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明確指出,“……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將混合所有制經濟確定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進一步提升了非公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了各種所有制和經濟成分的局限,形成積極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合力,對經濟轉型升級形成有力促進。
近日,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川、廣東等20余個省份陸續出臺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其中發展混合所有制是所有改革方案的“標配”,多數省市明確提出將在2017年初步完成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標,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比例將提高至60%~70%左右,還提出成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推進國有企業整體上市步伐等具體措施。此外,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首批推出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80個項目采用PPP(公私合作)項目融資模式。
這些市場信號都表明隨著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的推進,國資監管方式將從原有的“管人、管事、管資產”向“管資本”轉化,股權多元化和資產證券化也將引發大量產權交易變動、國企上市、重組并購、境外投資等方面的運作,為評估行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面對這些機遇和隨之而來的挑戰,我有些認識,在此與大家分享。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一項涉及巨大經濟體量的改革措施,據有關統計,我國國有企業約有14多萬家,總資產約為90多萬億。僅以廣東省為例,目前國家出資企業共11,794戶(不含深圳市),混合所有制企業共3,652戶,占30.96%,而根據廣東省國企改革方案,2017年混合制企業占比將提高到60%以上。由此可見,隨著混合所有經濟發展的深入將會有更多的國有和民營企業通過市場平臺實現資本融合,為評估行業帶來根本性的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也對評估行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需要資產評估在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市場交易效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社會公眾利益等方面發揮專業作用,擔負起保證公平交易及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雙重重任。這將促使評估行業從最初“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基礎工具角色轉變為“市場潤滑劑”和“社會管理助推器”。因此,行業必須在做精做專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提高公信力和專業化程度,以適應更為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變革要求,推動評估行業從傳統領域向多維度專業領域轉型升級。
舉個例子,在評估為投資并購提供服務時,資產評估除了扮演傳統意義上獨立第三方的價值評定者角色提供交易標的價值信息以外,在多元化服務目的下,評估機構也可以作為交易單方的價值顧問,全程參與交易過程的各個環節:為委托方作出基于投資價值類型的估值咨詢建議;幫助委托方確定溝通談判的定價區間,作為定價決策參考;乃至提供投資并購后評價等后續跟蹤專業服務。這就是評估業務呈多維度發展的典型之一。
近年來,國內企業海外并購步伐明顯加快,規模也逐年攀升,據統計,2013年中國市場全年共并購1,232起,同比上升24.3%,涉及的并購金額達932.03億美元,其中海外并購完成99起,達到384.95億美元。但是,我們“走出去”的同時也不斷遭遇到市場經濟因素以外的各種障礙,面臨一些特殊風險,某些國家盡管從法律上沒有設置明顯歧視性的規定,但常常利用繁瑣的審查制度、人為設定的標準或程序等隱性手段設置障礙。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將為國企“走出去”提供新的實踐思路和具體途徑,通過國企聯合民營實施海外并購操作,淡化國有經濟色彩,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購對價,實現國企民企雙贏。
因此在海外并購中,資產評估將在價格博弈、盡職調查與產業分析、并購方案咨詢、并購后財務分析等方面充分發揮價值管理和價值發現的雙重功能,承擔降低交易成本和保障國家利益的重要任務,并在項目運作過程中通過了解境外宏觀政策、交易規則、市場環境,提高了自身國際競爭力,推動行業國際化發展步伐。同時在與境外企業和同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也會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我國評估行業的認知,起到擴大評估行業國際影響力,增強國際話語權的作用。
除了推動國企上市以外,混合所有制經濟還提出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實施員工持股和優先股等更加貼近市場的靈活機制。在這種創新機制下,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等激勵工具將可能大量涌現,此外也會運用各種金融工具來保障交易目標的實現。針對這些金融工具,不僅在交易環節的評估作價中需要考慮,而且此后的會計公允價值計量將會對其后續估值產生持續需求,從而給資產評估行業在期權定價、優先股評估、金融衍生品評估等新興業務領域帶來更大的市場發掘空間和發展機遇。
機遇也意味著挑戰。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不僅給評估行業帶來許多寶貴的市場機遇,也對評估行業法制化、專業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要清醒地分析自身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找出制約發展的瓶頸。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市場經濟的法制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行業立法工作在人大法工委的大力推進下,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使資產評估法遲遲不能出臺。評估行業基本法缺失的局面,嚴重制約影響行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法律地位,使評估行業的權威性遭到質疑,阻礙了評估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近期,國家取消注冊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認定和許可事項、將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由原來的“準入類”調整為“水平評價類”。這一行業管理改革進程雖然增強了行業發展的活力,拓展了行業發展的空間,但同時也淡化了執業準入的控制,評估市場將面臨會計師事務所、其它估值或咨詢機構等潛在競爭者的進入,市場競爭將愈加激烈。
目前評估行業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人員加速老化,高端人才缺乏,青年人才流失,情況不容樂觀。以北京地區為例,據統計2005年北京地區資產評估師平均年齡是38歲,但2013年已達到了44歲,平均每年增長0.67歲,且現階段北京地區30歲以下的評估師只有65人,大部分評估師都是在40歲到50歲。在評估行業抓住改革機遇謀求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面對眾多行業外的競爭對手,缺乏掌握創新評估技術的專業化人才和足夠的專業人才儲備,是影響我們發展的大問題。
張國春秘書長曾精辟論述:“改革既是機遇,更是挑戰,應對得當就是生機,應對不當就是危機。”評估行業要想把握混合所有制經濟所帶來的難得發展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不懈努力,總結起來是八個字,四個方面,即“培育,創新,整合,宣傳”。
“培育”,即培養孕育,培育的目標是什么?一是人才,二是市場,這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素。人才培養,要居安思危,加強注重人才培養和儲備。“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要通過建立科學職業發展規劃,提供順暢的晉升渠道和廣闊的事業平臺,進一步增強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為行業培育和聚集越來越多的人才。市場培育,要契合好市場需求,認真把握、分析和規劃市場。找到打開市場、占領市場的有效途徑。同時固化客戶,真正走進服務對象的內心,為客戶提供超值服務,從而充分延伸我們的專業價值,使評估行業面對激烈的競爭永葆生命力。
“創新”,并不意味著要全盤推翻原有形式,喬布斯是個特例,90%的創新不是革命性的,而是在現有的專業優勢基礎上,強化提煉完善,提升整體實力,這也是行業順應市場經濟改革復雜需求的驅動力量。隨著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深化,我們要加大研發力度,組織開展涉及新興業務領域和技術方法的專業課題研究,堅持“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力爭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專業實力,強化風險意識,從源頭上防范執業風險。
“整合”,是要改競爭為“競合”,聚合行業內部優質資源,做精做專,提升行業整體市場競爭力。面對未來市場潛在競爭者的進入,行業要精誠團結,資源互補,通過對行業人才與專業技術的優化配置和有機融合,創造出新的核心力量,進一步豐富服務外延與內涵,打造評估行業的優質品牌,擴大市場份額,使整個行業獲得長足發展。
“宣傳”,是要利用多種平臺使全社會認識到評估行業在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中的重要意義和促進作用,積極提升全社會對評估行業的認知和信任。現階段加強立法宣傳是當務之急,立法是行業發展的關鍵基礎,評估行業的每一位成員都要積極地為行業立法鼓與呼,視立法為己任,只有盡快確立評估行業的法律地位,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
總之,“培育”和“創新”是評估行業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是發展之“道”;“整合”和“宣傳”是在通過培育和創新提升行業普遍實力的基礎上,聚合行業力量,擴大行業影響的外在方法策略,是發展之“術”,我們要努力堅守并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抓手的經濟體制改革給評估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和發展契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堅持走法制化、專業化發展道路,致力提高評估行業全方位、一體化的綜合專業能力,一定會為推動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改革作出應有的貢獻!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讓我們牢牢把握歷史機遇,共同攜手建設評估行業平闊風懸的承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