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龍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 611756)
磚的現代語言探究
朱昌龍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 611756)
隨著技術、工藝的進步,新材料的不斷涌現。磚在傳統建筑所具有的結構承重的功能已漸式微,在新建筑體系中,磚語言表達呈現出有更多的可能性。文章從磚質材料本性出發,探討新的使用方法,尋找一條磚質材料的現代表達語言。
磚; 現代語言; 像素化; 透空化; 參數化
磚作為古老的建筑材料有著輝煌的歷史,在我國便有“秦磚漢瓦”之說,說明在戰國時期磚便作為建筑材料出在人們的生活之中。而在漢代磚結構多用地下墓室,而到了北魏時期才大規模的運用到地上建筑。在現在保存的傳統建筑中,無論是北方的四合院還是南方的微派建筑,都可以大量發現磚的運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不斷出現,磚的發展與運用放緩了。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與現代建筑材料相比,磚本身的缺點暴露無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理解。
(1)在現代建筑中,由于社會生活的豐富,出現了許多需要大空間的建筑類型,如觀演建筑等,與現代材料相比,磚受自身性能的限制,建造此類空間顯得很困難。
(2)傳統材料的磚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黏土作為原料,而耕地對于中國人來說又是非常稀缺的資源,而且燒磚的磚窯大多設備陳舊,技術落后,在燒制磚塊的過程中會產生污染。與現代材料相比,磚的大量運用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
(3)由于現代建筑本身的商品屬性,所有者可能更傾向它呈現一種現代、炫亮和高科技的視覺觀感,這也是磚所難達到的效果。而在大部分建筑中,磚一般作為圍護材料藏于建筑之中,無法表現材質之美。盡管磚質材料語言表達受到阻礙,但磚作為一種古老的建筑材料仍有其本身的生命力,國內建筑師作出了各種實踐,探索磚的語言表達便是本文的主題。
由于結構與構造技術的發展,磚脫離了傳統的結構承重功能,磚作為表皮材料有了更自由豐富的可能性,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表達。
3.1 像素化
像素化是當代建構實踐中處理磚砌體時,建筑師普遍使用的一種處理手法。通過將磚部分的出挑,凸出或者凹進,從而使得墻面形成了富有立體感。
3.1.1 凸出型像素化
凸出型像素化表現手法即通過將磚塊凸出于墻體表面,以此作為像素單位,陣列形成像素化的立面效果。凸出的像素磚可以使建筑表面變得毛糙,利于制造光影變化,使墻面獲得動態的三維形象。(1)像素磚垂直于墻面的凸出形式,像素磚的砌筑形式有很多,將其垂直于墻面砌筑,可以獲得較為規整的立面表達效果。通州藝術中心門房(圖1)中建筑師為了營造出“褶皺”的視覺效果,專門設計了青磚的排列方式。在傳統“一順一丁”的花墻砌法上,朝外的一面則間隔著將磚丁砌,自然出挑60 mm。磚墻遠看整體感很強,近看則具有豐富的肌理。此外建筑師還有更細致地處理,突出墻面的丁磚分別被切去 20 mm,40 mm,60 mm,80 mm 和 120 mm。凸出的尺寸越來越小,形成退暈式的微妙變化,并最終完全消失,融入墻面。張永和在運河岸上的院子“拾貳院”(圖2)中使用了混凝土砌塊磚,這些砌塊中所有丁砌的部分都突出于墻面40 mm左右,在陽光的作用下形成一種獨特的空間機理。(2)像素磚傾斜于墻面的凸出形式,將像素磚傾斜于平直的墻面砌筑,則會使墻面變得較為不安分,仿佛不愿意墨守成規,蠢蠢欲動,立體表達效果更強烈。在“天空別院”(圖3)之中使用的傳統的青磚材料,在部分墻面中,為了讓所有的砌磚保持嚴謹連續的統一朝向,把每塊磚都擺成與墻面形成5°角,這樣便形成了一個豐富的肌理表面。

圖1 通州藝術中心門房“褶鄒”效果

圖2 “拾貳院”混凝土砌塊凸出磚墻

圖3 “天空別院”青磚凸出磚墻
3.1.2 凹入型像素化
凹入型像素化表現手法即通過將磚塊凹入于墻體表面,或使相鄰磚塊的排列出現一定距離的間隔以產生凹入的縫隙,并以此作為像素單位,陣列形成像素化的立面效果。建筑師馬清運設計的“井宇”(圖4)項目中采用了紅磚與青磚兩種,在砌筑上,紅磚與青磚交替出現,青磚采用透空的砌筑法則,由于紅磚在內而青磚在外,便有了凹入的形象。

圖4 紅磚青磚交替的凹入墻面
3.2 透空化
透空是一種常見的磚表皮的處理常見方式,在遵循砌筑法則的基礎上,留出透空的空隙,這種處理方式使墻體獲得了多重功能,不僅可以在帶來視線與空間延伸的同時保障庇護的功能,以較少的材料來提供有效的遮蔽,而且又可以兼顧通風和采光的功能,同時還可以形成美妙的肌理,起到良好的裝飾效果。空透感的實現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利用砌塊的排列組合,在砌塊之間留出空洞,這種方法比較常見,建筑師童明設計的位于蘇州的董氏義莊(圖5)就采用了雙層小青磚表皮,其感覺很像鏤空的窗花。而陶磊設計的凹舍(圖6)中有一種介于實體與透明之間的半透明界面——透空磚花墻,在一般留出空隙的基礎上,通過外側磚墻通過十次孔洞尺寸的逐步增加,形成了漸變的磚花墻。這種磚花墻既能透過陽光和自然風、從室內能看到室外,同時能夠保證室內的隱私。另外的一種方式是空心砌塊本身的孔洞在墻面上呈現出來,這是最近不少建筑師所嘗試的。在九井坊博物館(圖7)中,基地的圍墻由空心磚砌塊砌塊而成,增強了基地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圖5 董氏義莊鏤空墻面

圖6 凹舍透空磚花墻

圖7 九井坊博物館空心磚圍墻
3.3 符號化
磚作為傳統的材料在歷史的建構的過程,不同時期的文化、工藝已經深藏材料之中,與現代材料相比,磚更富有傳統氣質。在現代創作之中,磚往往被看作是一種文化符號,并與其他具有文化符號特性的材料并置,產生一種戲劇化的效果。如王澍中國美院象山校園二期(圖8)中的一個墻面作例子。墻面上除了有從拆除的舊房子上搜集來的“二手”青磚外,還有“二手”瓦片、瓦罐的殘片。甚至還有現在普遍使用的紅色空心磚—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材料被均質的混雜在一起。而這種建構也出現在寧波美術館中(圖9)。外墻面其中垂直處采用“瓦月墻”,這些舊磚瓦來自寧波周邊地區,大多為寧波舊城改造時存留下來的,其中包括青磚、龍骨磚、瓦,碎缸片。年代多為明清至民國期間,甚至有部分是漢晉時期的古磚。

圖8 中國美院象山校園磚瓦殘片墻面

圖9 寧波美術館磚瓦殘片墻面
3.4 參數化
參數化的建構,則是通過參數化的工具將形體、結構、材料等分解轉譯為信息數據,從而探索和揭示復雜形體背后的邏輯。同時通過對材料的物理特性的開發研究,從而得到更為復雜的形式,以推動建筑技術的進步,使得建筑有更多的建構潛力和表達的可能。在我國由于數字建造遠落后于數字設計,在我國的實踐運用中顯然出現了與我國實際相妥協的過程,盡管如此仍出現了非常具有表現力的作品。如在成都非遺蘭溪亭中(圖10)以“水”為主題,運用算法捕捉水在時間維度上趨于靜止時的瞬間狀態,將其抽象為矢量路徑,運用數字化手段在矢量圖形和磚的排列邏輯間建立幾何聯系,將矢量路徑對磚的排列進行干擾,從而完成水紋到實體建筑語言的轉譯。為了便于施工,建筑師們預先設計了5種青磚磚縫模板,通過對5種模板數值的排列歸類實現磚隙的漸變效果。在成都非遺的土樓劇場(圖11)中,建筑的曲線墻體采用傳統燒制的青磚,運用挑磚、切磚及模數化的方法,利用參數化軟件重新推敲曲線墻面的造型使曲面墻體從底部到頂部形成由方到圓、由直到曲、由光滑到凹凸漸變的視覺效果。

圖10 成都蘭溪亭“水紋”墻面

圖11 成都土樓劇場曲線墻面
磚在剝離了其傳統的結構承重作用之后,在表現上也有了更為豐富的可能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磚作為一種傳統材料,在建筑表現中符合人們的傳統情節,帶來更多表現的可能。而新技術、新工藝的帶動下帶給磚新的建造方式,磚面層新的建造由硬到軟,由實體到空透的種種變化,由低技術走向數字化,由傳統走向現代,使磚這種古老質樸的材料再次活躍起來。
[1] 張昂.淺議磚作為面層材料的表現[J]. 南方建筑,2009(6).
[2] 袁烽, 林磊.中國傳統地方材料的當代建筑演繹[J]. 城市建筑,2008(6).
[3] 何苗,劉塨.傳統建筑材料演繹下的現代建筑[J].中外建筑,2006(9).
[4] 羅卿平, 錢濤. 尋求傳統建筑材料的再生之路——對青磚魅力的挖掘和發展[J].華中建筑,2006(3).
朱昌龍,男,研究生。
TU-80
A
[定稿日期]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