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果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 400030)
古鎮濱水空間特色研究
——以秀山梅江河岸濱水空間打造為例
陳 果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 400030)
中國自古就有擇水而居的理念。枕水而居的古鎮數不勝數,水系作為濱水城鎮的靈魂,其空間特色的打造是規劃發展的重點。文中以梅江河岸濱水空間規劃設計為例,從水的屬性以及地域的特性出發,淺析了景觀的生態性、設施的親水性、建筑符號的地域性對于激發濱水空間活力的作用。
濱水空間; 傳統古鎮; 生態性; 親水性; 地域性
水系是孕育萬物的搖籃,更是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中國自古就有擇水而居的理念。枕水而建、歷史悠久的古鎮數不勝數,除了聞名遐邇的湖南鳳凰、云南麗江、浙江烏鎮等風景名勝之地,更有許多古韻十足、有待發掘小鎮。相比城市的鋼筋混凝土叢林,小鎮里鱗次櫛比的坡頂、蜿蜒幽深的青石路、婆娑蒼勁的古樹猶如一幅水墨畫般令人神往。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的濱水城鎮的旅游規劃發展已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水系作為濱水城鎮的靈魂,其空間特色的打造是規劃發展的重點。本文以重慶秀山梅江河岸風貌控制區濱江空間為例,研究了活力多彩的濱水空間的特性以及這些特性在濱水古鎮規劃發展中的作用。
濱水空間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是城市的門面,更是人們公共生活的重要平臺。傳統古鎮濱水空間,是古鎮歷史文化、生態景觀的集中體現,承載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人們精神歸屬之所在。
1.1 價值內涵
水系除了能夠提供生活用水之外,還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這里沉淀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古鎮濱水空間是古鎮的縮影,這里通常有著開闊的視野,兩岸質樸的屋舍,偉岸的青山,孩童的嬉戲,小販的吆喝。向人們直觀地展示著這座古鎮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觀。濱水空間是古鎮人們和外來游客休閑娛樂的最佳去處,巨大的人流量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使其成為帶動片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陸地與水體的交匯處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賦予了濱水空間獨特的生態價值。水系對于調節古鎮微氣候、美化古鎮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里孕育了多樣的動植物,是古鎮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濱水空間是古鎮歷史文化價值、地域美學價值、生態景觀價值的集中體現。在其空間的打造過程中,對于以上價值的保護和利用是規劃設計的重要環節。
1.2 現狀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水路是重要的交通系統。由于近現代陸路交通的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淡水交通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小河溝,幾乎完全喪失了交通運輸功能。在許多古鎮中,原本興盛的碼頭駁岸日漸沒落,有的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有的則由于缺乏維護和治理,變成了廢棄的場所、城鎮的死角。傳統古鎮的水體是人們生活用水的來源,許多未經保護規劃的古鎮,由于濱江兩岸的建筑缺乏排污設施、環衛設施,同時水體也缺乏環境整治,居民生活污水直排至公共水域內,嚴重影響著濱水空間的品質。在中國,許多未經保護規劃的古鎮濱水空間,普遍存在著蕭條的現象,激活更新工作迫在眉睫。
2.1 秀山梅江河岸風貌控制區背景介紹
秀山位于重慶市東南地區,為渝、湘、黔、鄂三省一市的幾何中心,地處武陵山區腹地。規劃區位于秀山縣老城區西側,梅江河渝秀大橋至風雨橋地段。秀山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的人文藝術,其發展規劃是“大武陵旅游圈”的規劃建設中重要的一環。在漢族、土家族、苗族多民族聚居背景下,多樣的民族風俗相互碰撞,發展了別具一格的風貌景觀。
2.2 濱水空間特色研究
規劃區地勢南高北低,東西高、中部低,梅江河由南向北蜿蜒而去。梅江河兩岸濱水區域地勢較陡,其中西岸的北段為懸崖。發展規劃主要從保護河岸的生態性、營造空間的親水性、建筑符號的地域性三個方面入手,力求在地勢相對不利的條件下創造出活力四射的濱水休閑空間。
2.2.1 生態性
水體作為濱水空間景觀主要載體,其優良的水質是打造生態美觀的濱水空間的必要前提。老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排污設施、環衛設施的匱乏導致本區的居民基本上生活污水直排至梅江河,其自然水質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污染。目前梅江河內整體視覺景觀環境相對較好,并伴有水草等水生植物。發展規劃將排污系統的整治工作作為重點,以期得到清澈見底的水質。
濱河兩岸保持著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特色,這是梅江河獨具魅力的原生態景觀。現狀的河岸大致可以分為多種岸線類型,例如堤岸岸線、水生植物濕地岸線、崖壁岸線、河灘岸線、巖石坡岸等。保護規劃為了最大限度的體現梅江河岸的原生態性,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基礎上,盡量減少生硬的人工河堤,保持自然水土環境,將濕地、崖壁河灘、巖石坡等統統保留,結合現狀不同地段的江岸自然特征,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生態岸線(圖1)。在濕地上架空的木質休閑游憩步道、親水休閑游憩平臺。淺水區水生植物茂盛,緩坡地上保留有較多的大樹。圍繞現有保留的大樹形成休息休憩平臺。通過適當配置一些觀賞性水生植物和色葉喬木,打造濱河濕地景觀。結合現狀崖壁、河灘、巖石坡等,規劃設計總長近300 m的棧道探險景觀。棧橋結合現狀不同坡度的崖壁,高低起伏、蜿蜒前行。有的棧道架在濕地之上,有的架空在水面上,也有的架在崖壁突出的巖石上,形成或親水、或臨空的棧道景觀。在棧道的不同地段,結合場地設計形成狹窄通道,拓寬為休閑觀景平臺或攀巖探險場所。有的分叉上行,連接摩崖建筑,有的轉折連接溶洞景觀。

圖1 梅江河濱水空間規劃效果
2.2.2 親水性
水是萬物之源,人類有著天生的親水性。在濱江空間打造的過程當中,除了將水體作為觀賞性的景觀進行整治外,更應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之上讓人們近距離地接觸到水體本身。規劃設計將親水性作為研究的重點,力求創造出能讓人們與自然互融共生的濱水空間。
除了水生植物濕地親水平臺外,規劃區內還設計了多個親水碼頭(圖2)。其中包括本地居民生活、休閑型碼頭和游覽渡船碼頭。河岸碼頭是秀山人最重要生活場所之一,因此碼頭的景觀設計一方面結合河岸的岸線形態設計,另一方面以方便本地居民生活使用為原則設計,有的適當加寬,有的向兩側延長,形成順應自然地形設計的多樣性形態。拓寬的硬質場地為人們提供了更加舒適的公共休閑娛樂空間。碼頭駁岸邊處理成600 mm×300 mm的大臺階直至常年水位
線以下。居民可以在這里打水洗衣、嬉水玩耍,游人可以在這里駐足遠眺、拍照留念。

圖2 梅江河濱水空間規劃效果
渡船是古代秀山水面交通的另一種重要的方式。由于后期陸路交通的發展,使得渡船體系被替代。本規劃設計從復蘇當地傳統文化特色的角度出發,將具有地域特色的拉渡船和一般的游客游覽江面景觀的小游船作為一大旅游景觀亮點著重打造。在吸引游客并解決部分交通問題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親水需求。
在梅江河的渝秀大橋附近,河水相對較淺,河谷寬闊但水面較小,加上渝秀大橋為城市交通主干道,因此此區的兩岸休閑游憩交通不便,故規劃在此設置兩處水上汀步橋方便游客和居民過河。走在汀步上,潺潺的流水在腳邊淌過,碧綠的水草在水底招搖,清澈的水面明鏡似的映出兩岸秀麗的景色,仿佛步入了一幅寫意的中國潑墨山水畫。
2.2.3 地域性
作為古鎮重要的公共空間,濱水空間就像一張明信片,是古鎮整體景觀形象的縮影。為了區別于國內其他古鎮,避免泛濫型景觀設計,規劃以民族性、地域性作為研究重點,將濱水空間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梅江片區景觀標識。
秀山作為漢族、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多樣的民族的文化在充分的融合后注入了當地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產生活的物質環境當中。規劃區內建筑環境中匯入了大量的地域民族符號。濱江區域現狀保留著大量的磚木結構的建筑,其中包括穿斗結構的傳統民居建筑和近代建筑風格的青磚瓦房。規劃設計將以適應后期旅游發展以及體現民族地域性為目標對現有建筑進行風貌控制。提取坡屋頂、穿斗構架、裝版墻、出挑、吊腳等土家族苗族建筑典型的外部造型風格特征,結合現存建筑保存基本特點,采用特色符號外部加固裝飾的手法,凸顯地域民族建筑的典型特征(圖3)。
沿江建筑以及濱江棧道普遍采用吊腳的建筑形式,在順應地形、保持生態原始性的同時反映了土家族傳統建筑符號。特別強調群體空間輪廓線的變化,以展示城鎮型傳統建筑獨特的風貌特色。

圖3 梅江河岸風貌控制前后對比(本文圖1~圖3系作者整理《秀山梅江河長廊景觀規劃及建筑風貌設計》)
“小橋、流水、人家。”是人們對傳統古鎮的直觀印象。想要打造富有特色古鎮空間,必須先打造出別具一格的濱水空間。筆者以梅江河岸濱水空間規劃設計為例,從水的屬性以及地域的特性出發,淺析了景觀的生態性、設施的親水性、建筑符號的地域性對于激發濱水空間活力的作用。文內的方法與觀點對于部分傳統古鎮濱水空間打造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現代建筑與規劃工作者應根據現存環境的特異性,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此時此地”的濱水空間,從而整體提升古鎮空間環境價值。
[1] 重慶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院.秀山梅江河岸建筑風貌設計[R].2013.
[2] 高海波.南京外秦淮河濱水景觀規劃[J].現代城市研究,2003(5).
[3] 蔡伯寧.濱水風景區城市歷史街區改造與更新[D].湖南大學,2010.
[4] 冒宇晨.濱水城鎮旅游發展問題初探——以江南六大古鎮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9(6).
陳果(1989~),女,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建筑歷史及理論。
TU984.181
A
[定稿日期]20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