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良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必修(Ⅱ)的內容標準中,要求列舉“斯大林模式”(以下簡稱“模式”)的主要表現,并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而在四種版本的現行新課程歷史教材中,對“模式”的介紹也不盡相同。
比如,人教版教材(以下簡稱人教版)和岳麓版教材(以下簡稱岳麓版)在對“模式”的介紹時就存在著如下差異:首先,兩個版本對“模式”定位不同。人教版在第七單元第二課的標題就用了《“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并且在課文開始的引言部分“探究的主要問題”中就明確列出了要求探究“模式”形成的原因、表現和評價等方面。在“重要概念”中也列出了“斯大林模式”,從這當中突顯出“模式”在本課和本版教材中的地位。而岳麓版只將“模式”的介紹放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一課內,“斯大林時期的經濟”的一個子目中,這很顯然大大弱化了“模式”在教材和歷史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其次,兩個版本對“模式”主體內容的介紹不同。人教版對“模式”的介紹,從其確立與形成原因、功績、弊端等,進行了比較詳盡的闡釋。而且其表述理論性強,學生理解比較困難。而岳麓版的介紹,內容簡潔,并使用了數據和弟聶伯河發電站的圖片,使學生對“模式”建立初期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有了形象生動的認識。但該版本對“模式”出現的原因、確立的過程沒有涉及,似乎不利于學生的完整把握。 再次,兩個版本對“模式”探究點的設置也有較大區別。人教版在“探究學習總結”中不但要求學生依據課文內容去總結“模式”在經濟方面的功績和弊端,而且還設置了開放性題目,即針對史學界對“模式”“功大于過”和“過大于功”的兩種不同觀點,展開評述。這是符合新課程的理念中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培養比較、概括和闡釋能力的,同時也能體現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而岳麓版則設置了“知識鏈接”,介紹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影響,在“閱讀與思考”中通過鄧小平的“關于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的論斷,去分析“模式”的根本問題所在,側重于對“模式”的理性思考,這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逐步提升,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由于各地師生所用教材的版本不同,這就給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以下筆者擬圍繞“模式”及由其派生出的一系列問題作一簡要的分析。
一、“模式”的含義
所謂“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確立,同時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它在經濟方面的特點是:是一個以國家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強制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于指令性計劃之下;經濟所有制結構單一化;它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貨幣關系,重視發展重工業,輕視輕工業和農業,是一種準軍事制的國民經濟體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領導機構;黨政不分,黨領導甚至包辦一切;忽視民主法制,干部對上級負責,領導終身任職,基本不受群眾監督,權力越來越集中于個人手中,最后形成個人高度集權的體制和制度。
二、“模式”形成的原因
1.客觀原因:
(1)俄國專制主義歷史傳統。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在俄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專制君主沙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歷經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政權,但是這種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根深蒂固,影響廣泛而深遠。因此,專制主義意識形態不可能因為社會制度轉入了社會主義社會而很快自動消失。
(2)黨內的政治斗爭。“長期的黨內斗爭是斯大林時期蘇聯高度集中政治體制形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注:畢克、周必文:《略談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體制》,載《社會主義研究》(華中師院),1985年第1期。)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蘇聯黨內斗爭接連不斷,有時還顯得十分激烈。列寧時期,黨內民主生活還比較正常。但到了斯大林時期,政治斗爭往往通過組織力量爭取多數,對持不同政見者動輒采用高壓手段,甚至混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最后斯大林才得以把權力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領導機構,從此決策大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
(3)落后的經濟文化。沙皇俄國不僅具有專制主義歷史傳統,還是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小農經濟占優勢,十月革命前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2%,十年后還占80%。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蘇聯工業總產值也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農業國。30年代,蘇聯雖然實現了工業化,但它只追求產量和產值,忽視質量和效益,仍然是一種落后的粗放型經濟。經濟落后,必然帶來文化的落后,而“經濟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權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引自:林治華:《蘇聯中央集權制的歷史考察》,載《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年第1期。)落后的經濟文化也正是這種這種體制存在的溫床。
(4)國際環境的影響。蘇維埃政權誕生不久,就遭到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進攻,加之國內經濟文化落后,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強制政策,調動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財力,發展與國防相關的工業,這一政策保證了蘇俄贏得了國內戰爭和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的勝利,但同時它也不可避免地使蘇俄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暫時偏離了民主的方向。然而這一高度集中的體制卻被斯大林長期固定下來并法制化。二戰的嚴酷更強化了這種體制的非民主傾向,蘇聯黨和國家的一切決策由斯大林最終決定,并成為一種慣例。
(5)社會主義道路的首創性。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在處于帝國主義外部包圍的情況下,如何讓社會主義生根發芽,應該說是擺在蘇聯人民面前的首要問題。因此作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只能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去尋找依據,或者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摸索前進,再加上沙俄時代留給蘇俄的那些富于特色的“遺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即“斯大林模式”也就不足為奇了。
2.主觀原因:
(1)斯大林個人因素。斯大林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不同,他是一個帶有不少俄羅斯農民意識的馬克思主義者。較少接觸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當時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包括政治生活也很陌生。斯大林文化水平不高,又有一些行會手工業者的習氣,深受皇權主義思想影響。他性格粗暴,權力欲極強,固執己見,面對嚴酷的國際局勢和復雜的國內矛盾,多疑的性格又往往使他采用極端手段清除異己,壓制不同意見,以維護其權力。
(2)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理論成果的指導。在二、三十年代及其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斯大林曾多次強調,“階級的消滅,不是通過階級斗爭消滅的道路,而是經過階級斗爭加強的道路達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強國家政權,才能徹底鏟除垂死階級的殘余”。(轉引自畢克、周必文:《略談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體制》,載《社會主義研究》(華中師院),1985年第一期)而當時的蘇聯,絕大多數理論家也遠未擺脫傳統的教條主義束縛,把社會主義看成是一個沒有商品貨幣關系和實行產品直接分配的社會。因此在這些錯誤理論的指導下,斯大林和蘇共中央也就必然會無限制地強化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這些也就成為“模式”形成的理論依據。
三、對“模式”的評價
1.積極方面:政治上:首先,在“模式”中,有關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內容必須肯定。它包括堅持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建立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等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符合生產力性質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次,它也為后來其他國家的無產階級建立和鞏固政權提供了借鑒,為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特別是在二戰后初期,對歐亞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參照,在這些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再次,依托這種體制,前蘇聯形成了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不但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取得了勝利,成為聯合國發起國之一,而且以其為核心建立起地跨歐亞的“社會主義陣營”,并發展成為冷戰時期唯一與美國相抗衡的超級大國。
經濟上:首先,該“模式”使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其工業產值及其在世界工業中的比重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躍居世界前列,使十月革命前的一個落后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工業強國。其次,建立了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特別是在重型工業和國防軍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領先世界的核技術、航天技術,使蘇聯一度躋身世界科技先進國家行列。
2.缺點與弊端:政治上:高度集中的體制,使黨、政、軍和經濟大權集中于黨的最高領導機構,事實上集中于斯大林等最高領導人個人之手;干部自上而下的委派制和領導干部實際的終身制,未能妥善解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未形成民主的決策和監督機制,從而形成了對斯大林的迷信與崇拜,助長了黨的最高領導人的個人專斷習氣。
經濟上:首先,它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根據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水平適時調整生產關系,忽視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發展。其次,它脫離經濟發展的集約化、一體化趨勢,不按經濟規律辦事,長期執行指令性計劃,樣樣管,統統包,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結構的復雜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提高和蘇聯經濟的發展。再次,它從農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視農、輕、重按比例協調發展,進而影響到輕工業生產和消費品的供應。第四,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蘇聯領導人,強行把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這些,都給后來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
理論上:“模式”關于資本主義必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理論,以及輸出革命的錯誤做法,導致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長期緊張與對立,從而加劇了國際關系的復雜多變和國際局勢的動蕩。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蘇聯領導人,將該“模式”看成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唯一理論模型,極力阻撓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這同樣也為蘇東劇變的悲劇多少埋下了禍根。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概念、成因、特點、影響等都有了比較完整準確的認識。那么,只有根據課程性質確定教學目標,按課程標準來處理教材,按新課程的理念來進行教學的整體設計。我們才能在新課程歷史教學實踐中,把握主動權,在處理各種版本教材時,游刃有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