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頔, 陳高濤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 400030)
重慶近郊農村新建社區公共菜園配置研究
吳 頔, 陳高濤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 400030)
新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大量復制城市經驗未能有效保留傳統農村風貌的現象,如在城市作為美化環境等產生積極作用的綠地并未能在新建社區中體現出它該有的作用,反而發生綠地無人養護或被村民強占種菜。針對重慶近郊農村類似這樣的狀況,以浙江海寧市斜橋鎮華豐社區“蔬香園”為例,探討“公共菜園”模式對于重慶近郊農村風貌建設的借鑒之處。并結合重慶近郊農村“城鄉二元”的特殊環境,對公共菜園的設計與管理提出相關策略。
新農村社區規劃; 近郊農村; 公共菜園; 城鄉二元結構
新農村規劃建設是當前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重點工作,規劃工作者應根據各地區具體條件,探索適合地域發展的規劃建設模式。重慶市作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城鄉二元結構的市情特征較多地反映了全國在新農村建設上所面臨的問題。
如今,筆者在調研重慶近郊農村的過程中,就發現很多新建社區出現了農民通過破壞、強占聚居點內公共綠地作為菜地的現象,使得我們不得不對現今重慶村莊規劃進行反思。要想讓近郊新社區的村民真正融入城市,關鍵還是在于要尋求政策實施的有效落腳點。而這一落腳點便是積極和諧的社區治理和支持,這對于土地流轉后的農民能否融入城市社會至關重要。[1]現若能在重慶探索一種新農村社區規劃的新模式,既能保護新建社區的綠化環境,又能延續傳統農村的田園風光。對重慶以及全國其他地區的新農村規劃與統籌城鄉建設都有著重要意義。
自《城鄉規劃法》頒布以來,“鄉”規劃被提升到了與“城”規劃同樣重要的地位。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規劃工作的重點一直放在了城鎮規劃上,經過若干年的實踐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規劃主干體系,有效指導了城市建設與發展。隨著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廣大農村地區的規劃逐步得到重視,雖然已有的這些新農村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農村建設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由于缺乏全局性、系統性的考慮,難免存在局限性,在規劃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難以協調的矛盾,而近郊獨特的城鄉二元結構使得矛盾尤其突出[2]。
1.1 近郊社區村民對菜地的需求
在對重慶近郊的一些農村考察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集中后的社區出現不少綠地被破壞、侵占(圖1)的現象。通過對重慶江津區近郊九個村落的村民在對新聚居點住宅附屬空間的調研,向我們揭示了為什么新聚居點會出現綠地與菜地的矛盾。調研結果反映了受訪村民對功能的選擇,其中菜地與院子的需求排在了前兩位(圖2)。盡管目前很多家庭選擇將承包的耕地統一流轉、集體經營,或者租給其他人耕作收取租金,但土地仍然是農民生存最基本安全感的由來,對菜地和院子的需求是農村自給自足經濟的體現,也反映了情感上農民與土地天然的依存關系。以上分析說明重慶農村新建聚居點需要提供菜地來滿足村民的迫切需求。

圖1 重慶江津區龍華鎮燕壩村新農村社區

圖2 村民對新聚居點住宅附屬空間的需求
1.2 近郊建設法規對延續傳統自留地的制約
1.2.1 用地性質上的限制
根據《重慶市城鄉規劃村莊規劃導則(試行)》中對村莊建設用地標準的規定,村莊建設用地包括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產建筑用地等九大類,其中并沒有直接涉及可以讓村民種菜的用地性質[3]。
1.2.2 用地指標上的限制
重慶土地人口承載力高,人地矛盾突出,在新建社區的用地指標上控制很嚴格。主城九區范圍內村民宅基地標準為每人20~25 m2,主城九區外的其他區縣范圍內村民宅基地標準為每人20~30 m2,3人以下戶按3人計算,4人戶按4人計算,5人以上戶按5人計算[3]。即使按照最大面積150 m2的宅基地面積設計五口之家,也很難實現土地流轉前村民自帶庭院的農房。
實際上在新農村建設起步較早的東部沿海地區,也出現過重慶這樣的困境。筆者在考察浙江嘉興海寧市華豐村的建設時,了解到當地新農村建設初期新社區內綠地與菜地的矛盾十分嚴重,村民破壞綠化用來種菜的現象屢禁不止。華豐村村委針對特殊情況,創造性的開辟了公共菜園“蔬香園”,為村民提供了可以種菜的樂園。筆者以華豐村“蔬香園”為例,希望通過介紹其在社區風貌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嘗試在重慶新農村建設中引入這種模式,用于指導近郊社區規劃的設計實踐。
2.1 華豐社區概況
華豐村是一座典型的東南沿海近郊農村,其坐落于浙江省海寧市斜橋鎮,北靠嘉興市區與桐鄉市,距海寧市區約8 km。現轄20個村民小組,截止2011年底全村共1 016戶,總人口3 997人。華豐新農村社區位于硤斜公路、祝慶公路交叉口東南角,共7期,新村點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取75 m2/人[4]。
2.2 公共菜園的概念
公共菜園“蔬香園”是華豐村村委在提升社區風貌中創造的一種新的社區規劃實踐。通過為村民提供的用于種植農作物的小塊土地,不僅保護社區內綠化免遭人為破壞,更是讓土地流轉后住進新社區的村民保留了對土地進行耕種的權利。凡入住華豐社區三、四、七期的村民,均可按每戶在籍人口免費分得菜地來種植蔬菜和水果作物,以滿足個人和家庭的消費需求[5]。
2.3 公共菜園的產生
實際上浙江華豐社區的初期規劃并沒有公共菜園,其建設模式與全國各地新農村聚居點的做法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而隨著村民不斷搬入新建社區,生活習慣上還保留著自然散居時的村民還未能適應新社區的居住模式,隨即開始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其中風貌綠化的破壞最為直觀——庭院與道路綠化被村民侵占用來種菜,這與華豐村村委想提升社區品質,打造和諧社區相違背。通過開辟供村民休閑耕種的開心農場——“蔬香園”,既能為村民做飯用到的蔥韭小菜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提高了整個居住環境的美觀和整潔。經過這幾年的推行和實踐,公共菜園在華豐社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踐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并成為其建設具有傳統田園風貌的社區規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
2.4 公共菜園的運作
公共菜園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園子,而是一個相對成熟的體系。從用地規模與配套設施、土地權屬與土地分配、管理模式與后期運營三方面可初步了解華豐村“蔬香園”是如何運作的。
2.4.1 用地規模與配套設施
華豐社區“蔬香園”總面積近7 000 m2,供社區三期、四期、七期住戶使用,因為就設置在這幾期住區附近,足以體現出公共菜園與村民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圖3)。在配套方面,菜園周圍有外部圍欄且配備服務站,設有刷卡式大門,村民必須憑卡才能進菜園耕作(圖4)。

圖3 華豐社區“蔬香園”平面區位

圖3 “蔬香園”圍墻與刷卡式門禁
2.4.2 土地權屬與土地分配
華豐社區“蔬香園”是由華豐村村委牽頭設立,在此前的社區方案規劃中并無此項。因為社區已經建成,只能將社區東頭一片原屬于生態農業旅游組團的用地,劃撥過來作為公共菜園的建設用地。用地性質上其實并無明確說明,也沒有法律保障?!笆呦銏@”每塊土地以戶為單位,每人分配4 m2,人數以戶口簿在冊人口為準,并按住戶現所居住的門牌號由北往南劃分。
2.4.3 管理模式與后期運營
“蔬香園”由村委會任命專人負責看管,以確保公共菜園的使用和維護。其主要工作內容有:(1)落實村委會制定的相關章程和管理細則,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協調;(2)定期向村委會匯報有關工作,包括投入資金運作情況、種戶種植情況等;(3)為種戶提供種植工具、有機堆肥、種子等共享資源并對農場的基礎設施(如供水管道、籬笆和道路)進行維護以及種植技術方面的指導;(4)在服務站提供化肥及農藥拆零銷售服務,方便村民施肥噴藥[5]。
2.5 公共菜園的作用
依托“蔬香園”建成運行,華豐社區內原有綠地得到了有效保護,還從另一個角度實現了村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公共菜園的自助景觀豐富了華豐村域的大地景觀體系,構建出富有傳統鄉土特色的和諧新村。
在社區風貌建設上,華豐村新農村先后榮獲浙江省綠化示范村、“國家級”生態村等殊榮。2012年又順利通過了嘉興市首批示范性城鄉一體新社區和嘉興市優美庭院示范村[4]。
重慶近郊農村新建社區在規劃指標上與浙江華豐村有很高的相似性,但這不能表明重慶可以直接照搬照抄其成功經驗。所以針對重慶當地情況、政策條件等,提出適合重慶農村的菜地建設方法。
3.1 社區“公共菜園”的土地來源
重慶市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區,大部分區域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因地形起伏、地貌各樣,致使農用地中林地比重大,田坎比例高,人均耕地面積713 m2(1.07畝),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76%。在重慶農村地區,青山綠水本是常見之物,所以在城市起到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的綠地,到了農村社區并不是稀缺資源。所以在耕地不足、森林豐富的重慶,農村社區用種菜替代綠化具有一定積極意義[6]。
實際上《重慶市居住小區綠化建設質量標準(實行)》適用于重慶市城區規劃范圍內新建居住小區的設計和建設,非城市地區的居住小區綠化建設可參照執行。在現階段我們農村社區還不適應城市這套標準時,我們不應該盲目參照城市的建設方式,可以嘗試將新農村社區的綠地用來建設菜園?;蛟S等以后條件成熟后,重慶農村社區在綠化改造時再依照城市的標準實施。
3.2 社區“公共菜園”的土地指標
將村莊規劃中的公共綠地用來建設為公共菜園,按照前文試行導則里以非耕地為主建設的村莊,人均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為70 m2/人計算,4 %的公共綠地相當于每人可以分得約2.8 m2的公共綠地[3]。鑒于重慶建設用地緊張、山地高差大,公共菜園不可能像浙江設置,故人均指標定為2.5~3 m2/人為宜,單個公共菜園面積也不宜超過500 m2。居民人數眾多的大型社區也可將公共菜園作為景觀節點隨著山勢分散設置,既方便附近居民的耕種,也利于公共菜園在社區總平面上的靈活排布。
3.3 社區“公共菜園”的建設管理
公共菜園的建設管理上,浙江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建設菜園應當遵守與住區臨近而不干涉的原則,其外部設有圍欄且配備服務站保持相對獨立性。日??捎纱逦瘯款^設立專門機構對菜園進行監督管理,鼓勵村民少用、不用農藥,開展綠色種植。
上述研究表明,鑒于重慶新農村規劃由于沒有考慮到農民的耕種需求,直接套用城市模式,造成公共綠地被破壞的現狀。實際上城市現代化住區與鄉村田園耕作并非不能完美結合,其實歐美許多國家,在住區種菜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如英國的份地花園和美國的社區花園都是很好的借鑒模式[7]。筆者借鑒在中國新農村環境下涌現出的新模式——浙江華豐村的 “蔬香園”,針對重慶地區用地緊張的現狀做相應的探討,以期能為重慶近郊新農村城鄉二元矛盾下的社區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但該模式能否很好解決重慶農村規劃中的問題還需實踐驗證。
[1] 黃曉芳, 張曉達. 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的新農村規劃體系構建初探[J]. 規劃師, 2010(7): 76-79.
[2] 吳菁. 失地農民在城市化過程中的社區融入研究[J]. 經營管理者, 2011(15).
[3] 重慶市規劃局. 重慶市城鄉規劃村莊規劃導則(試行)[S]. 2008.
[4] 海寧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海寧市斜橋鎮華豐村農房改造提升規劃(2013-2010)[S]. 2014.
[5] 嘉興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海寧市斜橋鎮華豐社區規劃(方案稿)[S]. 2012.
[6]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S]. 2009.
[7] 錢靜. 西歐份地花園與美國社區花園的體系比較[J]. 現代城市研究, 2011(1): 86-92.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西南山地傳統村鎮空間格局安全動態監測研究》(項目編號:20120191110036)
吳頔,碩士研究生;陳高濤,碩士研究生。
TU984.12
A
[定稿日期]201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