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李 坤
而今邁步從頭越
——看紅色遵義滄桑巨變
文丨本刊記者 李 坤
在巍巍大婁山麓、在磅礴烏江之濱、在蜿蜒赤水河畔,革命老區經歷的滄桑巨變,不時捎給世人不一樣的驚喜。
寒冬時節,驅車沿成遵高速公路仁懷至赤水路段前行,一座座青瓦鋪蓋、紅墻粉飾、壁畫裝點的酒都民居,錯落有致地點綴在青山綠林間,猶如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
這樣的新農村景象,在黔北遵義的崇山峻嶺間隨處可見,無聲地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山鄉巨變”。
時光回到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突破烏江天險,進占遵義,召開了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在關鍵時刻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80年過去了,硝煙已經散去,紅色精神長存。在巍巍大婁山麓、在磅礴烏江之濱、在蜿蜒赤水河畔,革命老區經歷的滄桑巨變,不時捎給世人不一樣的驚喜。
遵義,這片土地與紅軍有著講不完的故事。
1935年1月,寒風呼嘯,余慶縣境內的烏江迴龍場渡口江水湍急。
紅一軍團一師與第三軍團的戰士來到烏江南岸,當地老船工安清和號召附近船工、水手、工匠及群眾,伐木砍竹,獻出家中門板、籮筐、繩索等,幫助紅軍搭浮橋,使紅軍順利突破烏江天險,打開了進軍遵義的通道。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紅軍在遵義縣召開茍壩會議期間,一位女紅軍為感謝當地老鄉,把自己身上穿的羊皮襖送給婦女傅再英,這件珍貴的羊皮襖被傅再英一家三代相傳并留存至今。
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成為當地群眾傳頌的佳話。
80年過去了,如果要問紅軍長征給遵義留下什么,答案一定不僅僅是“遵義會議會址”、“婁山關戰斗遺址”等具象的遺址,更為重要的,是浸潤在這片紅土地上的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
他叫劉福昌,曾是一名中國遠征兵,英勇抗日,后參加解放戰爭,屢立戰功。現年近九旬,甘愿為146位長征途中在魯班場戰斗中犧牲的紅軍烈士守陵,一干就是43年!
他叫李光,14歲投奔紅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在解放戰爭后期剿匪中身負重傷。今年94歲,雖罹患重病,卻至今依然堅持捐資助學,并堅持宣講革命先烈流血犧牲、艱苦創業的英勇事跡,帶領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進“紅色之旅”。
“當年打土豪,分田地,翻身農奴把歌唱;如今免糧稅,蓋新房,富裕農民喜洋洋。”習水縣土城古鎮上,陳家客棧的主人、共產黨員陳志敏,一次又一次給過往的游客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并用這些故事編成“紅歌謠”唱給游客聽。
在遵義市紅軍街,每逢周末,紅歌臺的老年合唱團唱紅歌吸引無數游客駐足觀看,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一種精神,一種信念,就這樣在遵義薪火相傳。
2014年11月底,湄潭縣成功躋身全國新一輪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湄潭將用5年時間,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改革作示范、探路子。
早在1987年,湄潭被中央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土地制度建設及農產品基地建設”試驗。
27年來,湄潭先后開展了土地制度建設及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及“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課題試驗。
“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制度改革成果被寫入1993年的中央11號文件、200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對于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湄潭的農村改革試驗僅僅是遵義改革創新的一個縮影。
2001年,余慶縣首倡以“富、學、樂、美”為主要內容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經過10多年的探索和總結推廣,已成為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知名品牌。
黨心連民心,服務心相印。
60年前,鳳岡縣永安區(今永安鎮)崇新鄉通過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實現了對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全面領導,得到了毛主席充分肯定,并作了長達600余字的批示,稱贊“這個地方的路線是正確的”。
此后,以團結互助合作、依靠群眾、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為核心的崇新精神,在遵義大地傳承。
2001年發端,2008年形成,2012年寫進黨的十八大報告的服務型黨組織,就是崇新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如今的黔北大地,鮮紅的服務型黨組織標志星羅棋布,熠熠生輝。
鳳岡縣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探索出了“黨群直議、干群直通、縣鄉直達、民生直辦”的“四直為民”聯系服務群眾新舉措,開啟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正安縣以全面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建設為契機,把強化黨建工作與踐行群眾路線有機結合,創新開展151“黨群直通車”服務行動,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迎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東風,遵義改革猶如平靜的湖面上泛起的朵朵浪花。
2014年初,貴州將赤水河流域列為12個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試點。一年來,“第三方治理”、流域生態補償、環保問責制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的成功探索,為全省開展相關領域頂層設計提供了制度藍本。
遵義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用改革作為喚醒和激發工作的內生力量,真正實現了“陽光交易”,走在全國前列。
一次次成功的改革實踐,凝結成遵義跨越發展、同步小康的強大動力。
80年,仿佛彈指一揮間,但歷史與現實總是有著強烈反差。
80年前的遵義,交通閉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竺可楨日記》里有這樣一個關于遵義交通的記載:1939年6月13日,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從遵義前往湄潭,考察浙大西遷事宜,因公路未通,竺可楨足足花了兩天時間。
如今,伴隨著杭瑞高速公路的全面開通,遵義到湄潭只需半個小時。隨著遵義機場改擴建、渝黔快速鐵路遵義段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有序推進,以及仁懷機場獲得國家批準,烏江航運工程完工,立體交通體系的形成,為遵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80年前的遵義城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僅有5萬。
如今,以新蒲新區、遵義縣與中心區同城化為重點的中心城區100萬平方公里面積、200萬人口的城市架構基本形成。
驚詫于遵義之變,外界疑惑:“遵義好像突然張開了起飛的雙翼,轟足了趕超的油門。”
東部生態西部酒,中部園區“火車頭”;北部攻堅精神有,特色發展競風流。遵義市通過實施“四大區域”發展戰略,引領全市800萬人口實現改革發展新跨越。
中部六縣區圍繞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現代農業和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的目標,抓住項目建設崛起的關鍵,呈現出新的亮點。
西部三縣市圍繞“四河四帶”建設,以赤水河為紐帶,以仁赤高速公路通車為契機,突出特色工業產業和精品旅游業發展,大手筆實施了一批重點項目。
東部三縣堅持以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區為抓手,加快推進茶旅一體化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北部三縣打破農業縣、貧困縣的慣性思維和北部抓不好工業的“魔咒”,聚焦工業不走神、不散光。
從1949年1.42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到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84.7億元,從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到國家武陵山連片地區扶貧政策的出臺,從日益緊密的遵渝合作到全面對接的上海對口幫扶,從“四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提出到“五個梳理”“五個遵義”的深入開展,從歷史中走來、從光環中走來的遵義緊緊抓住機遇,推動遵義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
80年前,毛澤東在大婁山上寫下豪邁的詩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如今,紅色遵義站在新的起點,步履堅實足音鏗鏘。(責任編輯/顧海凇)

以新蒲新區、遵義縣與中心區同城化為重點的中心城區100萬平方公里面積、200萬人口的城市架構基本形成。圖為建設中的遵義新蒲新區。(宋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