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楊
關于希特勒上臺,一個普遍的說法是,希特勒通過民主選舉獲得執(zhí)政地位。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1932年魏瑪共和國舉行總統(tǒng)選舉。希特勒代表民社黨(即納粹黨)參選,盡管納粹黨開動全套宣傳機器,但最終以總票數(shù)36.8%的成績敗選;陸軍元帥興登堡則以1936萬票(占總票數(shù)的53%)獲得連任。
盡管競選總統(tǒng)失利,但納粹黨在1932年7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得1374萬張選票,在國會608個席位中擁有了230席,一躍而成為第一大黨。11月重新舉行的選舉,納粹黨丟了200萬張選票,喪失34個議席,而共產黨則異軍突起,獲得了600萬張選票,贏得了100個議席。
在7月選舉結束后,總統(tǒng)興登堡打算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其實興登堡一直對希特勒心存惡感,甚至認為納粹黨是一個激進主義和本性粗俗的政黨,卻為何又任命他為德國總理?
這是因為,魏瑪憲法53條規(guī)定,政府內閣未獲得選民50%的選票時,總統(tǒng)可以自行指認總理,限制性條件為,指認的總理必須得到國會的認可(不超過50%的議員反對)。
保守派的興登堡曾利用總統(tǒng)職權先后指認他的親信帕彭和施萊謝爾為總理,確保保守派的專權,可是帕彭和施萊謝爾的統(tǒng)治很不得人心,都沒有獲得議會支持,其內閣先后在短短幾個月內解散了。
1932年德國政局愈發(fā)不穩(wěn),共產黨在議會的議席增多,日益壯大,帕彭與一些保守派懼怕由社會動蕩引起的共產主義革命,便打算拉攏希特勒組閣阻擊共產黨。
經(jīng)過一系列的秘密談判,帕彭、希特勒與國家人民黨主席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達成協(xié)議,希特勒擔任總理,帕彭為副總理,國家人民黨成為執(zhí)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