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代軍
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破冰起航
文丨陳代軍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穩妥、有序、有效地推進了28項改革任務,并按照需求導向適時拓展改革領域。
今年以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緊扣銅仁市委先行啟動的36項改革行動計劃,始終遵循“對可立即實施的改革搶抓先機,對需探索實施的改革試點先行,對等政策實施的改革準備先動”的原則,采取“積極探索、重點突破、梯次推進”的方式,穩妥、有序、有效地推進了28項改革任務,并按照需求導向適時拓展改革領域。
縣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充分發揮“領頭雁”、“火車頭”作用,積極在深化認識、深入調研、統籌調度上表率示范,推動以上率下、形成合力,全縣形成“黨政領導帶頭謀改革、部門鄉鎮合力抓改革、社會各界參與助改革”的良好格局。
2014年,印江自治縣堅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重點在創優返鄉創業環境、推行并聯審批、規范自由裁量權、實施整村脫貧上先行先試,實現率先突破。
傾心構筑創業就業“雁歸巢”。全縣按照“引雁歸、留雁駐、助雁強、推雁飛、讓雁領”的思路,探索建立“雁歸工程”新機制,出臺系列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全年發放雁歸人員創業貸款3500萬元,開展雁歸人員創業就業培訓3200人次,塑造了新業鄉田華忠、中壩鄉陳仁杰等雁歸創業帶富典型。

作者(左三)在小云經濟開發區督促指導項目建設工作(張江勇/攝)
精心制定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工具書”。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規范行政”要求,在“法治印江”建設上改革創新、率先突破。對照違法行為、處罰依據和裁量事實,把30個行政執法部門的3086項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逐一進行細化、量化成8047種違法情形、8047種處罰基準,匯編成6冊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基準“工具書”。通過強化執法人員培訓、強化監督檢查、強化責任追究,推動各執法單位按照“工具書”對號入座、規范執法,有效杜絕了辦關系案、罰“態度款”等以權謀私行為,最大限度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有力助推了依法治縣工作,有效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科學繪制并聯審批“流程圖”。對全縣32個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進行全面清理和甄別,取消縣級行政審批事項58項。對全部行政審批項目實施流程再造,逐項設計流程圖示。投資類項目實行并聯審批,審批時限從原來的至少50個工作日壓縮為最多15個工作日,審批項目涉及的申請條件由800多項減少到435項,最大限度壓縮了流程和條件,提升了行政效能。
聚力打造整村脫貧“樣板村”。全年共整合各類資金2435萬元,集中打造了17個試點村,以峨嶺鎮大石村為代表的首批“整村脫貧”試點村正逐步向小康村邁進。
印江自治縣堅持改革與發展齊頭并進,圍繞“三措并舉”、“四化進程”,著力在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特色城鎮等領域改革上下功夫。
以現代農業轉型為方向做大主導產業。按照規模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等農業主導產業。圍繞茶葉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倉促物流、市場銷售等上下游產業鏈開展專門招商,先后引進梵凈山翠峰集團、增榮茶葉機械制造公司等龍頭企業落戶茶葉示范園區,總投資達7.5億元。在木黃鎮建設涵蓋交易區、物流配送區、保鮮倉儲區、綜合服務區的食用菌交易中心,形成完整的供應鏈。2014年全縣共種植食用菌7000萬棒,實現產值4.5億元。
以創新園區建設為依托構筑產業高地。創新經開區建設、招商、運營和管理機制,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招商引資企業物流運輸補貼試行辦法,為園區內從事鞋業生產、電子產品、服裝生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發放物流運輸補貼資金200萬余元,有效助推以廣東海威特科技有限公司牽頭的凱奇、洲聯等8家電子企業落戶,預計可實現產值1億元以上。
以城鎮建設為載體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探索“多規合一”的城鎮規劃模式和小城鎮“五個一”建設模式,將農村納入城鄉規劃建設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規劃管理機制,實現城鎮規劃高起點、城鎮建設高質量、城鎮管理高水平的“三高”目標。
以激活市場經濟為支撐突破發展瓶頸。助推國有控股公司做強做大,組建城投集團公司,名下注冊成立電子商務公司、科輝綠色農產品有限公司、美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3個子公司,兼并縣建筑公司,整合專項資金注入城投公司,增加了公司資本金和現金流量,提高了公司在銀行的信用等級和貸款承載力。
印江自治縣堅持把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癥結問題、瓶頸問題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重要改革內容,通過解決問題回應群眾關切和期盼。
建立干部實績檔案明確選人用人“風向標”。圍繞“不唯分、不唯票、不唯GDP、不唯年齡”的選拔干部新思路新方法,積極探索“五選、五不選、五比選”的用人導向。
建立風險評估機制降低重大決策風險。全面推行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重大改革、重大規劃建設風險評估機制,制定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辦法和風險評估工作責任追究辦法。在縣政務服務中心設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窗,派工作人員進駐,負責風險評估的咨詢、指導、初審和備案工作,推進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程序化、規范化、法制化。
成立第三方調解機構化解醫療糾紛。針對醫患糾紛越演越烈,醫患關系日趨緊張問題,成立醫療糾紛第三方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醫療專家庫和法律專家庫,落實辦公陣地建設,抽調專門人員進駐開展工作。今年以來,全縣醫患糾紛與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2%。
印江自治縣始終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提高工作效能和加快工作節奏的助推器和催化劑。
推進鄉鎮體制機制轉型升級。在17個鄉鎮成立規劃委員會,統一指導、協調、監督鄉鎮規劃管理工作,推進鄉鎮建設從“無序”向“有序”轉變。實行“區辦合一”,將新寨鄉小云、黔溪等5個村和朗溪鎮大堯、張家等4個村劃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管轄。
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提升行政效能。以規范機構設置為關鍵,本著“相對合理”的原則,做到部分機構與職能的調整既符合上級要求,又滿足政府工作的實際需要,將政府原來涉及的35個工作部門精簡優化為24個,形成主體明確、層級清晰、具體量化的崗位職責,增強政府執行力。
推進社區“網格化”服務群眾零距離。創新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按照“地域相鄰、人員相熟、構成相似”的原則以及區域面積和人口密度,把位于縣城區的城南、城中、城北3個社區,科學劃分為20個網格。整合資源在每一個網格區域內設立網格辦公室,組建“一格八員”服務管理團隊,實現社區“網格化”服務,極大地提高了社區的辦事效率。
印江自治縣始終注重以改革促民生,統籌均衡配置城鄉資源,創新低保、扶貧、醫療管理和服務體系,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質量和效益。
探索“兩項制度”銜接完善民生之依。17個鄉鎮各明確1個試點村,以精準扶貧貧困戶建檔立卡審批數據為標準,對扶貧和低保兩項制度銜接對象戶致貧原因進行分析,明確幫扶主體、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制定幫扶措施,建立“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從縣財政扶貧資金中專門安排每村15萬元的“兩項制度”銜接專項資金。
推進“產田林水”改制筑牢民生之本。對農村荒山、荒水、荒地、荒灘“四荒”資源進行整合,采取轉包、入股、租賃等多種形式進行利用,針對性注入專項資金,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培育與建設。開展第二輪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檔案清理,完善承包經營權登記內容、程序及信息化系統,建立承包經營權登記、變更、注銷等制度,每個鄉鎮完成對1個試點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改革。制定《改革造林投入方案》和《縣造林補貼方案》。對各類小型水利工程開展分類清理,造冊登記,核定資產數量,頒發部分產權證及土地使用證。
實施“兩種保險”統管力保民生之需。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實行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成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委員會。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疾病救助制度。城鎮居民參加醫保的籌資工作統一改為跨年度籌資,方式為一年一籌,籌資個人繳費標準相同,政府補助及縣級配套資金標準相同。(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