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岳 振
新常態再塑新形象
——從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看貴州經濟的增速與動力
文丨本刊記者 岳 振
立足貴州正處于后發趕超、全面小康重要階段這個基本省情,新常態下的貴州經濟,有兩個關鍵特征,一是確保增長要適當快、不失速,二是保持動力、活力不衰退。
以增長減速、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為主要特征的趨勢性變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粗放發展方式支撐的高速增長舊常態不可逆回。新常態包含著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反思,以及在經濟預期中的憂患意識。其所蘊含的政策建議是,摒棄許多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傳統觀念、措施,發展策略更能體現市場規律、符合人類長遠利益。
2014年12月召開的貴州省經濟工作會議,就如何適應新常態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勾勒了貴州經濟新景象。對貴州來講,發展還是主要任務。立足貴州正處于后發趕超、全面小康重要階段這個基本省情來認識新常態下的貴州經濟,有兩個關鍵特征,一是確保增長要適當快、不失速,二是保持動力、活力不衰竭。
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常態下,快速、高效發展,信心很關鍵。貴州省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是發展信心帶來的成績,同時也為繼續更好更快發展提供支撐。增強信心的一個前提,是對貴州經濟發展實際的充分、正確認識,不盲目樂觀也不消極怠慢。
根據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的判斷,貴州經濟發展實際可從兩個方面看,一是“總量邁上臺階、增速平穩較快、位次持續靠前”,二是“經濟下行壓力大,投資增長、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財政收入放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任務繁重”。根據這個判斷,觀察貴州經濟趨勢,可以選擇兩個視角。
第一是從表象與實質角度看發展態勢。表象上,貴州經濟的困難不少,比如宏觀經濟下行帶給貴州趕超壓力大、投資增長任務重、基層政府為保證發展速度導致負債嚴重以及市場活力欠缺、創新不足、人才匱乏等等;從發展的內部實質上看,貴州經濟也在發生許多積極的變化,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發展動力、發展質量都正在朝著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方向邁進,特別是“兩條底線”的發展思維,為貴州經濟增長從觀念與方式上樹立了正確導向。
在“慢”下來的宏觀經濟形勢下,貴州強調的還是要“快”,也即“確保經濟不失速”,這里有制度建設、科技創新、新興產業等動力支撐;同時,把“杜絕在生態環境上欠新賬”以及多還生態“舊賬”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高度,綠色發展已是貴州新常態。
從發展方式的變化來看,注重效率提升、生態保護、走多元化產業道路的理念與具體措施,在貴州已被干部群眾熟知,比如園區建設的集中化、便捷化以及功能定位的精準化,都有效率、效益和環保的考慮;從結構調整方面看,更加注重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的平衡協調發展,保稅區建設、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為補齊出口短板開鑿了渠道,產業結構調整更加注重“新”這個要素,以大數據產業為重點的電子信息業、大健康醫藥產業、以文化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的現代高效農業、新型建筑業和建材產業,這“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是貴州跨越發展的新希望所在。
第二是從穩定與突破角度看政策重點。2014年,穩中求進是經濟工作總基調。國家層面,穩是經濟發展的重心。貴州的情況也一樣,克服內外部不利因素,保持經濟增長的相對較快速度,各項政策的總體目標是維持經濟不減速、不下滑,是為貴州的“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以及“運行平穩”等是2014年貴州經濟的特征。
進入2015年,“穩”依然重要,但可能應更加偏重“進”,其原因是,全面深化改革進入關鍵之年,各項改革需要取得實質性突破,要看改革開放、法治民生等有多大新進展,貴州經濟總量的“萬億目標”能否在“十二五”末期實現,要看2015年“進”了多少。
新常態下,各領域的大變革是大勢所趨。成功的改革,就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在貴州,行政審批、價格機制、企業體制以及政府考核等,都有較大的改革動作,并將繼續深化各領域改革,為釋放市場活力打下長足基礎。

以大數據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產業是貴州“五大新興產業”之一,其目標是加快數據中心建設并投入運營,謀劃建設全國大數據產業示范基地。凱里貴州中科漢天下物聯網科教產業園,總投資11億元,致力于物聯網核心技術研發及解決方案研究。圖為園區互動體驗區一角。(本刊記者 傅泊霖/攝)
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對“穩”和“進”的內涵有明確闡述。“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經濟發展目標”,“有的地區可以高一些,有的地區可以低一些”,對發展速度的考評,不搞“一刀切”。
參加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的政界、企業界人士,對新常態下貴州經濟工作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進行了熱烈討論,大數據產業、大健康醫藥產業、旅游業等是與會人士熱議話題。事關“風險與機遇”的產能過剩、市場主體活力、政府債務和開放新格局等也是與會人士討論較為集中的議題。
企業界人士對產能過剩以及市場監管效率表示關注,認為在煤炭、水泥等傳統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這說明投資方向與效率需要改變與提升;如果對低端產能的重復建設不加以控制,新興產業就起不來;對企業的監管也需要規范,不能“選擇性監管”,使本該被嚴格監督的企業反而不受約束。需要為企業解困,減輕企業負擔。
政府債務需要重點關注。地方債有不容忽視的嚴峻風險。與會人士認為,政府負債要在可控范圍內,對負債形成的資產質量要有評估辦法,探索建立政府性基金等方式化解債務問題;貴州需要研究新的投資方式,一些重大基礎項目的投資,從以政府平臺投資為主,轉變為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并重。
激活微觀市場主體與民間資金活力也是企業界人士關心的重點。目前,貴州“投資主體還不活躍,投資環境還需改善”,需要重視推動民間投資,拓展民間投資渠道,引導城鄉居民投資愿望;“重視土地和農民”,吸引社會資金投資農業上游產業,使農民愿意回到土地上耕耘;建議借鑒眾籌模式,把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具體化,積聚資源、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在一些公共性質的項目上,采取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合作),引進社會資本。
“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給貴州帶來的新機遇,為“西南腹地”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新契機。“一帶一路”為貴州“打開了南北兩扇大門”,長江經濟帶為貴州享受國家區域政策及“黃金水道”發展紅利帶來契機,與東部地區產業、資金、技術和市場進行有效“嫁接”,實現資源的互補互動,特別是對貴州亟需提高的招商引資規模和水平而言,更是機會難得。
上述所及,有些是很有代表性的短期問題,比如產能過剩與政府債務,就需要盡快解決,不能久拖;更多是經濟發展的長期因素,比如新興產業發展、新技術發明、融資制度變革等,需要突破。經濟發展始終是長期因素與短期因素相協調、相融合的過程,對決策者而言,這也是一個策略平衡的過程。短期著力消化風險,長期著力全面改革,根本都是保持發展動力與活力。
綜合看來,貴州與全國的形勢基本一致,短期而言,是保住增長底線,采取靈活穩重、切實有效措施阻止經濟持續下行趨勢,及時發現、判斷、遏制“斷崖式”快速下滑苗頭;長期來看,改革不能停止,步伐要穩、快、準,企業、民眾創新活力的激發需要改革,體制機制、商業模式、技術創造與升級,甚至消化風險,都需要改革。
當前,貴州有一些“標志性變化”,“初步改變了貴州在外人眼中的形象”,這些變化包括: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貴廣高鐵正式開通,每個市州都有機場,貴陽、遵義、安順三市電話并網升位等,這些也都為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了新的基礎。貴州經濟的新形象,源自貴州人思想上的新理念、發展上的新方式、體制上的新突破,“向改革要紅利,向開放要空間,向創新要動力,向法治要秩序,向市場要效率,向民眾要活力”,新常態下,這是經濟提質增效的有效選擇。(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