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春城
【摘 要】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且提問效果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劣。多年的教學體會,使筆者感到,要讓提問更有效,找準問題的設置點是關鍵。本文就這一觀點從“文章的關聯處”、“理解教材的關鍵處”、“認知矛盾的焦點處”和“貌淺義深之處”四個方面來加以闡述。
【關鍵詞】找準;設置點;提問;更有效
大文學家托爾斯泰在談到他的《復活》創作時說:“我的小說的每一個情節不是獨出心裁,就沒有存在的價值。”由此我不禁聯想到,我們課堂的提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精心設置問題,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如果問題設置不著邊際那就形如虛設,提問毫無效果;如果問題設置不到關要處,那就猶如隔靴搔癢,提問的效果也不大,所以找準問題的設置點是關鍵。那么問題應該設置在哪些,才能使提問更有效呢?
一、將問題設置在文章的關聯處,可引導學生把握全文
文章的關聯處是指在文章中起提綱挈領作用的地方。在此處設置問題能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或線索,從而迅捷把握全文內容。
如賀敬之的《回延安》,是首長篇敘事詩,雖然詩篇較長,有五部分之多,但全詩是按詩人回延安的經過以及思想感情的自然發展來敘事抒情的,所以我抓住詩篇的這一關聯處進行問題設置:“同學們,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她像母親一樣哺育過著名詩人賀敬之,分別十年后,他重新回到了母親延安的懷抱,激動地寫下了這首詩,并直接以“回延安”為題,那么全詩寫了他回延安哪些經過呢?”學生逐部分閱讀概括,很快理出全詩的寫作思路:初回延安——追憶延安——暢談延安——參觀延安——歌頌延安,從而使長詩的線索清晰可見,內容一目了然。
二、將問題設置在理解教材的關鍵處,可促進學生理解作品的主旨
理解教材的關鍵處是指那些對學生的思維有統領作用的地方,在此處設置問題就能促進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
如《孔乙己》這課中,有多處出現一個“笑”字,這個“笑”字實際上就是作者精心構思的“文眼”。抓住這個“笑”字設疑提問,就可以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發掘文中所蘊含的主旨。所以我圍繞這個“笑”字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孔乙己一出場,就有一字伴隨著他,這個字誰知道?”“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孔乙己的可笑之處?”“周圍的人為什么都譏笑孔乙己,這反映了一個什么問題?”“孔乙己在譏笑中悲慘死去,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什么?”“我們讀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來,心中還有隱隱作痛的感覺,這是為什么?”這些問題,處處在點子上,個個都能激起了思維的波瀾,引起學生的熱烈討論和爭論,“笑”字的問題研究透了,學生對課文主旨也就理解透徹了。
三、將問題設置在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處,可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
所謂認知矛盾的焦點處就是指學生在認知最困惑的地方,在這里設置提問,最容易引起學生積極思維和興趣,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有學生在預習中試圖歸納這一課的主題思想時感到困難,因為前部分是寫作者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而后部分則寫作者在“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意在批判束縛兒童身心的封建教育制度。我了解這一難點后,即在學生這一認知矛盾的焦點處設置問題:“‘百草園的部分與‘三味書屋部分的主旨矛盾嗎?”讓學生展開討論。開始有許多學生也持相同觀點,討論后又有學生認為是用第二部分“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來反襯“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雖然他們對第二部分的主旨看法一樣,但提出寫作方法“反襯說”卻有新意,所以我充分給予了肯定,在此基礎上,我再啟發學生這篇課文是出自于作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是在輾轉流徙時為排除生活的苦悶而回憶寫的這些舊時美好的生活。學生根據這一感情基調再次研討,大家發現其實前后兩部分在敘述格調上是前后一致、渾然一起的——作者別了快樂的“百草園”,又懷著好奇心來到了一個新天地“三味書屋”,并感到讀書生活的快樂:讀書時“總是微笑起來”,頭是“仰起”——“搖著”——“拗過去”;下課時到后花園戲耍;課堂上偷玩紙盔甲,畫畫……所以同樣也是回憶“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快樂。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突破了學習難點,而且深入了對課文主題思想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將問題設置在“貌淺義深”之處,可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所謂“貌淺義深”之處就是指文章中語句表面上看似非常淺顯,實質上卻包含著深刻的含義。而我們許多學生在閱讀時思維恰恰多停留在淺表層面,不注意深入體會深蘊其中的含義。我們在此處設置問題,可以觸發學生思維,由表及里閱讀體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如教學《甜甜的泥土》一課,我眼看學生課文閱讀鑒賞就要過去了,學生對文中一些蘊藏內含的句子看不出來,尤其是課文結尾描寫——“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絲絲的”,學生在鑒賞時只是認為“那泥土,甜絲絲的”是小亮埋藏在里面的糖融化的原故,并為小亮嘗到這那甜絲絲的泥土而高興。于是我將問題設置在這“貌淺義深”之處,反問學生:“‘那泥土,甜絲絲的僅僅是小亮埋藏在里面的糖融化的原故嗎?”真是一石激起萬層浪,學生間議論開了,一會兒就有個小組的學生驚奇地發現:這“甜甜的泥土”還蘊含著:“過去的媽媽”對兒子王小亮的至情至愛,滋潤著小亮傷痛的心田;學校老師、同學以及傳達室老頭對王小亮的愛,這些愛猶如土地一樣的廣博。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對課文含義深刻句子的深入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筆者僅是從理解教材的角度談提問的設置點的。我們的提問點還可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的角度來設置,從而有效地促進每個層次的學生智能水平的提高;我們也可將提問的點設置在新的學習方式各個環節之中,促使學生積極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三個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同步發展。一句話,只要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高效處,就是提問的最佳設置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