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自治區積極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稅制改革、農村牧區綜合改革,其他改革任務協同推進,并建立健全了組織領導機構,制定了財稅體制改革方案,明確了改革任務書、路線圖,內蒙古財稅改革正在全面深化。
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今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首次提交人代會審議,與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一起,自治區初步建立起完善的政府預算體系,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管理。自治區財政廳先后提請自治區政府下發了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實施意見和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從2014年開始,各地區、各部門全面公開財政、部門以及“三公”經費預決算。
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轉移支付結構,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對自治區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邊境地區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轉移支付等辦法進行完善、修訂。
理順自治區以下財政管理體制。進一步規范收入管理,印發《關于嚴格執行自治區財政體制政策規定進一步規范收入管理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明確自治區本級部分固定收入劃分和征收有關規定的通知》,做好完善稅制后財政體制調整工作,確保改革后各方既得利益不受損。
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的清理甄別工作,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按照因素法分配債券資金,重新修訂印發自治區本級黨政機關會議費、接待費、差旅費、公務用車運行費等經費管理辦法,全區“三公”經費同比下降19.9%。
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為切實激活財政存量資金,經自治區政府同意,在2013年底將本級各部門結余結轉資金51.06億元全部收回本級財政。根據收回資金的不同情況,按照分類處理原則進行重新安排。
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健全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原則上2000萬元以上項目都要填報績效目標,對全區12個盟市和2個計劃單列市完成了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
深化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啟動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支付工作,推進鄉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規范財政專戶,擴大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報范圍。
推進稅制改革。從2014年12月31日起,自治區對個人從農村牧區信用社、基層供銷社取得的利息或股息、紅利恢復征收個人所得稅。從2014年12月1日起,自治區實施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范圍,將鐵路運輸、郵政和電信業納入試點。
推進農村牧區綜合改革。2014年,自治區政府連續5年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納入為民辦“十件實事”或“十項民生工程”之一。將美麗鄉村作為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主攻方向,確定16個旗縣作為美麗鄉村重點推進旗縣,選擇80個嘎查村作為美麗鄉村,集中打造。推進蘇木鄉鎮財政管理工作有序進行,蘇木鄉鎮財政所全面恢復。
開展政府購買服務。下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選取自治區本級的20多個項目開展試點。盟市旗縣也在積極有序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