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雄標等



摘要資源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有重要地位,但在生產過程中易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在“兩型”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資源型企業必須要綠色發展。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資源型企業綠色行為及影響因素狀態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①總體而言,資源型企業有一定的綠色意識,比較重視生產過程控制、管理制度的規范,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環保制度的建設和執行還有待提高、員工綠色意識及相關技能有待增強、綠色技術創新的投入和產出明顯不足、環保專業人才缺失較為嚴重等。②資源型企業綠色行為與綠色認知、資源能力、合作預期、社會網絡呈顯著正相關,這些因素具體情況為:資源型企業對政府規制和公眾意識的變化趨勢及企業的社會責任有深刻的理解,但對綠色發展的必要性認識還存在不足;企業綠色發展中在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都感到不足,特別是資金不足將成為企業綠色發展的瓶頸;對影響企業綠色行為收益的各方合作的預期還比較正面,但這些占比還不高;企業與各類組織建立了較為廣泛的聯系,且關系較為穩定,但企業網絡主要體現為垂直型網絡。綠色認知不到位、資源能力的不足、合作預期不高、社會網絡結構較為單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源型企業綠色行為。因此,政府要根據資源型企業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針對性采取相關的政策措施,從而提高企業綠色認知,增強企業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資源型企業;綠色行為;現狀;影響因素;建議
中圖分類號F4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6-0005-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6.002
資源環境問題是國際社會關心的核心問題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綠色思想席卷全球, 國際社會開始以“綠色經濟”為目標對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結構進行調整,201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主題正是“綠色經濟”。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樣受資源環境的約束,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在此背景下,企業綠色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企業綠色行為指企業在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開展的相關活動。資源型企業是指主要以開發礦產資源為主,為社會提供礦產品以及初級產品的經濟實體,具體包括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其他采礦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產業的企業。資源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資源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卻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資源。據統計,2013年我國資源型企業工業固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分別為303 859萬t、3 825 945萬t、618 185萬t,分別占工業總量的97.1%、77.7%、92.4%[1];此外,有關統計表明,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大約30%,比發達國家要低20%;對共生、伴生礦綜合開發的只占1/3,綜合回采率不足20%[2]。因此,資源型企業的綠色行為更是受到社會的關注。
企業綠色行為影響因素很多,在政府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采取相關技術經濟政策的背景下,資源型企業的綠色行為現狀如何?影響因素狀態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怎樣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帶著這些問題,課題組在湖北、河南、寧夏、甘肅、內蒙等多地進行了資源型企業綠色行為調查。該調查研究可為企業綠色行為研究提供實證支持,也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指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調查方法及樣本
本調查問卷發放范圍覆蓋我國東中西部15個省份,主要集中在湖北、河南、浙江、寧夏、甘肅等地,面向這些地區資源型企業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發放,前后歷時8個月(2014.3-2014.11)。主要通過電子郵件及電話方式進行,共發放2 000份問卷,回收問卷230份,剔除無效問卷11份,最終得到有效問卷219份,有效回收率為10.95%。被調查對象所在企業規模類型,大、中、小型各占比例約為22.4%、36.5%、42.1%,企業類型分別為上市公司15.1%、國有及控股16.4%、民營企業67.1%、外商及中外合資1.4%,分布于9個行業,其中比重最高的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42.9%),其次是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0.1%)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8.2%) 等(見表1)。由此可見,從被調查對象所在企業的規模、類型、行業來看,本次調查結果對本研究主題而言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問卷主要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的形式,要求回答有關被調查企業的綠色行為及影響因素情況。測量項目主要是在理論研究、實地調查及案例研究基礎上設計的,2014年2月完成了對少數樣本的試調查,并在得到反饋意見后對問卷進行修改,形成最終調查問卷。在頻數統計中,選擇5和4表示肯定和好,選擇3表示一般,選擇1和2表示否定和差。
2我國資源型企業綠色行為現狀
2.1組織機構
資源型企業綠色發展首先體現在組織結構上是否有專門部門、專業人員開展企業的環保、資源節約及集約利用工作。調查發現,資源型企業中有68.9%的企業有專門分管環境工作的部門,60.3%的企業中環保部門有較高的地位,42.3%的企業環保部門具有環保專業人員。由此可見,大多數資源型企業在管理上還是比較重視環保、資源的節約和集約利用的。但同時問題也很明顯,還有31.1%企業沒有專門環保管理機構,57.7%的企業沒有環保專業人員,16.9%的企業環保部門在公司地位很低。從描述性統計量來看(見表2),均值都小于4,標準差都大于1,說明資源型企業環保組織保障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且總體上還有待加強。
2.2管理制度
資源型企業的綠色發展需要相應的制度來規范和保障。調查發現,資源型企業認為目前環境制度比較完善的73.1%、一般的占16.4%、不完善的10.5%;認為企業環保制度執行好有64%、一般的有21%、差的有14%;環境制度在企業戰略規劃中的優先程度高有66.2%、一般的有22.8%、低的有11%,可見,大多數資源型企業在環保制度建設、執行方面總體上還是比較好的,有少數企業仍需加強。從描述性統計量來看(見表2),企業環保制度比較完善,但環保制度的建設和執行還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