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娟
一、課程標準解讀
課程標準對本框的基本要求如下:“闡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的主要經濟學原理主要有,按勞分配及基本內容、要求、必然性和意義;生產要素的種類;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意義以及我國實行這種分配制度的原因。
操作提示:由于本框題的內容本身理論性較強,比較枯燥,上課時不能就理論講理論,像劃書一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應該從生活中找大量鮮活離學生較近的例子,學生感受理解各種分配方式,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材分析
本框題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了第四課生產與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相關內容,同時也為下框題收入分配的公平及第八課財政與稅收的相關知識作鋪墊。
三、教材重難點判斷
1.教學重點
按勞分配的原因;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積極意義。
2.教學難點
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與意義。
確定的依據: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現階段的另一項經濟制度——分配制度。加上之前所學的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基本經濟制度),使學生初步認識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性質和特點,明確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全書內容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按勞分配的原因及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意義清楚后,有助于理解其是對基本經濟制度的反映,體現我國分配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
從現實生活來看,實行什么樣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順分配關系,是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能否充分發揮的大問題,是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大問題。都要求進一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體系,理順分配關系。高一學生的知識面相對較窄,對這種分配方式的理解有難度,并且學術界對于這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爭議。
四、學生分析
本框題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深的理論問題,但與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同時學生對于分配這一話題本身有很多困惑,比如說我國當前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設計為問題情境的主體。一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將深層的理論簡單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勞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勞分配的收入,同時結合具體實例說明我國實行這種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五、本節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回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推導出我國實行當前分配制度的原因。通過國有企業工人工資的比較,明確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比較按需分配所要的條件,平均主義的危害,按勞分配的積極意義,總結按勞分配的原因。創設情境,私營企業經營需要哪些經濟資源得出生產要素的含義,根據不同生產要素取得工資不同,分析“貢獻”的含義,從歷史看,純按勞分配和今天的分配制度進行比較,及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何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學會比較,通過比較知道規律總結。學會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到分配制度改革的合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明白勞動創造幸福,但是知識更為重要,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為未來打好基礎。
六、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八中是一個學習氛圍濃厚,進步意識強的教育機構,在八中的內部以及周圍,為了滿足我們物質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發展起來很多企業,新華書店、商之都、蜀王集團、安徽出版集團、萬達集團等等。這些企業的經濟效益都不錯。
思考:他們工人工資怎么樣?這與他們取得工資的方式即分配方式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
從學生的身邊實例出發,學生感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新課講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大力發展,這就決定了我們要不斷改革生產關系,改革我國的分配制度。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的分配制度都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
【視頻】
播放視頻《我國分配制度的改革進程》。
【板書】
1.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合作探究一:“走進合肥八中新華書店”:合肥八中新華書店兩名固有員工。工資高低不一。(備注:考勤率不一樣,業績不一樣?)
思考:兩人工資為什么會高低不一?這是什么分配方式?能不能加上“不勞不得”引出公有制經濟中的福利性收入和社會保障收入不是按勞分配取得的收入?
【學生】
學生集體思考作出回答: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不一樣。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按勞分配。
【設計意圖】
學生置身其中,引發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板書】
2.按勞分配的內容和要求
(1)適用范圍
(2)分配尺度
(3)分配對象
(4)分配標準
合作探究二:我國歷史上搞過平均主義,我們描繪的共產主義藍圖中還有按需分配。展示兩種代表性觀點。
觀點一:“我國GDP已位居世界第二,要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應實行按需分配。”
觀點二:“我國個人收入出現過分懸殊,要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應實行平均主義。”
引導:按需分配需要怎樣的條件?平均主義有什么危害?
【學生】
思考:“可不可以按需分配或者平均主義?為什么?”帶學生總結“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因”。
【設計意圖】
針對重點問題,結合歷史,學生結合課本,討論發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幫助學生抓住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板書】
3.按勞分配的原因
(1)必要性
(2)重要性
【合作探究三: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并設問:美心餐廳要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需要公開招聘一名店長和保潔人員若干名。
你作為總裁,你對應聘這兩個崗位的人各有什么要求?
1.競聘成功,取得收入,是哪一種分配方式?
2.除了吸納新成員,你覺得擴大經營范圍還需要投入哪些經濟資源?
3.作為老板,你在給他們發工資的時候,會有區別嗎?為什么?
4.鼓勵這些生產要素的流入有什么積極意義?
【學生】
學生根據在學校生活的經驗,引導學生去說。
【設計意圖】
選擇學生感受最深、最關注的例子,讓學生有話可說。這是本節課的第二處重點。承接前面的材料,設置自然的問題,讓學生自然生成對“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意義”。注重課堂的生成。
【板書設計】
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生產要素
2.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意義
難點強調一:得出結論:勞動收入不都是按勞分配所得。
觀點強調二:得出結論:按生產要素分配不只適用于非公有制經濟。
展示:我國GDP的增長。
展示歷史材料:“我國分配制度的沿革。”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新說法。
【設計意圖】
本框內容屬于生產關系的相關內容。和生產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經濟學最基礎和重要的知識點。基于此,由教師引領帶著學生進行理論的升華。勞動創造財富,只是更為重要,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為創造幸福的明天打好基礎。
梳理整節課的重點內容,以框架的形式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
有效的課堂小結是三維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
播放視頻:電影《中國合伙人》的片尾部分。
教師:他們的智慧和學識廣受敬仰,他們代表著“知識創造財富”的時代精神,他們的責任和貢獻惠及后代,他們推動著“民族經濟核心競爭力”的不斷進步。感謝那個時代,澎湃的波浪,心血的流淌,腳踏實地,一如既往;感謝這個時代,敏銳的眼光,堅定的方向,一步步攀登高峰,一點點積蓄力量,全力以赴,迎來引領風騷的時光。
【設計意圖】
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成功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以中國所有合伙人為例,大家共同感受改革的重大意義,改革的成功需要每一代人,每一位學生的努力!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