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巖, 袁 鏗, 黃子鑒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西南分院,四川成都 610041)
簡析黔東南州傳統民居在當代的繼承發展
蘆 巖, 袁 鏗, 黃子鑒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西南分院,四川成都 610041)
文章基于對黔東南州的實地考察以及文獻研究,分析了黔東南州傳統民居的共通性特點,主要是生態觀念貫徹始終與地緣統一的村落家族文化,從規劃,建造等層面進行了詳細解讀,為黔東南州傳統民居在當代的繼承與發展提供了建議。
傳統民居; 規劃; 布局; 文化; 發展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本文簡稱黔東南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東鄰湖南省懷化地區,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河池地區,西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義、銅仁兩地區。其自然風景優美,物種豐富,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濃厚。是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黔東南州的發展也邁向了新的方向。而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如何應對在黔東南州中存在廣泛的,具有悠久歷史與民族特色,并且依然具有強烈生命力的傳統聚落,讓其在新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下延續生存并綻放光輝,是一項無論在建筑,規劃,歷史,民俗,經濟,社會等方面都具有非凡意義的課題。
黔東南州的傳統民居根據民族的種類不同分為苗族民居與侗族民居兩種,前者代表為西江千戶苗寨,后者為黎平縣的侗族民居。此外還有鎮江的徽派民居。雖然這幾者在建筑構成,空間布局等方面有一定區別,但是通過對它們的分析比較,可以提煉出很多共通的,原則性的特點,并對這些特點加以繼承和發展。以達到傳承民族文化,建設特色村鎮的新時代要求。總的來說,黔東南州的傳統民居有以下幾個特點。
無論是苗族民居,還是侗族民居,以及徽派民居,它們在規劃與建造的過程中,生態的觀念都是貫徹始終的。
1.1 規劃方面
在黔東南州,民居的布局都是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因地制宜的利用水源,山地。房屋的選址隨地形的變化靈活布局,不拘泥于一定的幾何式的構成關系。以西江苗寨為例,大量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背山面水,負陰報陽:建筑的非采光面依靠大山而建層層疊疊,采光面開闊平整,留有梯田可供勞作,不僅能保證充足的日照,還方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圖1)。

圖1 西江苗寨
1.2 建造方面
黔東南的傳統民居在千百年的發展中,為了順應自然,滿足功能,演化出許多別具地域特色的建造特點。
1.2.1 吊腳樓
吊腳樓常見于我國西南山區的傳統民居,吊腳樓建筑多位于山腳、山腰等地勢陡峻處,有全吊腳和半吊腳兩種。黔東南的吊腳樓一般位于狹長的梯級地形,底層局部或完全架空,這種做法適應地形,節省土方工作量且受力合理結構穩固。底層架空空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地面濕氣的上溢,達到防水隔濕的作用,也有利于冬季的保溫,夏季的通風防潮。此外山區多毒蟲毒蛇,此部分架空空間也能阻隔這些生物進入室內。在使用功能上。架空的空間還可以用于存儲干草柴草,飼養家畜。體現了功能分區,潔污分區等的科學設計理念(圖2)。

圖2 吊腳樓
1.2.2 開間布局
黔東南的傳統民居,不論是苗族還是侗族一般都是三開間,少數為五開間。多為南北朝向,房間前后都有開窗,部分民居還有出挑的欄桿與走廊供人停駐,整體看來不僅通透輕盈,有利于通風散熱。且因少了很多豎向的墻與實體隔斷,減輕了整個建筑的荷載,結構更牢固可靠。此外,無論是窗,還是欄桿走廊,大多帶有花紋紋樣,形制精美纖巧,具有民族特色(圖3)。

圖3 朝向與開窗
1.2.3 建筑材料
黔東南州的民居都使用本地天然建筑材料,用量會事先計算好,不僅就地取材,且建筑材料在無損壞的情況下可以再次循環利用,綠色環保節省資源。同一民族的民居建筑構造方法相同,材料的大小形制等要求較為一致,施工建設方便迅速建成后的同一民族民居的建筑形式,色彩,質感都能保持統一風格,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形成一整片的具有民族特色風貌的聚落,十分壯觀。
1.3 小結
故此,可見傳統的黔東南州民居,生態的觀念貫徹規劃建造的整個階段。這也符合了新時代下對新農村建設的綠色要求:“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黔東南州的傳統民居在繼承與發展中除了可以保留以上原有的規劃理念與設計手法,還可以在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更多的深化。
(1)統一規劃,集約發展,合理的利用公共資源與基礎建設。
(2)工廠化設計生產,對民居建筑進行標準化設計,各種構成構件在工廠統一生產,現場統一裝配施工,避免浪費不合使用的材料。
(3)注重防火,在設計中考慮避免火災的各種技術措施。
我國從古代開始起就是一個“家族結構社會”,這種社會形態雖然在經歷了新中國的建立與改革開放發展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命力。但是在一些農村偏遠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這種社會形態依舊存在,其主要特點是家庭和微觀政治(如地方上的鄉鎮村落政治)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同構性:如一個地區最有發言權最有威信的不是村長而是族長。
盡管很多學者認為這種來源于封建時期的社會形態體現的是小農經濟意識,與現代的商品經濟意識差異很大,并且對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實際上,這種社會形勢在當代依然具有很多積極的作用,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地緣統一下的村落家族文化對當代農村村鎮社會在:經濟互助(親戚之間的互相幫助),生活互助(如對“空巢”老人的關愛與幫助),傳統正面的忠孝仁義思想等各方面的重塑作用。
具體到黔東南州傳統民居的繼承與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成片群居
通過對黔東南州傳統民居的考察可以發現,其民居的規劃布局都是以族性為核心,以地域為紐帶的。簡單的說就是同一個民族具有較近血緣關系的居民總會聚集在一起成片居住,形成一個聚落,很少看見單棟獨戶的民居。如西江苗寨,報京的侗寨(2014年1月發生火災被燒毀)就是典型的代表(圖4)。

圖4 報京侗寨
2.2 向心性
只要對黔東南州的傳統民居進行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規劃布局總是遵循著一種“向心”的原則,這種向心的原則不是規劃的構圖手法如幾何式的中心放射等,而是一種基于當地居民生產生活與民族文化的更深層的東西。這種向心性一般有一個物質載體,即公共活動中心。它們在經濟不發達資源匱乏的年代主要有著信息共享交流,精神寄托等功能。在當代社會,物資資源相對豐富的情況下,公共活動中心在更多的時候表現為一種當地居民的交流與交往的平臺,其核心是凝聚與承載了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向心性。
在黔東南州,不同民族民居的公共活動中心各不相同。
以侗族為例,侗家人好群居,有種說法是“獨木不成屋,單家不成寨”。侗寨建房有一規矩,即圍繞鼓樓修建,周邊再布置居民的民居從而成為一個寨子。故侗寨的建筑群是以鼓樓為中心而展開的一個具有民族文化記憶功能的場所空間,它是侗鄉特有的文化風景,不僅是視覺意義上的也是社會意義上的。鼓樓是一個寨子的中心,鼓樓附近是歌坪、戲臺、薩堂,這四部分構成了侗寨的核心圈。每逢大事或者特定的日子,寨中人皆聚此商議,或是一起過節。緊緊周繞著鼓樓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倉,接著是寨門、涼亭、風雨橋。總的來說,鼓樓是侗寨的標志,團結的象征,在侗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圖5)。

圖5 侗族鼓樓
2.3 認同感
不同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總會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不僅彰顯了民族的獨特文化與魅力,也是讓族人更能對自己身份產生認同感,自豪感的符號。
這些文化符號在建筑中也表現突出,正如梁思成教授所指出的“建筑在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是最龐大、最復雜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強烈,也更重要。”
以苗族為例,苗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點為“美人靠”,苗語音讀為“嘎息”。美人靠是民間的一種美稱,據說這是因為苗族的姑娘經常在此挑花刺繡,同時向外展示風姿而得名。一般位于二層房屋正面臨空處,有的連接走廊有的臨進房屋。“美人靠”最具特色的是欄桿的設置,它由數量不等的,少則幾十個多則上百的,向外部弧形突出的彎牙形小木條等距離排列組成,優雅輕巧。坐在“美人靠”這里可以感受到敞亮舒適,可以眺望遠處的優美景色,是苗族人民愜意生活的體現(圖6)。
2.4 小結
故在對黔東南州民居進行繼承和發展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1)注重公共空間的設計,力求創造符合民族特色的場所,保留類似鼓樓,風雨橋一類的民族性公共活動場所。 并且可以創新的設置一些有助于居民交流活動的小品。
(2)統一規劃,將血緣較近的親族在地域上進行范圍劃分,并設置出模糊但卻具有邊界意識的符號。如樹林,田野等。讓居民能夠發揮最大的家族化正面價值。

圖6 苗族民居的美人靠
(3)提煉傳統的民族文化符號,如“美人靠”等在設計中加以使用。
[1] 李志英.黔東南傳統侗族寨鼓樓建筑文化分析[R].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2009.
[2] 梅軍,肖金香.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建筑中的生態觀[J].安徽農業學院學報,2010,38(9).
[3] 祝家順.黔東南地區侗族村寨空間形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4] 周振倫.黔東南地區侗族村寨及建筑形態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5.
蘆巖(1976~),男,本科,高級建筑師,從事建筑技術專業研究工作。
TU-86
A
[定稿日期]2015-03-03