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穎 ,王 誠,李興明
(1.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四川成都 621000; 2.四川省西充縣發展和改革局,四川西充 637200;3.四川省西充縣張瀾學校,四川西充 637200)
適應素質教育理念的校園建筑設計實踐
——以西充縣張瀾學校為例
范 穎1,王 誠2,李興明3
(1.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四川成都 621000; 2.四川省西充縣發展和改革局,四川西充 637200;3.四川省西充縣張瀾學校,四川西充 637200)
踐行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基本國策,在校園建設上真正做到對學生的心理、生理、學習成長關注是建筑師進行校園建筑設計的職責,文章以四川省西充縣新建張瀾學校建筑設計為例,關注素質教育對校園建筑及空間的要求,實踐“以生為本”的校園建筑設計思想。
素質教育; 校園建筑; 設計;
2012年,西充縣在縣城北部新城興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以“川北圣人”張瀾先生的姓名為校名,曰張瀾學校,力求實踐素質教育的大旗。新建校園總用地面積8.2 ha,張瀾學校的興建為實踐素質教育從小學生抓起提供了嶄新的實踐平臺,也為建筑設計服務于素質教育提供了創作空間。
1.1 素質教育的特征
1999年6月13日,中發[1999]9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素質教育發展方針:即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必須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歸納素質教育的重要特征為以下三個方面:尊重受教育者主體性及培育主動性精神;注重人的智慧潛能之開發;注重培養人的健全個性之形成。
1.2 素質教育對新時期校園建設的要求
素質教育關注對中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促進學生主動融入學校這個小社會、引導學生主動對環境進行認知感受,培育學生的自主意識、探索精神、開拓精神等方面。因此,我們認為素質教育對中小學校園建設的要求應該是體現公共性、開放性、創新性為主要特征,真正發揮“環境影響人、環境改變人、人與環境相互融合”的環境心理行為理念。
該項要求也就對校園空間要素等諸方面發起了全面校驗與沖擊,并賦予相應校園空間內涵,最顯著特征在于其空間形態的創新。
建筑是校園環境的主題,建筑及建筑群體的組合直接關系著校園整體空間質量的優劣。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校園建設既需要現代建筑美學的訴求,更需要體現素質教育所呼喚的場所精神與時代精神。
2.1 體塊切割,“剛性”與“柔性”并重
在整體布局上,將教學區域、生活區域、運動區域進行科學合理分區。其中,教學區域是校園建設的核心,將教學區域置于地塊中央較為安靜的中心位置,次第展開。教學樓建筑以“▂”、“◢”、“L”為原型進行形態切割,并與生活區的學生餐廳、學生宿舍、教師公寓形成形體上的圍合,景觀柔性空間的滲透與延伸(圖1)。

圖1 剛性空間與柔性空間穿插
教學區由小學教學樓、初中教學樓、綜合實驗樓三棟單體建筑組成。三棟建筑均注重柔性“灰空間”的建設,彼此通過不規則的幾何切割,形成非均質的柔性空間。三棟單體建筑之間通過一條斜向大平臺聯系,構成整體上集中的教學細胞單元,形成大氣開闊的空間形態。
幾何非均質化的形體切割注重對校園開放的空間形態營造,形成活躍動態的開放空間,在這些開放空間中,注重對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等“軟環境”的營造,注入張瀾先生的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校園禮儀、交往、休息、游戲空間的心智培育,成為校園的“第二課堂”。
2.2 外觀純凈,“健康”與“靈性”并重
激發活力,創靈動建筑群體。為了尊重受教育者,注重對中小學生的智慧開發與人性健全,尊重少年兒童階段的好奇心、自發性及對空間的創造力,我們認為,校園建筑應具有特定的氣質,外觀應純凈、積極向上,擯棄奢華與造作,通過建筑色彩和材料質感方面傳遞和表達了一種周邊建筑場所中已被熟悉和認知的空間環境特質。
在建筑外立面造型上,我們拒絕多樣裝飾構架,以現代簡潔的體現力量美學的白色柱體、純凈的玻璃窗為基本元素進行整體構圖,在焦點位置進行點綴式構架處理,力求凸顯出生機勃勃的建筑形象,在追求整體穩定的同時,表現興奮點和跳躍點,豐富的建筑視覺形象,可以滿足中小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獨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圖2)。

圖2 簡潔的建筑外觀
2.3 多樣空間,“統一”與“多樣”共存
在對“以生為本”的基本內涵要求下,我們認為校園空間及教學樓設計應體現多樣空間的愉悅性、層次性、健康性,在室外活動空間的拓展與延伸上,將學生的室外活動由機體活動延伸至性情的培養,環境客體向多元化形態及功能推進。
小學部、初中部、綜合樓以及生活區建筑圍合形成的--內院之中,營造出內斂幽深的自然景觀環境,三棟教學樓之間采用縱向大平臺的交通空間、交流空間進行聯系,立體化利用建筑空間,給少年學生提供登高望遠、不一樣的視覺平臺(圖3)。

圖3 室外大平臺串聯空間
依據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少年兒童的心理需求是
多層次的,該年齡時期更具有行為變異的特征,對校園空間的構成就要復雜得多。在教學樓空間的層次性的建立上,從尊重學生個體、少數團體、班級、年級群體的角度去建立相應的空間環境,從私密空間、半私密空間、公共空間三個層面,學生及教師可以在相應的空間內開展相應的交流及教育行為,真正實現師生與空間的良性互動(圖4)。

圖4 建筑灰空間及連廊空間
如在科學教室樓層的設計中,將儲藏室、準備室設置在科學教室對側,通過空間的收放形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敞廊,廊道兩側預留校園文化建設宣傳空間、展示學生學習成果。教室與教室之間以與環境滲透、視線貫穿的休息平臺聯系,敞廊、錯落的休息平臺,半敞開式外露的樓梯,滿足師生露天單獨交談,師生群體交談,構成開敞通透、自由活潑的教學環境,這種環境能較好表現學生的個性和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開拓的思想,使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有一種自由、舒暢感受,把外部空間視為一個與建筑實體共生而又相對獨立完善的整體。
教與學的行為需要空間才得以支撐,校園空間范圍內需要滿足新形勢下教與學的功能需求。我們致力于在素質教育精神引領下創造一個不僅僅是師生教學的空間與平臺,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營造的精神家園。
[1] 楊 明,王國義.當代中小學校園規劃建設的理念與實踐——以沈陽渾南朝鮮族學校規劃建筑設計為例[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9(3).
[2] 范穎,申敏,盧昱祥,等.西充縣張瀾學校建筑設計方案[R].2012.
范穎(1982~),男,研究生,教師,工程師,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王誠(1975~),男,教育管理;李興明(1968~),男,教師,教育管理。
TU201.1
A
[定稿日期]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