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徐海星
浪塘村的美麗轉身
文丨本刊記者 徐海星
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浪塘村,曾經是省二類貧困村,在安順開展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中,浪塘村成為創建點之一。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浪塘村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來村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曾經的貧困村變成了今天的“生態旅游型”美麗鄉村。
白墻青瓦雕花窗,有著濃郁屯堡風格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清澈見底的邢江河穿村而過,岸堤上的木質棧道蜿蜒曲折。
依山傍水的安順市西秀區浪塘村曾是魚米之鄉,但過于依賴農業種植的弊端也很明顯,除去生產成本后,村民辛苦種植農作物卻賺錢很少,屬于省二類貧困村,多數青壯年迫于生活壓力,紛紛逃離家鄉務工掙錢。
道路狹窄泥濘,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畜禽亂跑糞草亂堆,177戶村民修建圍墻而各自成院,“臟、亂、差,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边@是村支書嚴勇對2013年之前的浪塘村的印象。2013年6月,西秀區開始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浪塘村成為創建點之一。僅用一年多的時間,變革性的建設在浪塘村逐步展開,浪塘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浪塘村所在的舊州鎮通過申報“一事一議”項目資金,爭取住建、交通、農業等部門的項目資金,獲得了近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有了底氣。
自然生態良好,屯堡文化悠久,黃果樹設計院據此編制了《仙人壩村浪塘村莊建設規劃》,浪塘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有了科學的規劃和定位。
拆除圍墻,翻修村居外立面,統一成傳統屯堡風格的裝修,曾經衰敗的村寨明亮了不少,浪塘村的變化自此開始。
畜圈被全面取締,建立垃圾清運機制,硬化村寨主體道路,搭建浪塘大橋,安裝投用太陽能路燈,停車場、文體廣場、宣傳欄逐一修建完工。親水平臺、景觀水風車、休閑廣場、旅游步行橋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也相繼建成,浪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與多數農村一樣,浪塘村也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直接流入邢江河。邢江河在2013年底被列入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生活污水勢必破壞邢江河水質,治理生活污水成為浪塘村改善環境的重要內容。
2014年3月,浪塘村“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正式動工,通過潛流隔離凈化與生物吸收原理,將水與雜物進行分離,最終達到污水凈化的效果。
道路兩旁的排水溝下埋著通往各戶村民的污水管,通過雨污分流的設計,未受污染的雨水通過排水溝流走,污水則被集中收集處理。污水管道末端連接著沉淀池,近2米高的沉淀池底部鋪設了一根管道,經過沉淀后的污水將流入濕地床。
絕熱加速量熱儀實驗過程中,要求樣品熱電偶能夠實時地、無失真地反映溫度變化過程。然而,熱電偶的動態響應特性受工藝限制,響應緩慢,存在動態測量誤差[14],需要研究其動態特性,使其輸入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與被測量隨同一時間變化的曲線一致或近似。
“人工濕地床占地約350平方米,每天最多能處理250噸生活污水,目前每天大約60噸的污水。”據嚴勇介紹,“濕地床相當于一個污水處理池,底部有1.2米的砂石,中部是泥土,污水通過潛流式運行得到了過濾,濕地床上的菖蒲和美人蕉能吸收污水中的氮、磷成分,三次處理后污水經檢測能達到國家一級A標水質,絕對不會對邢江河帶來污染。”
浪塘村作為安順在農村推行“污水生態處理”的首個試驗點,成效顯著,西秀區因此制定了“污水生態處理”推廣方案,擬在全區農村廣泛推廣使用,計劃用三年時間使得每個村都建有污水生態處理系統,實現村村優美、戶戶潔凈。
2014年8月,浪塘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工。西秀區宣傳部副部長張建榮,曾任浪塘村“第一書記”,開始策劃如何組織老年協會或者釣魚協會前來浪塘村增加人氣。

清澈見底的河流宛如一條絲帶環繞著一望無際的田園,橋上淳樸好客的屯堡人家,風車不時迎風轉動,遠處一排排整潔和諧的房子,構成了一幅美麗如畫的浪塘風光。(本刊記者 張 麗/攝)
“不曾想到,還沒來得及推廣就已經游人如織了,來旅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睆埥s不曾想到剛改建完成的浪塘會變得這么火熱。
2014年國慶期間,浪塘村共接待游人達8萬人次,3000平米的停車場遠遠不能滿足近3000多輛車的停車需求,停放于道路兩旁的車流綿延數里。嚴勇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個人消費20元計算,十一期間全村就獲得了160萬元的收入”。
冬季通常是旅游景區的淡季,在深冬的浪塘村寨里,仍能看到三三兩兩的游人,農家樂每月收入仍然能超過萬元,部分游客已經開始咨詢年夜飯的預定。
周瓊是地道的浪塘人,她所經營的浪塘人家農家樂是村寨里第一家農家樂。周瓊和丈夫在外打工已有十余年時間,得知浪塘成為美麗鄉村的創建點后,在2013年底回到了家鄉,用多年的積蓄裝修建設了浪塘人家。
“當時心里也沒底,不過浪塘的變化一天一個樣,就先開起來試試,同時也方便照顧我家孩子。剛開始創業時,政府也很支持鼓勵,沒想到建成后生意特別好。”周瓊告訴記者,“做夢也沒想到浪塘能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我現在一個月賺的錢就相當于之前打工一年掙來的錢,半年時間就賺了30多萬?!?/p>
如今,浪塘村已經有23家農家樂正式營業,還有部分正在裝修。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曾經遠走他鄉的年輕人回家創業的越來越多,農家旅館、便利店等也隨之增加。目前已經有80多人相繼回到了浪塘,近7成的外出務工年輕人選擇了回家創業。
浪塘人明白,獨特的田園風光是吸引游人的關鍵。200畝的蓮藕養魚試驗項目已取得成功,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的觀光農業被確定為浪塘村產業發展的方向。建立蔬菜種植合作社,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白菜、辣椒、折耳根等在全村已種植近1000多畝。紅米、土酒、山藥等土特產品的規模生產也將在今年正式啟動。
如今,幸福的笑臉在浪塘村隨處可見,村民的滿意度得以直線上升,曾經每年人均收入不過6000元的浪塘人在2014年收入翻了一番,大山之間的小村莊成了不可多得的美麗田園。
1月11日,省委書記趙克志在考察浪塘村時,看到浪塘村里家家都有經營項目,不少人家都吃上了旅游飯,日子過得舒適安逸。趙克志感到非常欣慰,并祝愿鄉親們生活越來越好。(責任編輯/喻 丹)
記者手記
在浪塘村委會門口,停放著幾部車牌各異的車,村支書嚴勇的辦公室聽上去人聲嘈雜。這是不同地方來到浪塘取經的隊伍。在嚴勇眼里,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
走出村委會,在前往農家樂參觀的路上,一位布依族阿婆正背著孫子散步,見到我們便滿臉笑容的打招呼,看得出來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稻田里還殘留著水稻收割后的稻草茬,田埂上一群人正在宰殺年豬,身著藍布對襟短衣的村民前前后后忙活著,一群放假的孩子在嬉笑打鬧,不遠處的邢江河水嘩嘩作響,木棧道上有游人在忙著拍照留影,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如同油畫一般映入腦海。
浪塘村僅用了一年時間,發生了浪塘人不曾想過的改變。記者臨走時,又聽到一個消息,浪塘至舊州的旅游觀光小火車項目正式啟動,今年5月份將建成通車,屆時將吸引更多游客來到浪塘旅游觀光,浪塘的明天或許能收獲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