青年小伙子在端午節去女方家“送節”的好禮品,犒勞未來的岳父岳母的好禮物,特實惠特溫馨。姑娘甜蜜藏在心里,笑意掛在臉上。
先前農村的傳統婚俗講究太多太多,有些甚至是為人不屑的繁文縟節,因而流傳至今簡化多了。不過送節這個習俗還是很多地方都有的,這具有敬老的積極意義,應該傳承。
我娶媳婦的過程里,只送過一次端午節粽子粑。說來可笑,那次都是舅舅家為我準備的粽子粑,我家全是旱地,沒有一寸水田,那些年糯米也不好買,真的難為了呢。
取草帽
農村那時候男方討媳婦肯定要畢恭畢敬,一點兒馬虎不得的,哪一個環節做得不到位都有可能宣告婚事破滅。男方要禮節的地方多了。擇定婚期之前就有“三回九轉”之說。這是男女雙方家庭就婚嫁一事在禮儀上的往來方式。待到信茶——書紙——頭道茶(亦稱頭書)——二道茶(允書)——三道茶(討庚書)——“催茶”——“發庚”等等“三回九轉”完了,這才延請八字先生根據雙方生辰八字定婚期。這些都是要經過臺面上的禮儀。
平時呢,細節就在平時。逢年過節,雙老誕辰(有爺爺奶奶的也同等)男方都得備好禮物去送節或拜壽。
端午節取草帽不屬于“三回九轉”范疇,最多只算整個婚姻過程中的花絮。訂了婚的男青年精心打扮一番,頭發梳洗的油光錚亮,新襯衫新褲子新鞋襪,背著豐厚的禮品——尋常的都是些糖包包面粑粑,當然鮮肉和粽子粑是少不了的——去女朋友家拜訪送節,以示對未來岳父岳母的尊重和孝敬。
端午節前夕,那未婚女青年就得到市場上去,精心選購一頂編制精美的草帽,放于家里。心上人來送節后,就把這一頂凝聚著深深情意的草帽送給他。這既是傳統,也包含著女青年關愛心上人,讓他在酷暑中躲過烈日的暴曬。
這個過程,鄉民們叫做“取草帽”。端午節的時候,鄉民們往往愛問訂婚的女青年“取草帽”的來沒有?其實就是打探男朋友來送節沒有!
在記憶里的那些年,端午節前夕用剛剛脫粒后的麥秸編制的草帽已經上市了,覺得這新草帽特別好銷,長大后才知道這其中緣由。
不過,這么些年過去,這些傳統習俗,似乎也在日漸消亡,真的怪可惜的。我國實行傳統節日放假已經好幾年了,然而,好多傳統習俗也不見起死回生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