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琳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都勻 558022)
瑤族民居的多樣性探究
何 琳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都勻 558022)
瑤族是一個多族源的民族,在其遷徙發展過程中,由于受不同環境因素的影響,各地瑤族在民居的建造、傳承和更新方面呈現出多樣性。文章對廣西、湖南、云南、貴州、廣東等省區的瑤族民居作了研究介紹。
瑤族民居為; 傳統特色; 變遷; 更新
瑤族源于古代的“長沙、武陵蠻”,現分布于我國的南方,主要在廣西、湖南、云南、貴州、廣東、江西等幾個省區生活,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由于長期的游耕遷徙導致其在語言、服飾、宗教、風俗、文化、藝術等方面產生了較大區別,使得瑤族的內部分支很多,民族稱謂也很復雜[1]。
瑤族是一個典型的山居民族,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區,或丘陵、河谷地帶。瑤族村落的選向依山勢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區域、易找建筑材料、野獸出沒較少的向陽處,便可建寨[2]。傳統瑤族民居有“茅寮”、“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瑤族分布區生態環境的復雜性、多元性,構成了瑤族民居建筑形式的多元并存的特點。而在瑤族民居建筑的發展過程中,各種環境因素又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民居建筑的選擇、傳承和更新[3]。
2.1 南崗古排瑤族建筑—后墻開窗、陽臺懸吊、外廊
南崗古排位于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瑤族村落,被譽為“中國瑤族第一寨”。南崗古排的建筑類型多樣,風格鮮明,用材和建造工藝比較考究,有獨特的平面布局和結構形式,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反映出排瑤社會的組織形態和生活方式[4](圖1)。
2.2 金秀茶山瑤民居—筒子房、爬樓、隔門
廣西金秀縣茶山瑤原創性建筑的特點為:緩坡頂、吊腳樓、多進深、亮瓦、彩畫屋檐、隔柵門。茶山瑤的房屋舉架較高,內廳之前設有閣樓,臥室就在閣樓上,從內廳到后門則不設閣樓。在大門外的右上方閣樓處伸出一個小吊腳樓,這是閨女的繡房,情人就是從大門旁爬上吊腳樓與姑娘談情說愛的,這種戀愛方式稱之為“爬樓”[5](圖2)。


圖1 南崗古排瑤族瑤長屋和瑤練屋外廊[4]

圖2 金秀瑤族建筑[5]
2.3 湘南瑤族民居—帶柱外廊、陽臺
湘南瑤族民居主要有四大類型:燕窩式、擺欄式、鎖匙頭式、吊瓜式。第一種主要為平地瑤所用,后三種為高山瑤常用。前三種主要建在山腳的平地上,最后一種形式則建于坡地上,與地形結合十分巧妙。燕窩式的特點是平面呈“凹”字形,戶門外走廊無柱;擺欄式的平面呈矩形,戶外為柱廊;鎖匙頭式的平面一層與擺欄式相同,二層則左右兩正屋各外伸一陽臺;吊瓜式平面一般呈矩形,一部分向外伸出,用柱支撐,也有用原木懸挑的情況,底層半地下室空間做牲畜欄或堆放雜物,外伸部分圍繞正屋設一圈長廊,部分長廊上設陽臺,形式十分優美[6](圖3)。

(a)燕窩式 (b)擺欄式 (c)鎖匙頭式 (d)吊瓜式 圖3 湘南瑤族民居[6]
2.4 湘西瑤族民居—內走廊、曬臺、浴室
湘西瑤族民居最重要的變化是民居建筑內部形成了一條橫向的通道,把住屋內的房間劃分成前后兩排,類似于現代建筑中的內走廊。。瑤族民居內部通道的出現,使中國傳統民居中獨立建筑的內部空間出現了豐富的變化,打破了千年不變的固定形式,從建筑學的角度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7](圖4)。

(a)早期湘西瑤族民居平面 (b)后期湘西瑤族民居平面 (無內部通道) (有內部通道)圖4 湘西瑤族民居[7]
2.5 湖南江永蘭溪勾藍瑤古寨民居—天井院、木地板
蘭溪民居結合夯土技術和木構架結構體系,采取了天井院為代表的建筑形式。蘭溪的民居大多為順應地勢對朝向并無嚴格的要求,大部分民居都是沿溪或沿道路布置,自由靈活,軸線性不強。建筑的立面不強調規整方正,建筑的平面也很靈活,建筑平面甚至還有不少異型空間,如弧形,多邊形等等。蘭溪民居中有自己獨特的防潮措施。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架空,在室內地平面上密集的鋪設約10厘米高的磚柱,將木質地板鋪設在磚柱上,這與現在的室內裝修中使用的木地板的鋪設方式十分類似[8]。
2.6 黔南瑤族民居—禾倉、禾晾、談婚洞
貴州的瑤族主要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南端的瑤山和東部的瑤麓兩片山地中,瑤山以白褲瑤為主,瑤麓以青褲瑤為主。瑤山有特點的原始民居是“叉叉房”,瑤麓傳統有特色的原始民居是“長屋”。瑤麓、瑤山兩地的糧倉、禾晾和禾倉是其特殊風格的表現,特別引人注目,最富有民族特色[9](圖5)。

圖5 貴州荔波瑤族民居及圓倉[9]
2.7 廣西龍勝金坑紅瑤民居—三層,多開間,大廳堂
大寨、小寨等村落的紅瑤干闌木樓,多為三層,屋頂多為懸山式,單體多為三開間、五開間,也有達到7開間的。山地瑤族木構干闌,基址多為臺階式(錯層),居住層之下半實半虛。紅瑤干闌的廳堂,大而開敞,常常會占據樓層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呈曲尺形[10](圖6)。

圖6 大寨紅瑤七開間民居及寬敞的廳堂[10]
3.1 幾何型水泥房——云南紅河瑤族民居的變遷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瑤族同胞走出大山,接觸了外面的世界,風俗習慣受到很影響,瑤族民居的建筑式樣也慢慢發生著變化。樹木的減少,建筑新材料的應用等,對民居建筑形式的改變是明顯而深遠的。現在,云南省紅河瑤族一些較富裕的人家建蓋的房屋已不再沿用傳統式樣,而是采用以水泥、磚、鋼筋、玻璃等現代建筑材料構建的幾何形建筑,瑤族民眾普遍認為這是財富和時尚的象征[1](圖7)。

(a)瑤族傳統民居正立面 (b)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新式樣圖7 云南紅河瑤族民居的變遷[1]
3.2 建筑文化變遷—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花藍瑤
金秀花藍瑤所修建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一般為本地所產的黃土、竹木、石塊等,但現在他們普遍認為水泥磚、火磚、鋼筋水泥比原來的材料更耐用,堅固。原來的泥瓦房一般是一個大框廊,沒有間隔,現在花藍瑤人開始將房間間隔起來,并搭建樓層,其神臺、火塘的設置也發生了變化。由于引進了外面的建筑技術,原有的建筑傳統被打破了,而慢慢地形成了一種新的建筑方式,花藍瑤人在建筑過程原有的最主要的匠師——墻師也失去了作用[11]。
3.3 傳統民居面臨消亡—廣西龍勝縣泗水鄉潘內村
龍勝縣泗水鄉潘內村地處偏僻,經濟較為落后,且非旅游核心景區,村內建筑多是傳統瑤寨的古吊腳樓,但大多是殘舊的古房子。由于資金不足導致吊腳樓的年久失修,但就算村民擁有足夠的資金,大多數還是會選擇以磚頭房代替古木屋,他們認為“磚頭房是現代人的標志,古木屋代表著貧窮落后。”[12]。
目前,相當部分少數民族村鎮住宅由于采取自發行為建設,存在著建筑形式呆板、缺乏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功能不齊全、布局不合理、有質量安全隱患等問題。而城市生活的人們則對都市的喧囂和鋼筋混凝土的雜亂無章產生了厭惡,開始追求寧靜自然的生活,希望保留純樸的民風民俗、傳統的民居建筑以及原生態的文化。一方面是保護民族文化和傳統建筑,一方面是擺脫貧窮落后的現狀,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4.1 瑤族民居的自我適應更新—廣西龍勝金坑紅瑤民居
目前,龍勝龍脊梯田景區建筑多采取在視覺上保持木結構建筑的形式,在功能上則盡量向現代生活方式靠攏。在龍勝金坑紅瑤新建、改建民居中,可以看見大量混建的建筑。有些民居利用磚塊、鋼筋、水泥搭建主體框架;有些新建民居地基使用磚、鋼筋、水泥奠基腳;有些民居在側面或立面使用磚塊向外搭建“偏廈”,改建完善其使用功能;有些則利用磚塊將兩棟民居進行連接。傳統的坡屋頂,質樸的木質色彩,與磚木混建主體結構、水泥鋼筋懸吊支撐、玻璃及金屬構件美化等結合,使得紅瑤民居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富有現代氣息(圖8)。

圖8 廣西龍勝金坑紅瑤民居
4.2 新建指引
4.2.1 貴州黔南瑤族民居設計
2006年貴州省編制了《貴州農村住宅圖集》,為避免少數民族民居千篇一律的問題,各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設計單位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實際情況引導農民建房,同時從旅游開發的角度,修建了一批造型美觀,功能齊全,突出民族建筑風格的民居[13](圖9)。

(a)瑤族民居設計方案 (b)瑤族民居設計方案主剖面圖9 貴州黔南瑤族民居住宅設計圖[13]
4.2.2 粵西連南瑤族新農村住宅設計
2009年10月,廣東省匯編出版了《嶺南新民居-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住宅設計圖集》,從廣東省不同區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突出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嶺南傳統民居建筑風格,具有廣府、客家、潮汕以及連南瑤族等多種地方特色[14](圖10)。

圖10 粵西新農村住宅設計圖[14]
在新農村和新型村鎮化建設中,建筑師要設計出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作品,還需靜下心,深入到農村、城鎮的實際生活環境中去,向民間匠師學習,將對鄉村經濟狀況的了解融入到建筑設計當中,積極探索民居改建、新民居營造、鄉鎮開發和居住環境改善等新模式。同時,各地在進行民居建筑設計時,也需發掘當地鄉村能工巧匠們參與設計建造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注意培訓、提高當地技術人員和施工隊伍的文化素質,幫助當地居民利用傳統和新型材料,建造出有特色的滿足現代生活的功能齊全的建筑。通過建筑師與民間匠師、居住者、政府的共同協作,延續、創造、發展我國傳統鄉土建筑文化。
[1] 王勇堅.云南紅河瑤族民居的變遷——以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永平鄉上寨瑤族村為例[J].文山學院學報,2010(1):29-32.
[2] 趙秀琴.淺析瑤族文化對民居建筑藝術的影響[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90-95.
[3] 趙秀琴.文化心理與瑤族民居建筑[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21-124.
[4] 鄭力鵬,郭祥.南崗古排——瑤族村落與建筑[J].華中建筑,2009(12):132-137.
[5] 朱濤.金秀瑤族建筑探訪[J].廣西城鎮建設,2009(2):107-110.
[6] 葉強.湘南瑤族民居初探[J].華中建筑,1990(2):60-63.
[7] 柳肅.湘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75-90.
[8] 李泓沁.江永蘭溪勾藍瑤族古寨民居與聚落形態研究[D].湖南大學,2006.
[9] 羅德啟.貴州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212-213.
[10] 牛建農.廣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69-77.
[11] 王夢貔.花藍瑤民居建筑文化變遷[D].廣西民族大學,2007.
[12] 廣外大經貿學院西游調研組.廣西紅瑤特色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規劃發展[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48571edb6f1aff00bed51e40.html,2008-9.
[13] 貴州省農村住宅圖集[EB/OL].http://www.gzjs.gov.cn/website/main/PageListTp2.aspx?fcol=144.
[14] 嶺南新民居-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住宅設計圖集[EB/OL]. http://www.lnwmw.gd.gov.cn/wmw/html/gg/article/1289900063843.html. 2010-11-17.
貴州省科教青年英才培養工程項目(項目編號:黔省專合字(2012)140號)
何琳(1972~),女,工程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虛擬現實。
TU-86
A
[定稿日期]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