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志強
(東北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交通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作用機制研究
邊志強
(東北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野一帶一路冶規劃的提出使得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再次成為我國投資的重點。作為社會發展的先行資本,交通基礎設施能夠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進而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本文分析了交通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作用機制,并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一些建議。
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生產率;作用機制
2013年中國先后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以加強與中亞國家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需要以交通基礎設施作為突破,優先部署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鐵路、公路等項目”。為什么要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口?這是因為交通基礎設施具有正的外部性,能夠顯著地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從而促進地區經濟增長。
鄭玉歆(1999)指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既包括非體現的技術進步,也應該包括體現的技術進步。同時由于現實經濟中并不是每一個經濟體對技術都能夠充分有效利用,大部分經濟體的實際生產效率與其潛在的能達到的最優生產效率總是存在一些差距,即存在技術無效率,因此,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內涵不僅包括技術進步,還應該包括技術效率。綜上,本文給出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內涵為:①生產和運營成本降低;②學習先進的組織管理形式,掌握利用現有技術知識;③要素配置得到優化;④市場規模擴大,分工與專業化水平提高;⑤國際研發資本溢出;⑥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投入品。
2.1降低企業生產和運營成本
交通基礎設施像“潤滑劑”一樣減少了生產中的摩擦,如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使得工人上下班及出行更加便利;良好的交通運輸狀況可以降低企業的運輸成本,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障企業有形資產(如汽車)的耐用性,減少企業維護成本、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資產故障發生率以及延長使用壽命,從而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此外,運輸狀況良好還降低了產品在運輸途中的破損率,間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2.2有助于企業學習先進的組織管理形式,掌握和利用現有技術知識
交通基礎設施能夠促進人力資本和信息的交流,有助于企業能夠更加快速和直接地獲取其他企業和地區的先進組織管理和激勵機制,以及掌握技術知識和信息。先進的企業組織管理和激勵機制以及技術知識往往產生于空間中的某一點,由于空間和距離的限制,現實經濟中任何信息的流動并不是無摩擦的和瞬時的。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使得企業快速和直接地獲取其他企業和地區包括先進組織管理和激勵機制,以及其他技術知識在內的相關信息,提高企業的技術效率。
2.3優化要素配置
新古典經濟模型假定經濟要素的流動表現為無摩擦的瞬時運動,現實經濟中經濟要素流動顯然是需要成本的,運輸成本便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對要素的流動起到了降低摩擦的作用,促使經濟要素由原有的配置狀態向最優配置狀態的均衡點靠近。
2.4擴大市場規模,深化分工與專業化
交通基礎設施對深化分工和專業化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斯密指出各種產業分工的改進都始于沿河沿海一帶,原因在于分工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在陸運不發達的情況下,便利的水運交通無疑擴大了市場規模,能夠促進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如果運輸成本和要素、信息流動成本過高,相應的經濟活動就只能在小范圍內發生甚至就不會發生,分工和專業化就無法進行。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節約了要素和信息的流動成本,促進了要素和信息的地區間流動,提升了人們克服空間障礙的能力,促使各種經濟活動能夠持續擴張和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為不同地區的生產要素、信息和商品之間的流動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有助于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2.5有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促進國際研發資本溢出
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能夠吸引FDI流入,并提高對FDI資本的技術吸收能力。FDI的區位選擇本質上是一個企業選址問題。大部分研究認為影響FDI區位選擇的因素包括: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和人力資本。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通過作用于企業和消費者的經濟活動和區位選擇而擴大市場規模,市場規模擴大又會深化分工和專業化,分工和專業化增加了地區的知識存量,吸引人力資本流入;同時,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帶來的運輸成本和知識信息擴散成本的下降也方便了人力資本的區域間流動。因此,擁有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能夠吸引FDI流入,進而促進國際研發資本溢出。
2.6促進先進生產設備和投入品的應用
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有助于企業使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中間投入品。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能夠增加進口貿易,其中就包括可以較便宜地購買本國稀缺的生產設備以及進口外國先進的中間投入品,并將其投入到生產中,帶動國內的技術進步。
3.1引入社會私人投資,增加交通基礎設施融資渠道,繼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
目前,我國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支出,只有很少部分的公路設施由私人投資建設,相對來說對私人投資開放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及領域還比較窄。為了增加融資渠道,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引入私人資本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放寬私人資本進入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準入機制,增加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來源,做到資本有效配置,減輕政府部門的債務負擔,從而更有效地發揮交通基礎設施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作用。
3.2提高交通基礎設施質量,加快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布局
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經過30多年的投資建設,“攤大餅”式的規模增長越來越受到環境制約和土地供給限制,在一些地區的發展已經遇到瓶頸。交通基礎設施的優化升級對于其擺脫環境約束、改善粗放型增長具有顯著作用,同時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應該繼續提高交通基礎設施質量,加快完善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布局,特別是重點進行人口密集地區城際客運專線建設,增加交通基礎設施運輸量和承載力。
3.3注重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區域公平性,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
對于多數的中西部地區來說,單純依靠政府自身財力遠遠解決不了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的問題,必須依靠中央財政和政策的扶持。因此,必須加快制定對中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傾斜的政策,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偏向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經濟落后地區,幫助它們改善交通基礎設施狀況,從而有利于中西部地區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地區競爭優勢,吸引生產要素流入,增加外商直接投資,進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主要參考文獻
[1]范九利,白暴力.基礎設施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地區差異研究[J].人文地理,2004(2):35-38.
[2]劉秉鐮,武鵬,劉玉海.交通基礎設施與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基于省域數據的空間面板計量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0(3):54-64.
[3]鄭玉歆.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及經濟增長方式的“階段性”規律[J].經濟研究,1999(5):55-60.
[4]周浩,鄭筱婷.交通基礎設施質量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鐵路提速的證據[J].世界經濟,2012(1):78-97.
10.3969/j.issn.1673-0194.2015.11.091
F512.3
A
1673-0194(2015)11-0154-02
2015-04-07
邊志強(1987-),男,山東鄒城人,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