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智雄等
摘要
本文通過大量案例和最新數據資料,從發展現狀出發,研究我國綠色金融產品現階段的發展特點,并通過比較我國和發達國家綠色金融產品的區別與聯系,探析我國綠色金融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研究認為,現階段我國綠色金融產品主要由環保產業指數產品、環保節能融資產品和碳金融產品構成。其中:環保產業指數產品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空間較大;環保節能融資產品發展迅速、抵押授信方式多樣;新興的碳金融產品形式豐富、產品不斷創新升級。我國的綠色金融產品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進一步分析了國外發達國家的綠色金融產品發展狀況,按綠色金融產品的實施主體將其分為零售銀行、企業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和保險部門,并詳細闡述了每個部門開展的綠色金融產品。與國外發達國家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相比,我國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在產品類別、服務對象范圍、發展速度、融資規模等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發達國家在產品的針對性與多樣性、金融機構設計金融產品的自主性等方面對我國有諸多值得借鑒之處。本文認為綠色金融的發展關鍵在于產品的設計,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個人、家庭、企業、政府等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綠色金融產品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渠道。
關鍵詞綠色金融;綠色金融產品;環保產業指數產品;環保節能融資產品;碳金融產品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6-001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6.004
經濟“新常態”下,綠色金融是解決我國環境問題的重要抓手,也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為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我國在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來,該領域的相關研究也在不斷增加,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綠色金融概念、機制建設等。如易金平等闡述了綠色金融的概念、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1],李仁杰從市場角度出發,研究金融市場化對綠色金融供給、內涵等的影響[2],王彤宇從機制建設角度研究綠色金融問題[3],鄧翔對綠色金融進行了研究綜述[4],杜莉[5]、
王小江[6]、范少虹[7]、葛察忠等[8]分別
從國有銀行,政策執行力,法律制度,綠色金融政策與產品的視角研究
綠色金融問題。國外學者對綠色金融的概念與內涵、作用效果、規范政策、金融工具和評價等進行了研究。如Scholtens研究了綠色金融與市場的關系[9],Jeucken研究了綠色金融與金融業發展的關系[10]。目前從國內外對比的視角
對我國綠色金融產品的研究較少。
本文運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通過概述國內外綠色金融產品的主要構成,比較國內外的差異和共同點,進一步研究我國綠色金融產品存在的不足以及國外的發展經驗,為更好地豐富我國綠色金融產品、構建綠色金融產品分類體系提供政策建議。
1中國綠色金融產品發展現狀
1.1中國綠色金融產品構成類型多,領域寬廣
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產品構成體系并不統一。本文
將各大銀行推出的綠色金融產品歸納為環保產業指數產品、環保節能融資產品和碳金融產品三大類,如圖1所示。由于各類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階段、發展特征存在差異,各類產品的規模、服務對象等有所區別,進而使各類產品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也有所不同。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綠色金融產品的種類逐漸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涵蓋清潔能源、能效與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等不同的環保產業,涵蓋領域表現出不斷拓寬的特點。
1.2環保產業指數產品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空間較大
環保產業指數主要以股權指數為主,涉及內容與氣候
變化、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等相關。
證券市場中環保產業指數的開發,一方面有助于引導企業提高綠色資產配置比例;另一方面,環保產業指數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的環境影響、環境表現等綜合信息,是環保產業的重要標桿,為環保類項目的投資者提供了投資信號和風險預評。
國外發達國家此類產品發展較為成熟,如WilderHill清潔能源指數(ECO)、美國清潔科技指數(CTIUS)等。
我國的環保產業指數產品仍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空間較大。2007年,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與天津泰達有限公司聯合推出了國內第一只社會責任型指數——泰達環保指數。2008年,海通證券研究所連同蘇格蘭皇家銀行、荷蘭銀行、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共同推出海通環保指數。2010年,優點資本與北京環境交易所聯合推出了中國低碳指數。2012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了上證環保產業指數和中證環保產業指數等。
1.3環保節能融資產品發展迅速,抵押授信方式多樣
本文將環保節能融資產品分為清潔能源融資產品、能效與節能減排融資產品、環境污染治理融資產品、綠色信貸中間業務產品、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產品和排污權抵押授信產品等六類(見圖1)。前四類產品的抵押標的物以固定資產等實物為主,企業的貸款額度依賴于其實物資產、擔保能力等。而后兩類產品在抵押標的物的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將“未來收益權”、“排污權”等作為抵押標的物,有助于為污染減排資金匱乏、擔保資金不足的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環保產業項目融資仍以傳統的抵押授信方式為主。本文所指的傳統抵押授信方式主要指金融機構根據貸款企業的固定資產、股票等為其提供資金支持,采取該抵押授信方式的環保節能融資產品主要有四類,部分產品的開展情況見表1。一是清潔能源融資產品。此類產品涉及風能、水電、生物質能等項目,如2012年世界銀行為北京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擴大示范項目提供1.2億美元貸款。二是能效與節能減排融資產品。該產品起步較早、發展較快。2006年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IFC)合作,為我國46個節能減排項目提供9億元貸款,隨后浦發銀行、北京銀行等相繼推出了此類產品。三是環境污染治理融資產品。此產品的資金額度一般較大,主要涉及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領域。如2013年,興業銀行與平安保險合作,為株洲市湘江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提供融資金額12億元,用于湘江流域重金屬水環境治理項目。四是綠色信貸中間業務。國外金融機構為我國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由我國金融機構為客戶或項目提供融資方案、項目貸款和中間貸款。自2007年法國開發署(AFD)與中國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簽訂第一期綠色信貸中間業務以來,我國開展了多期綠色信貸中間業務,貸款額度從6 000萬歐元提升至1.2億歐元。2012年,在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4 200萬歐元的資金支持下,中信銀行也推出了首期綠色信貸中間業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