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博,薛偉蓮
(遼寧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數字出版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等高新技術基礎上,融合傳統出版內容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出版產業。數字化出版是在出版的整個過程中,將所有的信息都以統一的二進制代碼的數字化形式存儲于光盤、磁盤等介質中,信息的處理與傳遞則借助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進行[1],它強調內容的數字化、生產模式和運作流程的數字化、傳播載體的數字化和閱讀消費、學習形態的數字化。
隨著互聯網和3G、4G無線網絡的快速發展,讀者閱讀和獲取信息的習慣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這使得數字出版浪潮在全球范圍內風起云涌。
數字出版產業迅猛發展,處于發展上升期,尤其是現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各種媒體的界限模糊,不同的出版媒體正在走向融合[2]。原有的紙質出版以文字為主,現在的數字出版是把聲音、圖像、文字融為一體,使平面出版走向立體化。數字出版的出現使得無聲的出版界變成有聲的世界,從寂靜走上喧嘩,數字出版把圖書、報紙、期刊等紙質媒體,電影、電視等形像媒體,廣播等音頻媒體在一個虛擬的平臺上獲得統一。
內容加工走向深入,由簡單“比特化”轉向定制化和多終端開發。數字出版內容產品不足一直是近年來困擾數字出版發展的核心問題,傳統出版單位雖然擁有大量的內容資源,但能轉化為數字產品、適合數字終端呈現、帶來收益的內容卻不多。傳統內容資源的數字化可使用率偏低,原因在于傳統出版社對新媒體的特性認識不足,對新媒體的用戶需求把握不夠,提供的內容在選擇與加工制作上與市場需求存在很大偏差。2011年,國內數字出版內容提供商根據渠道及終端特性,進行了多平臺應用與多終端的內容開發,使一種內容得以在紙書、電子書閱讀器、PC、平板電腦、手機上立體呈現。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定了一系列行動計劃,將知識產權保護包括數字版權保護工作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治理的“劍網行動”成果顯著,國家版權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發布,對臨時復制、網絡傳播權、著作權延伸集體管理等制度做了新的修正,使修正后的法案更加適應數字出版與網絡技術發展的需要。
電子出版產業蓬勃發展,數字出版市場上不斷涌現出新興的產業,4G手機視頻、4G網絡、4G電視等等,數字出版單位大力發展互聯網業務、手機信息出版業務、多媒體聯合等。近年來,手機已逐漸成為人們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閱讀終端,用手機收看電視、上網、讀報紙、讀書非常普遍,為數眾多的手機用戶為手機出版物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手機出版是增長最快的數字出版行業。
目前,數字出版的產業形態經過多年的探索已經逐漸清晰,數字出版企業結合自身優勢,找到了適合企業特點的數字出版模式。如中國移動的手機報、商務印書館的在線工具書和清華同方、萬方數據的專業學術期刊數據庫等。
數字出版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指導與推動,2011年新聞出版總署通過“以政策法規建設明確發展要求,加強產業管理與導向探索”、“以工作會議集中解決問題,推動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工程項目確定產業重點,促進產業進一步融合”、“以加快標準體系建設確立產業規范,力求實現產業有序發展”、“以加強基地建設發揮帶動輻射作用,實現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這些行動與舉措彰顯了政府主管部門對數字出版產業的關注與關切,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數字出版的快速發展。
我國的數字出版還處在初級階段,整體實力還不夠強。目前發達國家仍處于強勢階段,我國數字出版產品的“走出去”戰略相對于傳統出版的物質產品而言,“走出去”的難度要大得多,不僅僅是語言的障礙,而且面臨的是國際數字出版的競爭排擠。盡管我國政府鼓勵、支持有實力的數字出版企業向海外發展,但是總體上收效不大,這也充分說明我國數字出版的國際化戰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外數字出版起步較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
國外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傳統的大型出版集團以其在內容方面的競爭優勢。在由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過程中,傳統的出版單位依舊占據著統治地位,而內容依然是其核心競爭力,技術則成為了次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形成順暢的產業鏈,并可在短期內迅速擴大產業規模,商業運作也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國外的出版集團一般歷史比較久遠,規模比較大,有著非常深厚的內容資源積累,在某個或某幾個專業領域內占據壟斷地位或者明顯的優勢[3]。通過技術轉換,這些資源可以很快成為數據庫產品,并可以滿足數字網絡媒體的海量要求。
國外大型出版集團一般都是圖書與期刊兼營的,都有上百種甚至上千種的學術類期刊,例如施普林格出版社2006年就出版了1 250種期刊[4]。這些期刊的學術研究價值高,更新速度快,比較適合數字化出版與網絡化傳播,而且其數據庫建設與管理也比較容易,運營模式也相對簡單,可以較快地產生商業回報。所以,在這部分資源的帶動下,國外出版商較為容易地解決了資源來源與更新的問題,也較快地度過了產業發展的導入期。
數字出版業務最為核心的工作就是資源的積累與整合,缺乏海量內容資源的支撐,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帶來的便捷性就無法實現。國外出版市場競爭充分,產業集中度較高,市場份額基本被領先的幾大出版集團瓜分[5],而且產業的資本流動也是不受限制的,出版公司之間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并購等多種手段以實現資源的重新整合。這樣一來,通過資本層面的整合,國外出版商快速實現了內容資源按專業領域、市場細分等的整合與集中。通過采取上述手段也可以實現內容公司與技術公司等產業鏈之間不同主體的整合,將內容與技術等各自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從而實現了產業發展所需資源配置的最優。
近幾年來遼寧數字出版業迅猛發展,數字化給傳統出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2011年以來,遼寧出版集團以互聯網為平臺,通過圖書、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對出版內容資源進行全方位的開發利用,其旗下的遼寧美術出版社也抓住時機,與魯迅美術學院、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組建科研攻關團隊,通過裝備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專業制作軟件,建立產、學、研一體的數字出版產業基地,實現從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
2012年,遼寧將大力拓展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積極爭取新聞出版總署大力支持的前提下,按照“一個基地、多個園區”的方式組織建設遼寧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由新聞出版總署和遼寧省政府共同領導,省新聞出版局具體組織實施,沈陽、大連、營口、丹東、盤錦等市政府和相關產業園區、重點企業共同推進,打造包括數字出版、數字印刷、版權創意等產業在內的完整的數字傳媒產業鏈,力爭今年實現產值150億元,到“十二五”末形成年產值350億元以上,具有區域輻射力和全國影響力的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
遼寧省也將繼續做強傳統出版產業,提高產業聚集度。以新組建的遼寧北方報業傳媒公司為平臺,推進遼報集團所屬報刊及中部城市群晚報資源整合,打造綜合性大型國有報刊傳媒集團,并率先成為采編和經營業務整體上市的報刊傳媒企業。
由遼寧美術出版業主導的“大耳娃”數碼出版工程正式推出,標志著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實施業態創新和產業鏈延伸邁出關鍵一步,推進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轉型升級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大耳娃智趣學習寶典》的推出,不僅開創了數碼產品開發之先河,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更形成具備國際領先性的知識產權,奠定了學前教育模塊數字化出版產業的國內領先地位。
遼寧省的圖書數字產業也在不斷發展,遼寧省圖書館開展數字閱讀體驗活動,向讀者提供數字閱讀器,讓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享受圖書館的數字資源與服務,將“個人圖書館”帶在身邊,體驗行走中的移動閱讀樂趣。手持閱讀器是一種便攜式的手持電子設備,專為閱讀電子書設計,具有大屏幕的液晶顯示器,內置芯片,可以方便地下載電子書。讀者只需在省圖辦證處辦理數字閱讀器的借閱證,就可在電子閱覽室非書資料借閱處和少兒圖書借閱處辦理數字閱讀器借閱手續,即可擁有個人小型“掌上圖書館”。
盡管數字出版產業繁榮發展,但無法忽視的是,我省數字出版產業的成長期與機遇期似乎顯得極為有限,業界對數字出版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遼寧省的數字出版業還處于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還存在著數字版權保護不成熟,沒有統一的產業技術標準,產業鏈之間缺少深度合作等問題。數字出版企業海量作品版權授權難、作者和出版社收益保障難、數字版權維權難,數字版權歸屬模糊。數字版權內容資源分散,數字資源平臺重復建設,缺乏國家級統一的數字出版資源平臺和數字版權內容交易平臺,缺乏數字出版的相關技術標準和內容標準,尤其是數字版權保護市場規范,盜版網站屢禁不止,有關著作權法律法規亟待完善,數字出版企業的版權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建設亟待加強,版權行政管理機關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部門對網絡侵權盜版的打擊力度亟待加強。
基于遼寧數字出版產業現狀,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數字出版產業建設。
(1)出版社應該提高對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前景的認識,加強對數字出版產業商業模式的了解,提高談判和經營能力,制定數字出版發展戰略。與此同時,規范圖書出版合同,與作者建立公平、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保證作者的數字版權收益。
(2)數字出版商、平臺和運營商要有版權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要遵循先授權后使用的版權保護基本原則,讓創作、生產數字內容的著作權人受到合理尊重,得到合理回報和有效保護。
(3)在利益分配上,數字出版商、平臺和運營商要充分考慮著作權人的收益,不能讓著作權人只付出、沒回報,要構建和諧公平、平等互利的數字出版產業鏈。
(4)順應產業發展需要,創新數字版權授權模式。由于面對數字出版商,個人或者中小出版社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很難實現平等談判,而且傳統出版社在數字出版方面基本都是各自為戰,很難形成合縱連橫的格局,所以加強與集體管理組織合作,在推廣作品和維護自身權益方面擰成一股繩,不僅能提高作品傳播效率、速度和廣度,而且還可以大大降低維權成本。
(5)建立國家級數字版權資源平臺和交易平臺,建立數字出版產品“走出去”的平臺。平臺應該承載數字版權內容數據庫建設、著作權登記與查詢、著作權交易管理與備案等功能,應該與現有的版權登記機構、版權集體管理機構、出版行業協會等建立緊密的業務聯系。
(6)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數字出版的監管和指導。數字出版涉及20幾個部委,其中工信、公安、文化等部門比較強勢,協調難度可見一斑。
(7)盡快完善著作權相關立法,出臺相關政策。《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都需要適應社會、權利人和產業發展的需要,需與時俱進,及時修訂。法定賠償額也應該與時俱進,提高到足以打擊和震懾網絡侵權盜版的標準。
(8)加快對跨界人才的培養。數字出版產業是將傳統出版業和新興技術完美結合的朝陽產業,非常需要熟悉版權交易和市場運作、精通信息技術的跨界人才,同時應該加強這類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數字出版業的變革期已經到來,在這個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抓住機遇,把傳統出版的資源優勢和數字出版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并加快與國際數字出版企業進行合作,借鑒國外數字化產業發展的寶貴經驗,使我國數字出版業有一個更好、更全面的發展空間。
[1]張立.數字出版的相關概念比較與分析[J].中國出版,2006(12):14-15.
[2]劉成勇.定義數字出版[J].科技與出版,2007(12):6.
[3]顏彥.2008 數字出版實現跨越[N].出版商務周報,2008-10-26.
[4]郝振省.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5]Boris Kachka.The End[N].New York Magazine,200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