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唐飛佳
(廣州市地下鐵道總公司運營事業總部,510030,廣州∥第一作者,助理工程師)
廣州地鐵4號線信號系統采用西門子TRAINGUARD移動閉塞列車自動控制系統。該系統由ATO(列車自動運營)、ATP(列車自動保護)、ATS(列車自動監控)3個子系統組成,對運行中的列車定位更精確,使正線最小行車間隔可以達到90 s。全線分為黃村、新造、石碁3個聯鎖區。
4號線線路較長,其中長度超過3 km的區間有5個,如新造—石碁、東涌—黃閣汽車城的區間長度分別為9.7 km、6.4 km;再加上4號線列車緊急制動后重投ATP的限制條件,一旦發現列車緊急制動需要重投的情況,往往會造成列車晚點。以下對因信號原因引起的單列車緊急制動情況進行研究(默認重投ATP即投入到CTC(調度集中)層級)。圖1為廣州地鐵4號線線路簡圖。
圖1 廣州地鐵4號線線路簡圖
列車緊急制動,信號屏顯示紅手掌,駕駛模式不改變;列車停穩后,以正常模式動車即恢復正常。對于ATO模式超速行駛、SM(監督下的人工駕駛)模式駕駛員松開警惕按鈕、站臺緊停激活、屏蔽門異常打開等情況,其對運營影響有限,所以待列車停穩、隱患消除后再動車即可。
列車緊急制動,顯示屏彈出“轉RM提示框”(“RM”表示受限制人工駕駛),列車駕駛模式降級。列車緊急制動停穩后,司機確認RM模式按鈕,列車即轉換為RM模式。列車在RM模式下的運行限制速度為18 km/h。
顯示屏彈出“轉RM”提示框,表示車載ATP正常,列車模式在確認后會降級為RM模式。列車無線信號丟失、HMI(車載人機界面)上出現RADIO打叉信息等故障,將出現該情況。根據《信號設備故障應急處理指南(4號線)》規定,處理程序(處理流程框圖見圖2)如下:
(1)列車距離前方車站大于300 m,切除ATP以URM(非限制人工駕駛)模式運行到前方投入站重投一次;若不成功則以URM模式運行到終點站退出服務。
(2)列車距離前方車站小于300 m,以RM模式動車進出前方站;若不能恢復CTC模式,則切除ATP以URM模式到前方投入站重投一次,不成功則以URM模式到終點站退出服務。
圖2 列車緊急制動并有“轉RM”框處理流程圖
列車產生緊急制動,中央大屏及行調HMI顯示列車駕駛模式降級,顯示屏無彈出“轉RM”提示框,表明車載ATP已經故障,只能通過重投ATP后才能恢復CTC模式。
車載ATP故障后,列車駕駛模式會降級,停穩后也不能轉換為RM模式,只能切除ATP以URM模式運行至前方站重投ATP。車載ATP打叉、兩端OBCU(車載控制單元)紅點等故障將出現該情況。根據《信號設備故障應急處理指南(4號線)》規定,處理程序(處理流程框圖見圖3)如下:
故障列車切除ATP以URM模式運行到前方投入站重投一次,若不成功則以URM模式運行到終點站退出服務。
軌旁ATP故障、SICAS(計算機聯鎖系統)故障均影響列車無線信號收發。列車在軌旁ATP故障情況下在ITC投入站重投后最高能以ITC(點式列車控制)模式運行;SICAS故障情況下,列車僅能以URM或者RM模式運行。
圖3 列車緊制動駕駛模式降級且無“RM框”處理流程圖
廣州地鐵4號線現行URM模式下列車運行速度規定如下:
(1)URM模式下列車在曲線半徑小于400 m(含400 m及萬盛圍—官洲K17+00~K17+600區段)的地下線路上運行時,司機須限速以25 km/h運行。需限速25 km/h的區段如表1所示。
表1 廣州地鐵4號線需限速的區段及長度
(2)列車在4號線隧道內的線路上運行時(高架線路按照原規定執行),沒有URM監控員添乘時限速為45 km/h,有URM監控員添乘時限速為60 km/h。
按照現行限速(有監控員)的規定(4個重點限速區段限速為25 km/h,地下站區段限速為60 km/h,高架區段限速為75 km/h)計算,單程晚點時間為571 s(不含站臺作業時間)。若考慮緊急制動區間無監控員及站臺手動開關屏蔽門時間,單程晚點時間將超過700 s。
(1)列車以URM模式運行到ATP投入站。
(2)復位車載ATP(復位ATP需要的時間為60~150 s,每列車不盡相同):① 關主控鑰匙;② 切駕駛端ATPCOS開關,打下ATO電源空開;③ 等待3 s,合上ATPCOS開關,合上ATO電源空開,等車輛顯示屏上兩端ATP圖標持續顯示綠色5 s后,開主控鑰匙。
(3)列車駕駛模式預選為AM-CTC或SMCTC(視運營需求而定)。司機駕駛列車以15 km/h的速度出站,當列車駕駛室越過出站信號機3~4 m后即可成功轉換為ITC模式。當列車成功定位并與軌旁建立良好無線通信后即可成功轉為CTC模式。
URM模式下列車在站重投ATP,涉及司機人工對標、手動開關車門、屏蔽門等操作,按每站增加晚點30 s計算,重投增加晚點時間為90~180 s。
某日廣州地鐵4號線02113次列車單程連續2次發生緊急制動。表2為02113次列車和后續01615次列車運行時間表,具體情況如下:
18:17,02113次列車(007+008)在新造—石碁下行K23+650處緊急制動,駕駛端(04A007)顯示紅手掌、RM提示框、滑行圖標。行調組織司機切除ATP以URM模式運行到石碁下行重投ATP。
18:31,02113次列車在石碁重投成功后動車。
18:35,該次列車在海傍—低涌下行K37+500處再次緊急制動,ATP打叉。
為避免該車擴大晚點及影響,行調組織該次列車在低涌下行退出服務,不停站運行到黃閣折返線1道存放,運營結束后改開06102次回廠,06102次計入工程車開行指標;組織01815次在黃閣汽車城下行退出服務,經黃閣渡線折返至黃閣上行站臺替開02114次;組織車廠(021+022)到新造上行替開01816次投入載客服務。受列車緊急制動及限速影響,故障清客1列,調整清客1列,01615次到達金洲晚點475 s,2~3 min延誤8列,沒有乘客投訴及退票。
表2 02113次列車和后續01615次列車運行時間表
列車緊急制動地點為K23+650,新石區間洞口處定位K25+000,石碁站公里標為K33+276。列車緊急制動時僅1名司機操作,無監控員,在隧道內URM模式下列車限速為45 km/h,地面及高架限速為60 km/h。根據當時時刻表,新石區間列車運行時間為481 s,則列車在URM模式下運行至石碁增加晚點時間為T1=124 s。
02113次列車由新造站正點開出,到達石碁延誤301 s。而行調與司機溝通,司機操作切除ATP,以及實際限速運行值低于規定值等原因,共耗時為301 s-124 s=177 s。可見效率偏低。
(1)方案1:02113次列車在低涌上行再次重投ATP。02113次列車到達低涌下行已經延誤510 s,根據信號處理指南中列出復位ATP的參考時間為150 s,則列車在低涌上行開出預計延誤時間為510 s+150 s=660 s。其次,根據信號故障處理指南規定,在官洲—黃閣汽車城下行列車產生緊急制動,只需復位一次ATP即可。最后,列車單程連續2次產生緊急制動,后續車站再次產生緊急制動的可能性較大,將進一步擴大晚點及影響。實際上,當晚對存放在黃閣折返線1道的列車進行車載ATP復位,顯示駕駛端OBCU紅點,車載ATP復位不成功,證實了第二次復位的風險。
(2)方案2:02113次列車以URM模式運行到金洲下行退出服務。根據之前限速運行理論晚點表(有URM監控員),02113次列車低涌—金洲限速運行增加晚點時間為63 s;URM模式下列車在站停車需司機人工開關屏蔽門及車門,耗時30 s。即02113次列車到達金洲下行增加晚點時間為213 s。由于列車在區間實際運行速度值低于理論限速值,以及金洲—蕉門區段的小半徑曲線限速等因素,影響列車增加晚點100 s。02113次列車到達低涌上行已延誤510 s,即02113次列車到達金洲預計晚點時間為213 s+100 s+510 s=823 s。
(3)方案3:02113次列車在低涌下行清客后,不停站運行到黃閣折返線退出服務。02113次列車在低涌下行清客耗時102 s,延誤587 s由低涌下行開出。后續01615次列車在低涌下行延誤518 s開出,到達黃閣下行延誤502 s,趕點16 s;到達金洲晚點475 s,趕點27 s。從低涌至金洲共趕點為16 s+27 s=43 s。
02113次故障列車在低涌下行清客退出服務,能夠避免進一步阻塞后續列車,加速套圖運行效率,提升列車全周轉率。
綜合分析可見,采用方案1、方案2,02113次列車到達金洲均晚點超過650 s;方案3組織故障車下線,能夠將晚點控制在480 s之內,因此,方案3是最優的行車組織方案。
表3 02113次列車在金州—低涌段各區間運行情況
(1)列車單程已緊急制動1次,且延誤超過300 s,再次發生緊急制動時,根據故障時工況條件,如峰期、行車間隔、前行列車位置、客流特征等條件決策是否在前方站退出服務。列車延誤超過300 s,第二次緊急制動后延誤進一步擴大,若故障列車需長距離URM模式下運行或將持續阻塞后續列車通行的,應及時退出服務,降低晚點影響。
(2)調度命令措施:①列車在區間產生緊急制動,行調與司機確認列車是否降級,若列車未降級且具備動車條件(站臺無緊停按下,屏蔽門正常等),要求司機動車再報故障情況。②列車在區間產生緊急制動,大屏及HMI顯示列車駕駛模式降級,行調與司機確認是否有RM提示框及與前方站距離,若有RM框,且距離前方站小于300 m,則通知司機先以RM模式動車,其余情況(列車具備動車條件)均切除ATP以URM模式動車,待列車動車后再向行調匯報詳細故障信息。
(3)線路站點組織措施:列車產生較大延誤而阻塞后續列車運行的情況下,適當組織載客越站能夠改善行車組織效率,但也容易造成乘客投訴。因此,載客越站應遵循以下原則:① 值班主任決定需載客越站的列車車次及車站后,行調提前2個區間向司機及車站發布越站命令。車站及時播放廣播并做好乘客服務工作。②不允許連續2列列車在同一車站載客越站。③原則上同一列車不連續載客越站;不允許同一列車載客連續越過3座及以上車站。④圖定載客的頭、尾班車不允許載客越站。⑤廣播故障的列車,原則上不辦理載客越站。
(4)URM模式運行安全控制措施:URM模式為降級運行模式,列車無車載信號保護,運行過程中存在一定風險,需行調及司機加強關注,做好控制措施。①行調需提前排列URM模式下列車運行進路,明確告知列車運行目的地。② 行調必須控制URM模式下列車與前方列車保持1個區間加1個站臺以上間隔。③行調及時安排車站URM監控員添乘列車,協助司機瞭望。④司機需嚴格按照線路限速要求駕駛列車,嚴禁超速運行。
廣州地鐵4號線高架及地面線路超過正線總長度的60%,因雷雨天氣造成列車定位不準,從而導致單列車緊急制動的事件時有發生。根據列車緊急制動的地點及重投情況進行判斷,預計列車延誤將造成超過600 s晚點時,應果斷組織列車退出服務,避免持續阻塞后續列車而降低周轉率,最大限度降低對乘客出行的影響。
[1]季令,張國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組織[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2]毛保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