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延玲
南京依維柯:在紅海中尋找藍海
文/趙延玲
近幾年,輕型客車產品市場呈現更加細化、專業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與此同時,市場上輕型客車品牌越來越多,但產品和市場定位趨同,導致車型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激烈。這種現象不僅在輕型車市場中存在,整個制造業似乎都面臨類似問題。然而,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依維柯”)一直以來,秉承不斷創新的原則,在紅海市場中孜孜不倦地尋找藍海,憑借“Turbo Daily”、“Power Daily”等系列車型,穩居國內輕型客車銷量前三名。
為了進一步了解南京依維柯的“前世今生”,本刊編輯近期采訪了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第二車身廠沖壓車間高級經理鄧榮新,近距離感受南京依維柯的氣息。

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
作為我國歐系輕型客車的開創者,南京依維柯引領了中國輕客史上的多項技術創新。第一個將短頭輕客引入中國、第一個推動我國輕客正面碰撞法規的出臺、第一個推出柴油輕客、第一個推出國Ⅲ排放標準的輕客、第一個推出高端換代產品、第一個推出國Ⅳ柴油發動機……這一個又一個“第一”,書寫著南京依維柯不平凡的經歷。
縱觀南京依維柯的成長歷史,80年代和意方簽訂技術轉讓協議,使南京依維柯獲得了歐系輕客的核心技術,并通過5年的消化吸收,成功地將其由純技術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產品;90年代,中意合資企業的建立,又為企業發展引來了外資投入;2007年,合并躍進卡車業務,開拓了國內市場,并入上汽,又為其管理注入了新的血液。
我們在鄧榮新的帶領下參觀了其所屬的第二車身廠。第二車身廠是南京依維柯的車身廠之一,主要生產依維柯“Turbo Daily”系列、“Power Daily”系列的各種汽車車身、車架,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近8萬平方米,現有員工836人。共有設備1124臺,集沖壓、焊接、涂裝三大工藝于一體。輕客產能方面,2013年是4萬臺,2014年4.5萬臺,2015年約5萬臺。
沖壓車間現有5條生產線,其中開卷落料線1條,薄板沖壓線3條,厚板沖壓線1條。數控沖孔機、激光切割機等先進的“柔性”生產設備,可以滿足各類特殊生產需求,具有較強的車身零件生產應變能力。另外,第二車身廠還有先進的檢測設備(HEXGEN雙懸臂測量機、激光跟蹤儀等),確保車身關鍵部位的質量。

4000t汽車縱梁生產線

1500t雙動沖壓線

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
作為最先引進歐洲技術的國內企業,南京依維柯在吸收技術方面自然是步步走在行業的前列,但是光有引進是不夠的,還需要自己的掌握,更需要根據市場特點,對引進技術進行創新,生產出符合“國情”的產品。南京依維柯全體員工發揮了老國企人刻苦鉆研的精神,鄧榮新介紹說,“在技術方面,我們在不斷地追求進步,雖然一些設備還不全是自動化,但是其生產節拍也在現有設備的基礎不斷提高,比如B線的SPM原來是3.8,現在提升為4.5,在手工線里面算是很快的。C線的ASPM原來是4.5,提升之后現在達到5.0,這是加上故障停機、換模維修等之后的效率。車架生產線的ASPM原來是1.8左右,現在根據產品的優化,有的已提升到2.0左右。”
南京依維柯的前身是南京汽車制造廠,在管理上具有老國企的部分遺風,并入上汽之后,引入上汽全新的管理模式。鄧榮新說:“作為工廠的車間來說,我們自己也在不斷的優化與改善,主要反映在四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標準化作業(S0S、JIS),做現場改善項目化的工作;第二個方面是車間內部設備和模具故障停機改善;第三個方面是結合公司搬遷契機,在實施項目中體現通過沖壓生產線自動化改造,提升沖壓零件質量和效率等工作;第四個方面是安全,對員工和班組進行安全知識培訓、措施落實與提升,提高車間安全作業系數。”
目前,南京依維柯的主要產品為躍進和依維柯兩個品牌,但是其產品系列卻涵蓋了卡車、客車、廂貨、越野車、底盤和專用車,擁有超過860余種豐富車型。90年代南京依維柯“Turbo Daily”系列產品風靡一時;2002年“Power Daily”系列產品面世,頗受市場認可與用戶歡迎。這些產品的開發是基于南京依維柯對市場的敏感和對質量追求精益求精的勁頭。而且不斷對各種暢銷車型進行改進和改裝,比如,2013年對寶迪進行全面升級,2014年初開始批量生產新寶迪;根據市場需求,將客車改裝成各種運鈔車、救護車、電影放映車等特種車。
憑借結實的底盤構造、低油耗、低故障率等優勢,使依維柯輕客外在具有轎車的精致,內在具有軍車的品質,迅速取得市場認可。
好的產品也要有合理的定價才能贏得市場,這就不得不考慮成本控制問題。面對全球市場上日益增長的人力和材料成本,南京依維柯也在設法應對。商用車不同于轎車,對強度的要求更高,依維柯的大梁板、躍進卡車大梁板都用的是熱軋板或加強板。對此,鄧榮新說:“在材料上盡可能選擇口碑好的廠家的產品,比如寶鋼、鞍鋼、武鋼等廠家。按照2014年4.5萬輛產量大綱,要消耗4.3萬噸材料。單車原材料成本4500元左右,這已經是綜合考慮材料性能和價格之后的成本。”
針對人才問題,南京依維柯也有自己的人才儲備和選擇方案。鄧榮新介紹說,“在這個行業里,圈子小,但是人員流動性比較大,企業的壓力也比較大。我們除了會針對工人進行快速上崗技能培訓,主要是骨干人員后備培養,像機長、特種作業(行車、起重、叉車、焊工等)人員,我們按一專多能推行。”
如果說設備、技術、管理是一個企業在市場中存活的硬件,那么創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就是這個企業擺脫同質化競爭的關鍵所在,也是企業能夠脫穎而出的核心。正是依靠不斷創新的精神,南京依維柯才成為中國市場上家喻戶曉的品牌,不管是質量還是舒適度、外觀,都成為中國國有品牌輕型客車的引領者。如今,南京依維柯這個品牌又借助上汽的平臺,走上更廣闊的市場并屢獲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